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中纠正的旅行姿势
2018-10-12暗地妖娆
暗地妖娆
台湾有一档娱乐谈天类节目,叫做《WTO姐妹会》,每期邀请常驻宝岛的异邦嘉宾上来聊聊不同种族和国籍的价值观冲突,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误解,其中主题多半都围绕“游客”这一身份,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来讲述旅行的切身感受。当提及2013年根据美国某购物门户网站公布的“最糟糕游客排行榜”时,现场可谓妙趣横生,因为“荣登”冠军宝座的并不是中国人,却是最爱满世界打转的美国公民,由此,上节目的美国嘉宾急得直跳脚,一指身边的澳洲嘉宾高呼:“就是这些人,每次在外国现了丑,就说自己是美国人,害得我们背锅!”
观众这才发现,一条关乎游客的“鄙视链”已悄然成形,这种鄙视看似残酷,同时却又相当理智地摒弃了“文化差异”之类的托辞,将“素质”摆在了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准框架之内。
一、被“刻板偏见”拖累的亚洲
根据2017年的一份不完全统计显示,亚洲最受欢迎的十个旅游胜地中,日本、越南、泰国这三处永远占据着前排位置。也就是说,你只要时不时地往那三个国家跑,就能见证近半个世界的游客之旅行姿势,与此同时也会对“种族刻板偏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
拿日本来讲,很多深谙“自由行”之道的中国游客都明白,那是一个极度讲究“纪律”和“规范”的国家,说话轻声细语,在地铁里接电话要向周边的人先行致歉,饭馆用餐更得保持一定的安静度(酒馆除外)。相信有不少初来乍到的国人,也会因在公共场合不小心放大的声量而遭受过路人白眼。可与此同时,你也能看到另一种“奇观”——倘若在高铁上高声谈笑,饭馆中恣意放浪的是白种人,日本平民却表现出一种诡异的宽容,似乎那是应该的。没有哪个日本路人会板着脸上前纠正某个欧美游客的失礼言行,他们对这种现象反应之平和,着实令人费解。
事实上,只要稍稍回溯一下日本史,便不难解开这个谜题,那就是——日本人对白种人刻骨的畏惧。
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的原子弹,彻底终结了日本的民族自豪感,苏联率领150万大军在中、苏、蒙边境拉开一条超长战线,打得日本关东军抱头鼠窜,苏联部队的彪悍,加之外蒙军队血腥残暴的作战手法,令关东军不得乖乖受虐,尤其是被俘虏的日军在被送往西伯利亚做苦役期间,所處环境之严酷更是罄竹难书,60万人押送到了那片极寒之地,活着回来的只有40万人。这一重创加速了日本天皇下达投降书,也使得日本人头一次领教了白人的“恐怖”。
战败后的日本,百业萧条,进入最为迷茫的美据时代。美军在日本常年驻军,一度控制着包括娱乐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并建立了新的体制。日本一年一度的春晚“红白歌会”就是于1951年在美军掌控的电台开创的,此后成为一种娱乐习俗。时至今日,日本包括东京都、北海道、青森、冲绳在内的多个区域都有美国驻军。尽管有《人证》这样的经典影片血淋淋地展示了这段特殊时期带给日本国民的战后创伤,白人的权威依旧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最深的根基,以至于游客都被视为“上等人”。
同样的,白人游客在泰国受到的待遇也是有目共睹,他们似乎是拥有某种“特权”的显贵,兴旺了那里的红灯区。从曼谷、芭提雅,乃至到清迈,当地红灯区一条街几乎都装修成美式酒吧,老鸨站在酒吧门口,将目光瞄准每一位路过的男性白人,一旦发现目标便上前拉住对方的手,不停推销当地女孩。露天咖啡馆,白人男性与泰国女人谈价格和陪游行程的场景比比皆是。有人曾经戏言:“欧美人来泰国度假三个月,总会找个英语熟练的当地女子作陪,包养一个季度之后分手回国。”鉴于这样的“风俗”,泰国诞生了一个族群——人妖。多数人妖都是混血儿,因父亲只是以“包养”形式换来的这类“意外”,因此泰籍混血儿往往在单亲家庭长大,凭借混血基因得到的外形优势,做着尴尬的跨性别生意。
可以说,种族刻板偏见在亚洲地区无处不在,其鄙视链也是纵横交错,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高低贵贱之不同标准。
二、“势利眼”的谄媚
那么,白人游客能在整个亚洲都为所欲为吗?未必。
在另一些亚洲人眼中,白人却是“穷鬼”的代名词,比如信仰佛教的尼泊尔。
