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2018-10-12秋分
秋分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说走就走,走去那个曾经画在梦里的江南古城——苏州,可好?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的《忆江南》里,先说江南好,再忆杭州期待何日更重游,最后又忆苏州,歌颂苏州的美酒与美人,寄望早晚复相逢。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苏杭江南之美让他在回到洛阳之后多年依然念念不忘,用三首忆江南来纪念那段美好的岁月。
想起在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留园的五峰仙馆,对着天下难得的珍宝太湖奇石,听着评弹表演,江南美女妖妖娆娆地唱着“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时候,软软糯糯的调子和丝竹管弦的声音,感觉心都要随着融化成太湖里的柔波了。拥有一腔浪漫情怀的诗人尚且在别后多年温柔地惦念着吴宫和吴娃,我等凡夫俗子,当然也不例外地喜欢着苏州的小桥流水,锦绣园林,动听的吴语,以及可口的苏帮菜。
来到苏州,第一要做的当然就是赏园林,不管是四大名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还名气稍稍逊于它们,但是依然秀气动人,而且不会有人满为患之虞的耦园、怡园、艺圃、网师园……这些星罗棋布在苏州城里的园林让人目不暇接。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据记录,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代表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巅峰。对于游客而言,苏州的园林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每个园林都很美。每个游客都必然要去打卡的苏州园林之首拙政园,也许再提会显得俗套,可是不得不说却是最得我心的。
文学巨著里走来的园子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有这么一段描写: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筒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俱是细雕时新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阶,凿成西番莲花样。左右一望,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砌成纹理,不落富丽俗套,自是喜欢。遂命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说毕,往前一望,只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
如果细细读过《红楼梦》者,对这段贾政疾言厉色试宝玉的才华,清客们跟应声虫似的附和的场景肯定不会陌生。而如果走进苏州大名鼎鼎的拙政园,再回忆起曹公的描写,一步一景的大观园,个中的种种具有深远意蕴的匾额和对联,那些美丽的少女和公子居住和嬉戏的亭台楼阁,水榭花庭,那些嶙峋秀美的假山,玲珑剔透的花窗,可不就活脱脱是眼前的拙政园吗?
原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经担任苏州织造,家眷就住在拙政园中。曹寅升迁江宁织造后,接任苏州织造的是其妻子的兄长李煦,李煦家眷继续住在拙政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曹雪芹的母亲在拙政园的李煦家中生下了曹雪芹。不论是否在拙政园出生,少年时的曹雪芹也常常到苏州小住,不难理解为何大观园的景色会带有一些拙政园的影子。李煦也是康熙近臣,曾经多次迎驾,权势富贵非常,李曹两家的关系正如《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同气连枝一般,而林黛玉又正是姑苏人氏,由此可见年少时在苏州的生活经历对于曹雪芹撰写自己这部鸿篇巨著影响有多深刻。尽管我们无法看到曹雪芹想象中的大观园是什么样,但是却可以通过今天的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十八曼陀罗花馆……这些如诗如梦的名字来代入。
其中这十八曼陀罗花馆,又会让人不由得想起另一脍炙人口的小说《天龙八部》,书中那位同样著名的表妹王语嫣,也是出身姑苏。王夫人为了段郎而遍植曼陀罗花,还给自己的住地取名曼陀山庄。在十八曼陀罗花馆,看着窗前开得娇艳欲滴的红粉山茶,不由得想起来段誉种植的美人抓破脸来。也不知道当年金庸老先生写小说的时候是不是因此处而激发出来的灵感?
拙政园最初的主人是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他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意思,为自己这座大园取名“拙政园”。
一个官场失意的官员,在决意守拙抱朴之后尚能建起如此规模的园林,而他又怎会料到自己在官场上的失意为几百年后的人们留下来的是怎样宝贵的一笔财富。命运如此无常,不但园子在朝代更迭之中数易其主,就好像当初落榜的书生张继,在冬天的寒夜里夜泊枫桥,孤枕难眠之际写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却怎么也想不到这两句诗会变成千古传诵的句子,又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呢?
