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 “综艺节目”如何带领观众“读”原著
2018-10-12陈丹
陈丹
“现在的问题不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是一千人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读过《哈姆雷特》,”关正文感慨。如何向当下被众多娱乐化产品包围的观众推荐一本好书?他的选择是把书“演”出来。12期节目,12种舞美,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派演员为观众还原了12本经典著作中的场景。
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本好书》10月开播,腾讯视频每周一20:00上线,江苏卫视每周三22:00播出。《一本好书》首期节目演绎的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赵立新化身毛姆,带领观众穿越到20世纪初的欧洲,重温了黄维德扮演的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一生。
在《月亮与六便士》的录制现场,节目将书中斯特里克兰在英国的家和在巴黎流浪的小酒馆,以及书中平庸画家德克与妻子布兰奇的家搬上了舞台。除了演员的演绎,节目还特别设计了讲述者的角色,用于串接表演片段,并做感受性评论。在总导演关正文看来,《一本好书》打造了一种跨形态的节目模式——集影视剧、话剧、说书、评论为一体,从而完成对原著内容最大限度的忠诚和趣味体现。
有趣的跨界阅读
《一本好书》制作团队曾做过一次小小的调研:询问录制现场的600位大学生观众,有谁读过近年大热的科幻小说《三体》,结果只有5人举手;问及《时间简史》这本书,在场甚至没有人看过。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我国成年国民中,10.2%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近4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见字如面》节目曾读过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有很多人在从少年踏入成人的时候差了一步,于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们永别了,真是可惜。在关正文看来,阅读是一个人独立思考习惯、多元认知需求养成的基础。“我们这个节目,就是要跟大家说,去读书吧,读书特别好。”他在节目开播的媒体见面会上如是说。
如何向观众,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缺乏阅读的观众,呈现阅读的美好,传递一本好书的精神价值?这并非易事。以往读书类节目,往往重点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家背景,关正文认为,这是一种专业化的视角,与普通观众的阅读需求可能并不一致。“大众需要的是借助阅读丰富自己的认知,这些是人类有精神生活、阅读行为之后最核心的利益驱动力。以往涉及读书内容的视频,都会有专家视野、专业读者的价值观出现,这可能正是内容推广的阻碍所在。”
“我不是捧着书死读一遍,而是很立体、很生动地在这些人物和事件当中‘蹚了一遍。”饰演毛姆的赵立新把自己比喻为一个目击者,“富有画面感,那就比文字要更有趣,对于演出者以及观众而言,这是一个快速、有效的阅读过程。”
绝不提鸡汤
《月亮与六便士》是关正文大学时代特别喜欢的一部作品。除了对理想和现实生活的探讨,毛姆对于两性关系复杂程度的刻画“太厚、太丰富、太极端”了,这可能也是这部作品百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华而不实的简单套路对于人认知社会,对于年轻人谈恋爱没有好处,我们不能从这些作品里了解生活。”关正文笑言,“老看八卦、鸡汤就没意思了。我们这次有一句口号——‘绝不提鸡汤。”
在关正文看来,能够提供鲜活认知,激活独立思考,这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一本好书。但古今中外,书海浩瀚,带着观众从柏拉图,从四书五经开始读起,并不现实,节目组划定了一个时间范围——近四五十年来,对人类精神生活真正起到一定作用,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除了《月亮与六便士》,节目组还试图用影视化语言介绍《万历十五年》《人类简史》《三体》《查令十字街84号》等作品。
为了确定12期选题,制作团队搜遍了全球各种类型的推荐书单,包括图书馆、大学以及图书类电商等不同机构提出的推荐书目。比较这些书单,被共同推荐的作品成为节目组优先关注的选项。选书要慎重——关正文一再强调。“我们反复比较这些书单,并没有什么个人偏好在其中。当然,在确定书目的过程中,节目组也会思考这本书是否适合场景化的改编方式。”
最大程度忠实原著
《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讨厌新书。在节目拍摄过程中,很多演员不解,跑来问关正文。“买一本新書就像买一件没有试穿过的衣服,”他如此比喻,“我们要留一本伴随终身的书,必定是有过一定阅读体验的,就像已经试穿过的衣服。”而《一本好书》就是要帮观众“试穿”这件衣服。
“如果说电影或电视剧的改编更强调改编作品本身的价值,我们的改编则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关正文说。《月亮与六便士》舞台上所有的对白,包括赵立新的自述都源自原著。在《三体》的改编过程中,节目组还将脚本发给了原作者刘慈欣。“我们对这些原著作品都怀有敬畏之心。”
“一千个读者看过《哈姆雷特》了,但还有一万个人没有看过。视频内容的受众范围更广泛,我们希望通过视频让这些经典作品触及更为庞大的人群。”在关正文看来,无论何种形式的改编都代替不了原著,通过这些影视化、舞台化的努力,将视频观众转变为读者,那么节目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担心流量
今年,关正文和朋友去看了《歌剧魅影》在北京的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他特别想哭,不是因为剧情,而是他看到了这部经典作品制作的精细程度。“我们做了太多东西,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失去价值,什么也留不下。我现在要做一些不知道能不能留下,但是我自己想做的东西。包括大家所说的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的存在,首先是因为大家需要。”
近年来,业界出现了一股文化类节目创作浪潮,《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文化类节目都收获了不俗的口碑与市场。在关正文看来,所谓的“文化节目热”只是“虚火”:一是,文化类节目与头部资源之间始终存在追赶关系;二是,即便一些文化类节目,如《见字如面》取得了漂亮的数据成绩,但广告市场的反映仍然是冷静的。“对于这类节目的价值确认,实际上还需要时间。而我们这些人,应该坚持住。”
腾讯视频综艺版权中心总监李扬介绍,《见字如面》在29岁以下的观众占比77%,本科文化以上的用户占比57%。节目观众即所谓的高知识青年人群。这部分人群爱分享、有主见、爱评论,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批优质用户的集群。“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爱看什么?我认为文化类节目不仅仅是要迎合用户的需求。《一本好书》就是要引领用户,引领大家识好书、读好书,影响到更多的年轻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李扬说。
关正文表示,现在互联网用户数远远高于网综用户数,仍然有大量用户找不到他们需要的内容。“我一点也不担心流量,《一本好书》会有非常好的表现,即便它流量表现不好,那也是我们的原因,不是受众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