APP下载

家庭教育离不开尊重孩子

2018-10-12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公婆丈夫情绪

刘律廷

主持人语:近来,一档名为《少年说》的综艺节目很受欢迎。孩子们站在高台上向下面的人喊出自己的心声。日本也有一档类似的真人秀节目《屋顶告白大会》。日本孩子的“告白”大都用“我”做主语:我喜欢某某!我要如何如何。我要达到某某目标。而中国孩子往往呈现出一种被动的、受控的甚至委屈的状态:“为什么你们对我不信任?”“为什么你们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爸爸妈妈,请不要折磨我……”孩子的这种状态足以反映他们在家里的“地位”——不被尊重。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呢?

尊重,才能培养温柔的淑女(李先生,33岁,留学咨询师)

我15岁出国留学,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留学中介工作,接触到很多家长和孩子。我有个很深的感触:很多中国父母爱孩子,为了孩子甘愿付出,甘愿受苦受累,但对孩子缺乏真正的尊重,亲子关系往往不佳,甚至妨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不尊重孩子,更易出现在隔代教育中。比较有个性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被祖辈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我家的情况就比较典型。

我女儿今年5岁半,天生脾气倔。在婴儿时期,她就经常歇斯底里地哭,搞得我们手足无措,我岳母便说:“这孩子头顶俩旋儿,这种孩子最拧。”我岳父则引用老家的迷信说法:“睫毛长,气死娘。你看这丫头睫毛多长,不好教育啊!”

我岳父母来自农村,没啥文化,不但育儿理念错误,而且习惯讲脏话。

我和妻子极力在家里营造尊重孩子的氛围,不但要自己做榜样,还得不停地做老人的工作。我告诉他们,女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处于发育期,无法精准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会突然发怒、悲伤或大哭,那是因为她极其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能力有限,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渠道。我问岳母:“你能不能设想自己也是一个孩子呢?从孩子的角度,你可以理解并尊重她的!”

我妻子十分认同我的看法。当女儿歇斯底里大哭时,她给我岳母做示范,尽量保持情绪平稳,把孩子带到一个房间,给她一个玩偶,让她冲玩偶发泄一下。等她情绪缓和后再以拥抱、触摸等方式安慰她。我妻子一直跟老人讲:“咱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有情绪不用忍着,可以发泄出来,只要不伤害别人就行。同样,当你失控时也先离开一会儿,避免冲孩子乱发脾气。”

女儿在2岁左右,每次情绪爆发时都会摔东西,或抓人咬人,往往惹得她外公外婆恼火,进而说出不尊重她的话来,甚至打她。每当发生这种情况以后,我都坚持要大家一起反思。我告诉岳父母:“尊重孩子,就是把她当个大人来对待。如果你们真的把她當作一个成年人,就不会做以下三件事:一是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即满足她的要求。二是威胁她,比如对她说:‘你再这样就不要你了。或者对她说:‘再不听话我打你(把你扔掉)。三是口无遮拦,用地方脏话贬损她——尽管她可能听不懂,但她能够感受到你对她的轻慢态度。”

岳父母接受我们的建议,事后为自己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向孩子道歉。女儿也接受外公外婆的道歉,当然她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跟妻子是家庭教育的主力军,我们主动充当了尊重、陪伴、教育女儿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化解了隔代带养的不利影响。比如我以小淑女的标准来要求她,从穿衣打扮到行为举止,我都跟她强调她不是一个小屁孩儿,而是一个优雅的有修养的“女士”。为了体现对她的尊重,我帮她开车门、带她参加我们公司的酒会;为了提升她的气质与修养,我送她学古筝、教她餐桌礼仪……我尽最大的努力,为她营造自尊、自爱、自信的环境。当我发现她出现着急、不耐烦、不开心等“情绪预警信号”时,积极引导她,而不是等到她情绪爆发时才解决。

对于女儿的急脾气,我一直努力寻找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不伤她自尊的方法,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把情绪拟人化”是个不错的办法。

我用拟人的方法告诉女儿关于情绪的常识——坏情绪就像一个敌人,越是不了解它,越容易被它控制。一个尊重自己的人,首先要认识各种情绪。我借用《情绪商数》一书中作者丹尼尔的比喻——当一个人在抓狂或发怒时,她大脑里的杏仁核就被绑架了。杏仁核是一个杏仁状的大脑组织,主管焦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所以也被称为“情绪中枢”。