明代大才子文徵明也曾經盘桓于此,他不但依照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还配以三十一首诗,写下《王氏拙政园记》。其中详细记录了拙政园的布局和美景,并且提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点出了拙政园的造园巧思,设计者因势利导,借水而盘活了整个园子,让整个园林动静皆宜生机勃勃,充满了灵秀的气韵。文徵明借着这篇造园记也感叹了生命无常,人活于世不过是造物者手中玩物,世事变化令人唏嘘:“是故高官胜仕,人所慕乐,而祸患攸伏,造物者每消息其中,使君得志一时,而或横罹灾变,其视末杀斯世,而优游余年,果孰多少哉?”他说:“君子于此,必有所择矣。”
可话虽如此,又当如何选择?人生一世,有多少选择摆在脚下,踏错一步或许就是深渊。数百年弹指一挥间,文徵明所手植的紫藤树竟然也还在拙政园中,历经了风霜雪雨,战乱灾祸,好好地活着,而且亭亭如盖矣,一串串开得正盛的紫色花朵从半空中垂落,落花扑满一地。文公的话仿佛言犹在耳。
江南美食带出古人哲思
出得拙政园来,信步走到附近的苏州菜馆,点几道地道的苏帮菜来解馋。翻开第一页,就有一道“莼鲈之思”,以滑嫩的莼菜和细腻的鲈鱼丝入馔,做出一道鲜美的羹汤。就这道菜而言,味美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好吃倒是其次,却是其中的缘故让人觉得回味无穷。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当中用到的典故,就是“莼鲈之思”。
这个故事说的是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当了齐王司马冏的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便说自己特别思念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人嘛,最重要的要开心,如果连家乡的莼菜和鲈鱼都吃不上,千里迢迢来当这个官有什么意思呢?”(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就以此为理由辞官不做,回老家吃好吃的去了。《世说新语·识鉴》点出了张翰这个“吃货”人设背后的玄机:“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原来不久之后司马冏因为东晋的“八王之乱”事败而死,而张翰这个曾经的旧臣因为没跟着掺和这件事情而幸免于难,所以世人都觉得他非常有预见性而且极其机智。“莼鲈之思”这个词也随之流传开来,被当作是思乡的一种象征。这个词竟然还传入日本,嵯峨天皇还仿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一首诗:“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也可以说是非常优美了。
张志和的《渔歌子》大家都会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酥脆香甜,样子红亮剔透惹人爱的松鼠鳜鱼也是苏帮菜的招牌,几乎每桌都会点上一份。只不过张志和的年代应该是没有松鼠鳜鱼这道美食的,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这道美味才被发明,皇上之后龙颜大悦,让这道菜名扬天下。清代《调鼎集》中还记载了它的做法:取鯚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鯚鱼,即鳜鱼。
除了鲈鱼和鳜鱼,春日里苏州的餐桌上的美味还多得很呢。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散发着特殊清香,青翠爽口的蒌蒿是少不了的清口小蔬,而肥美的河豚虽然自带致命毒素,却抵挡不住吃货们对它的向往。苏轼的好友黄庭坚在《次韵子瞻春菜》写了十几种野菜,让人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其中“蓴丝色紫菰首白,蒌蒿芽甜蔊头辣。”蓴丝就是莼菜,蔊头就是草头,苏州也叫金花菜,是江南人民对南苜蓿的称呼。你也许要说,这苜蓿不是喂马的吗?怎么人还能吃呢?没错,人当然可以吃,唐代医学家孟诜说了:它“利五脏,轻身健人,洗水脾间邪气,诸恶热毒,煮和酱食,亦可作羹。”在春天河豚欲上时,也正好是金花菜好吃的时候,青碧鲜嫩的金花菜,用黄酒一烹,酒香里带着一丝甜,是宴席里必不可少的一味配菜。
生煎也是来此不可错过的美食,在吴地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说到苏州的生煎,论名气和口味,当数哑巴生煎。“在苏州这种馒底金黄、硬香带酥、馒身白色、松软可爱、一咬汤卤满口的民间食品,也有吃了还想吃的时候......”——这是在哑巴生煎临顿路分店的店堂里的介绍,可见生煎对于苏州人是一种口福。之所以称其为哑巴生煎,是因为老板是位老实厚道的聋哑老人,由于做的生煎好吃,食客渐渐地淡忘了他的名字,而直呼其为哑巴生煎。哑巴生煎既是苏州市区远近闻名的小吃名点,也是苏州餐饮业一块响当当的招牌,60年的经营历史绝对够得上“老字号”了。
从“莼鲈之思”到“酒香金花菜”,百般滋味在舌尖上流转,不觉勾起人对中国古代的种种诗词典故的联想,犹如烟花般在脑中不断绽放,让舌尖上的美味又有了千般变化。
以建筑闻名的博物馆
来到苏州,除了逛吃,还少不了的就是将自己浸染在博物馆里面几个小时。哪怕只是拍个照,但所有的美,也全部刻在了心里。
苏州博物馆是我目前去过最美的博物馆。
不像其他地方,苏州博物馆本身的建筑就是一件杰作,传统的苏州园林风格,高低错落,深灰色屋面与白墙相衬,整个博物馆宛若一座小园林。除去喜爱历史的因素以外,对这里的钟爱还源于对贝聿铭先生的崇拜,虽然本人毫无艺术细胞,但是贝先生设计的建筑却是没由来的喜爱,苏博的现代几何和徽派白墙黑瓦的结合,简直惊艳了眼球,柔和了一切棱角。
进入博物馆的路虽有点长,但景色极好,整面墙的涂鸦被枯树枝缠绕,很文艺。进入内部,整个场馆由新馆和忠王府(旧馆)两部分组成。新馆内可看到远古到近代的陶器、玉器、书画等文物,忠王府内,能看到秀丽典雅的苏式彩绘。馆内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富有苏州特色的常设展览。人在里面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馆与馆之间的布局非常和谐,按照顺序就可以依次看完,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一定特点,工作人员也都很专业的感觉,态度很好。此外,还有民俗展览供游客了解苏州一带风俗习惯,还可以参观太平天国时古建筑,感受当时的场景。很多展品都透着几分小巧精致,雕琢玉器的工匠精神可窥一斑。
比起藏品,苏州博物馆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中庭,一个巨大的水池把周边的景色都连接了起来,白墙灰瓦全部都倒影在这汪潭水中,虽然并不是直接沿用的传统建筑的形制,但是整体气质非常好地把握住了儒雅,在欣赏之余,也是拍照的好地方。虽然有点阴天,但是一点不影响,水,假山石、白色的墙,墙后绿色的竹林,湖面的倒影,一层一层叠起来,有园林的韵味但又非常现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入馆需进行安检,而且不能携带食物和有色饮料进入,也不能穿拖鞋进馆。
如果还有时间,一定要去七里山塘走一走。被譽为“姑苏第一名街”的七里山塘,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其格局最能代表苏州街巷,与此同时还与许多名人、名事相关,因此被人们认为是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这里有市井的味道与悠闲的居民,处处都呈现着当地人惬意自在的日常,尤其适合晚上去游船,灯光打在小桥流水、古宅街巷中,登一叶画舫,看夜色里的枕河人家,格外令人沉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总有一座江南城市让你魂牵梦萦,那里有动人的水乡与古典的建筑,处处都体现着江浙独有的韵味。苏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妙不可言的地方,等你来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