由于尼泊尔政局混乱,大麻管制并不严苛,于是成为美国嬉皮士的“天堂”,嬉皮士的共通点便是:口袋里没钱,且举止粗俗,形象邋遢。所以当地人都喜欢讨好财大气粗的中国游客,对于美国人态度冷漠。与尼泊尔紧邻的印度也拿美国游客当“猪”来宰,当地人喜欢向白人推销包车服务,并于服务过程中将他们压榨得干干净净,手段之暴力令人匪夷所思。2017年11月,一名德国游客还在印度得到了暴打的“款待”,起因不过是因为在他迷路的时候,一位印度男子上前搭讪,没有得到其回应。而在同年的10月,一对瑞士情侣也曾因为拒绝一伙印度人的拍照生意而遭到围殴,女方甚至被打断了胳膊。为此,美联社不得不提醒国民,要是遇到强行要求拍照,或者成群的印度人向他们吹口哨,请立马开溜,以免受无妄之灾。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亚洲诸多国家喜欢欺负老美,欧洲很多地方也讨厌他们。一是在崇尚“格调”的欧洲人眼中,体型肥胖的美国中年游客往往穿着寒碜,有41.9%的欧洲人认为美国游客是世界上穿着品位最差的;二是美国游客喜欢在旅馆里顺手牵羊,以至于各地酒店都不得不把吹风机电线固定在墙上。现如今去欧洲自由行的中国人时常能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被美国游客问路,因为当地人根本不愿意搭理他们。
众所周知,现如今在日本度假的中国游客数目疾速上升,今年“携程网”公布的赴大陆以外国家及地区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中,日本首次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是泰国,香港第三。日本人近年来彻底领教了中国游客惊人的消费实力,于是放低了姿态,将“支付宝”和“中文服务”进驻到了每个免税店。随着中国游客越来越热衷于出国旅行,对日本的刻板规矩也早已适应,甚至连垃圾的处理都已经做得相当规范了。而当地的“势利眼”们也竭尽迎合之能事,去年十一长假甚至还有不少店家挂出了“中国国庆促销”的巨幅宣传招牌,借机捞一桶金。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直排在“最佳游客排行榜”前五名的日本游客,却未能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比如“巴黎综合症”就是专门为日本游客发明的一个蹊跷的名词。
在日本国民心目中,法国巴黎一直是“浪漫”的代名词,于是乎,每年有数百万热爱冒险的日本人带着满满“中二”情怀踏足这座绮丽之都。2012年公映的日本文艺片《得买新鞋了》,便将故事场景搬到了巴黎,中山美穗和向井理在那儿演绎了一段忧愁且迷人的异国姐弟恋。基于如此妙曼的感染力,日本人到巴黎一是为圆满艺术情操,二是为购置价格实惠的路易威登箱包。谁曾想,迎接他们的却是态度懒散的售货员,冷漠麻木的路人,原本英语就不太灵光的日本游客瞬间尝到了“冷遇”的滋味,从而无比怀念本土店员的热情有礼、路人的亲切友好。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日本游客对巴黎产生了“幻灭”感,进而通过恶心、失眠等症状反应在身体机能上,甚至因被迫害妄想症而产生自杀冲动。旅法日本心理学家Hiroaki Ota故此发明了“巴黎综合症”这个名词。这一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与日本人的“势利眼”不同,巴黎人不太容易受利益驱使,更无视亚洲人的民族特性。
反过来说,光顾日本的亚洲游客中,最受嫌弃的也绝非中国人,却是韩国人。首先是因为日韩国民之间的互游很多,日本人对韩国有相对深入的了解,于是就有了比较。日本游客总是抱怨韩国的商品价格过高,假货也不少;垃圾横生的街道也令有洁癖的日本人无法产生认同感。
而韩国游客在日本的种种表现更是令人遗憾,说话粗声大气、任意插队、乱扔垃圾,已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居然还在奈良东大寺的法华堂礼堂木制高栏上涂鸦,导致员工报警。对韩国游客怨身载道的,还有一大批泰国导游,他们同样不喜欢韩国人的大嗓门,更何况购物時表现出的极度抠门,与出手大方的中国人天差地别,因此在“势利眼”面前,该国旅行团的表现总是被频频打“叉”。
这些破坏分子的行径,终于让日本人忍无可忍。要知道,单纯今年的前八个月里,赴日旅行的外国游客就已超过2000万人次,哪怕九级地震和台风海啸都无法阻止他们的涌入。逼得京都、镰仓两地的居民向当局抱怨,控诉游客们造成的“旅游污染”。可即便如此,政府也没有加以控制,毕竟游客们的到来带给当地的麻烦远远小于财政收入,于是反过来鼓励当地居民出国旅行,将地盘让给外人。
正是这一系列“势利眼”的做法,兴旺了旅游业,也给予了各国游客适应国际大环境的机会。不难发现,要成为高素质、受欢迎的亚洲游客,须摆出两大姿态——花钱任性、言行低调。
已故台湾作家三毛曾经在散文《亲不亲,故乡人》中写过台湾人在异国的旅行表现,从酒店大声喧哗,不给欧洲服务生小费,餐厅吃饭时猜拳闹酒,到商店里任意捏水果,同胞一系列的“恶行”令她倍感窘迫,甚至还为此在马德里与门房大吵过一架。她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恳请我的故乡人在外旅行时自重自爱,入境随俗,基本的行仪礼貌千万不要太忽略。至于你会不会流利的外语,能不能正确的使用刀叉,是不是衣着时髦,反而是一些极次要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