我借用这个概念来帮助女儿。我常在女儿情绪恢复正常后半开玩笑地问她:“今天你是不是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了?”女儿从中也有所感悟。她懂得了在被情绪绑架的时候要做深呼吸,把注意力转移到有趣的事情上。如果实在无法转移注意力,就采取打枕头、跑步等方式发泄一下。等到情绪恢复,原来的那个小淑女就又回来了。

虽然女儿天性易怒,但在我们家充满尊重与理解的氛围中,她渐渐变得平和、快乐。即使发了脾气惹了祸,或出现了坏心情,她也会努力接纳自我,主动道歉,不会过度自责。每次看到小朋友生气,她甚至会悄悄跟我说:“你看,那个小朋友被杏仁核绑架啦,我没有!”偶尔外公讲脏话或随地吐痰,她会像小大人一样认真地说:“外公,你这样形象多不好啊?跟你站在一起我都不好意思啦!”

看到外孙女的转变,岳父母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方法更高明——相对于贬损、打骂,尊重并理解孩子,才更能培养出自重自爱的孩子。

“小孩子没脸”,是极具毁灭性的谎言(孙女士,30岁,公司职员)

我婆婆常说:“小孩儿没脸。”在她的错误观念影响下,公公也不尊重孩子。他们让孩子在露天换泳衣、在绿化带里大小便、坐公交车逃票,还以孩子的名义占各种小便宜。

其实,我家经济条件不差,但我公公婆婆是农民出身,缺乏育儿知识,受老家的环境影响,不懂得尊重孩子,甚至认为小孩儿跟小猫小狗一样,吃饱穿暖就够了。

有一次丈夫的老同学请客吃饭。因为老同学的父母跟我公公的一个亲戚比较熟,见面后他们聊起来有共同话题,饭局气氛很不错。饭后,桌上剩了不少菜,公婆提出打包,并支使我儿子去跟服务生要打包盒。服务生告诉我儿子,打包盒要2块钱一只,我儿子竟然撒娇道:“叔叔,我是小孩,给我免费呗!”服务生请示大堂经理后同意打包盒免费。我儿子便兴高采烈地跟爷爷奶奶炫耀:“我是小孩儿,打包盒是他们免费送的!”我公婆居然一脸骄傲地说:“看我们教育的孩子,多聪明!”我听了无地自容。

接下来,公婆用老家方言跟我丈夫老同学的父母夸耀他们的教育理念,我只听懂了其中一部分,比如:小孩子没脸,所以丢人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去做;自己不好意思占的小便宜可以让孩子去占;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吃亏,会来事儿……

我丈夫实在听不下去了,态度强硬地打断了他父母的夸耀。老同学夫妻赶紧打圆场,气氛真是尴尬。后来,两家人去K歌,老同学的妻子悄悄跟我说:“我公婆以前也是这种市侩思维。因为在他们老家,无论家境好坏,大家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她建议我:“你们儿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了,还被他爷爷奶奶在公开场合狗儿、狗儿地叫,伤自尊。别看孩子大大咧咧的好像没事儿一样,其实他的内心一定很受伤。”

回家后我跟丈夫沟通,并反思我们家的问题。

丈夫经常出差,我工作也特别忙,儿子从小被公婆带大,跟他们很亲近。很多时候我看不惯公婆的教育方式,但又没办法,只能忍着。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我觉得不能再忍了。我跟丈夫深入沟通:“你从小生长的偏远农村,大人们忙于生计,在温饱线上挣扎,所以戾气、怨气很重,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对孩子的藐视与贬低。尽管你跳出了农门,事业也算成功,但我感觉你仍然未能摆脱自卑心理,内心并不快乐。我们不能让儿子重蹈你的覆辙。”丈夫对我的说法与想法都十分认同。

随后,丈夫组织了家庭会议,讨论如何尊重孩子。公婆一开始振振有词,觉得他们并没有做错。丈夫便以他们老家的一个邻居为例,试图说服他们。

在老家,丈夫有个小学同学,小名叫大黑,跟我丈夫是一个生产队的。大黑出生的时候,屁股上有很大一块黑痣,于是得名“大黑”。大黑上学后,同学们都喜欢在他游泳或上厕所时偷窥他。大黑的父母就教他:“谁想看,就让他出一毛钱。”年幼的大黑照着去做,赚了不少零花钱,但他却因此变得毫无自尊,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如今的大黑连媳妇都没找到,整天游手好闲……

丈夫问公婆:“小孩子没脸吗?不!小孩子只是不会反抗!你让他从小用尊严去换好处,他从心眼儿里觉得自尊不值钱,会越活越糟糕。”

公婆无可辩驳,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我们经过讨论做出如下约定:首先,全家人都叫儿子的学名,让儿子做监督员,谁在公开场合叫他“狗儿”就收费10元作为惩罚。其次,日常生活中尽量讲普通话,以避开老家方言里那些对小孩儿具有侮辱性的词汇和脏话。如此一来,公公婆婆说话就自然变得文明了,对孩子也比较尊重。再次,坚决杜绝占小便宜的行为。给孩子办公交卡,不允许逃票。不让孩子跟人讨价还价,街头派发的免费礼品也不让孩子去拿。吃自助餐或酒席时适可而止,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理而没有节制。跟孩子谈钱的时候要慎重,避免让孩子钻进钱眼儿里。最后,要对孩子守信,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做到。

随着一家人的共同努力,儿子渐渐感受到大人对他的尊重,不再像从前那样动不动就无理取闹、哗众取宠。他努力做到说话算数,变得更容易沟通,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变得更加自信。

隔代养育的家庭,只要父母坚持原则,并循序渐进地与老人沟通,让老人树立“孩子从零岁起就值得尊重”的观念并不难。

远离伪尊重,学会与孩子共鸣(周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在畅销书《由内而外的教养》中有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妈妈带孩子去买鞋,并告诉孩子:“你喜欢哪双随便挑。”孩子兴高采烈地选了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可妈妈却挑剔地把那双鞋子贬得一文不值,然后又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孩子挑选了一双。从此,这个孩子再面临“选择”时就变得非常消极,也失去了对妈妈的信任。妈妈有时会吼孩子:“你为什么不自己做决定?”孩子却说:“妈妈,你决定吧,我什么都行。”

这个孩子的改变,根源便是父母对他的“伪尊重”。“伪尊重”里面没有平等,也没有亲子间情感的流动,只有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控制。强势一方给弱势一方的自由与平等可以随时收走。强势一方所定的规则和所做的许诺,可以随时改变。弱势一方的努力随时会付之东流。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内心深处感觉自己永远低人一等,永远理亏,永远不被理解。他们长大后要么自暴自弃,怯懦退缩;要么激烈反抗,叛逆成性。

而生活中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家长很多,常给孩子“伪尊重”而不自知。那么,如何才能改进这种状况呢?

首先,学习蹲下来、温柔地与孩子沟通。

做家长的应经常提醒自己:除了专制、命令与责备,还可以跟孩子进行平等友好的沟通。沟通之前先蹲下身来,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这一点,案例中的李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与接纳。

同样是孩子乱发脾气,我们可以“要求、命令”孩子去改变,也可以带着爱与尊重跟他表达:“你可以生气,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你可以来个深呼吸。”当孩子倾诉的时候不要给他“定罪”,让他知道很多烦恼“说开了”就好,因为家人之间需要相互知道对方的情绪雷区才能避免踩雷。

其次,对孩子守信,给孩子真正的选择权。

一旦承诺了孩子,就要努力做到。这一点“知易行难”,很多家长觉得幼儿不懂事,对他们违约没有关系。其实,家长信守承诺能让孩子懂得底线与责任。拥有可以信赖、说话算数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生而为人很幸福。

第二个案例告诉我们:如果隔代教育,父母一定要帮助家中老人意识到孩子不是宠物,而是有思想、有情绪、有人格的人。我们期望看到一个开朗独立、自信大方的孩子,就要从他幼儿时期开始给予他足够的尊重,给他体面与尊严。

再次,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跟孩子聊聊天。

餐桌是培养尊重文化最好的地方。

就餐时跟家人们一起聊天,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在餐桌交流中,家长应经常提醒自己关注孩子的优点与进步,以积极快乐的话题引导孩子敞开心扉,倾听他的经历与想法,并予以支持。

最后,家人之间应相互尊重。

在《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一书里,美国医学博士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追踪研究了76个孩子。研究结果显示: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影响,来自于父母和家庭。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家庭,通常有一个共性:父亲尊重母亲,大人尊重孩子。一个孩子的情商与智商,与家庭的经济情况没有直接关系,却与孩子所在家庭的气氛有关,与孩子在家庭所受到的尊重、所得到爱,以及所享受到的自由密不可分。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公婆丈夫情绪
恩怨如污垢
烦恼,公婆搬过来住了
傍晚
安慰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悭吝”公婆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