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通的现代人
2018-10-12浅野裕见子
浅野裕见子
在职场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难以沟通的情况,曲解和疏漏也因此产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代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是教育中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渐渐减少?
只会说“糟了”的现代人
“每当我恳切客气地对职场后辈和下属提出建议,他们总是一边听一边点头,之后却一点改正都没有,我的话被完全忽视了。”一位四十几岁的大学教师这样抱怨着。本刊在网站主页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什么和那家伙说不通”,参与调查者只有60人左右,但答案集中出现的问题值得一书。
“在工作单位,同事(包含上司和下属)无法正确理解我说的话,我和他们难以沟通。”有这种经历的人占到调查总人数的72.4%。严重“说不通”的事例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
一位儿科医生说:“有时我只是阐述个人意见,对方却当成命令去执行,这让我感到困惑。”一位公司职员说:“因为常常不被理解,我担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完善,却没想到‘这人总是不把话说清楚的评价传开了。”许多人都会感叹共事的人语言能力低下。
文章开头提到的大学教师说:“很多学生只会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细腻的感受。被什么事情感动的时候也只会说‘我打起了精神。”某位医生则表示:“现在的人们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只会说‘糟了糟了。”抱有这些不满的人大多已成为了管理层,年龄在40岁左右。
笔者原以为年龄较大的人才会因为代沟与下属沟通不畅,然而年轻人对此也深有体会。某位30岁的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说:“我和同事年龄相差不到5岁,虽然对方入职的时间比我晚,但也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了。我和她却难以沟通,谈话会浪费很多时间。”工作相关的专业谈话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日常会话。“前几天我说‘心直口快‘简明扼要这些词,她都听不懂,我感到很震惊。”他们的办公室有一本共享笔记,用于记录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而这位职场后辈表示如果不将情景再现,她就看不懂笔记。“比如系统错误的应对步骤,如果不把画面一个个调出来查看,她就无法理解笔记内容,明明她本人也在用这个系统,难道是从来没遇到过错误吗?又或许是即使遇到了,她也直接无视了。”对工作方面的错误理解放任不管,会导致危险的后果,她说:“想到这一点,我客气地试图为她讲解,她却打断我的话,拒绝了我:‘不用,我懂的。”
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控诉。比如,某集团职员说:“有的人既不看工作手册里的步骤讲解,也不读器械说明书,教了几次还说‘头一次知道要这样操作,讲解当中只会说‘要点是什么呢‘只教我具体做法就好。”某公司员工抱怨:“明明自己做的是宣传工作,每次公司调查却都提出‘要把文章总结成只看标题就能明白内容‘希望减少稿件数量等要求。”某儿科医生指出:“很多孩子看书的时候总是看差行,可以看出根本原因是他们过于急躁地想弄懂文字的主旨。”
社交网络普及的后果
有人提出,容易误解对方话语含义的原因,或许在于本来就没有用心去理解,而这其实是互联网或者说社交网络普及的后果。“不管在网上搜索什么问题,都能立刻找到答案,人变得不会思考了。”“许多人依赖于手机和社交网络,缺乏阅读长文章获得结论的专注力。”一位大學老师说,现在学校里有一种“只要自己懂就可以”的风气。进行论文指导时,她每年都对学生提出“不要用口语表达,要用书面语写论文”,可是大部分学生只会写口语的语句。
在社交网络盛行的世界里,人们害怕惹事或遭遇攻击,于是价值观相近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即便如此,只是出现一点小摩擦,也有人会反应过大,认为“自己被苛责了”。
一位来自东京的公司职员说:“我的上司平日给人的印象是一位非常有领导才能的人物,可一旦成为他的下属,就会感到他难以相处。他发挥领导才能的方向也明显不对劲,把我们的团队引向不明的方向,不知道在他的领导下我们的未来会如何,我感到很不安。”她从事保险公司的办公室事务工作。公司以促进信息共享、缩短业务时长为目的,将数目庞大的文件以及办公流程数字化了。为了测算数字化的效果和进度,办公室要核算用纸的数量。她说:“我的上司却把这项任务的目的误解成环保,说让我们保持职场环境的整洁,把桌子收拾干净等等。”
上司随时随地的理解错误让她烦躁。“上级会议谈到了‘要注意职场骚扰问题。结果他好像只听进去了一句‘不是只有上级对下级才有职场骚扰……”于是当天团队全员就收到了来自上司的邮件:“我们团队内部时常出现下级对上级的职场骚扰,大家要注意!”他提交的文件总是写着个人记录的信息,白天也无视轮休时间随意外出,“自由”过了头。“有时我会委婉地向上司请求业务支持,可很快就会弄得自己心情糟糕。到底怎么说才能让上司不发怒并理解我的意思呢。我已经把能说的说尽了,非常疲惫。”
“现代人即使不与其他人来往密切也能生活,所以变得不能理解其他人的困惑了。”来自静冈县的公司支援堤启畅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出国的时候对此深有感触,如果出门买东西或者吃饭,出于问价格等目的,我会拼命利用动作和手势与外国人交流。可是回国之后,我一整天都可能不和他人讲话,购物也可以从网上解决。”
他分析,当人们与他人沟通减少,感知、判断其他人困惑原因的能力就会下降。
六成人选择放弃沟通
当与他人“说不通”的时候,你会怎么做?17.2%的受访者回答“从一开始就会放弃”,41.4%的人表示“如果说几次对方还是不能理解就放弃”。也就是说有六成人选择放弃。
另一方面,也有近一半人感到不安,担心“自己会不会也是听不懂他人真实语义的家伙”。
某位自由职业人士说:“我常常不能在当时理解他人的挖苦或烦恼,事后才注意到。”一位40岁的公司职员则担心地说:“和他人谈话的时候,有时对方会表现得很烦躁,莫非是我理解能力差造成的吗?”
问卷调查中,也有不少来自教育界的声音。在所有参与调查者当中,有五分之一是老师或教育机构工作者。一位今年带小学毕业班的男老师对学生“实践不足”的现状感到担忧。“升入高年级以后,明显有些孩子在休息时间也不出去玩。首都圈区域自然资源虽然不算丰富,但配备花坛的操场还是有的,也有昆虫。可是孩子们却‘看不到这些东西。这样下去,不管怎样上课、读书、学习文科和理科知识、了解社会,也无法拥有实际体会。全年生活在空调房里的孩子连‘手冻僵了的感觉都无法理解。”
学校虽然在校外活动中增加了许多体验性学习项目,但成果如何还需要打个问号。他说:“现在的孩子们很少和老爷爷老奶奶接触,也很少听到关于战争、贫穷等内容,几乎没有忍受饥饿的经历。在学校吃饭剩了饭菜,也毫不在意地说‘回家再吃就好了,如果去补习班回家比较晚,也可以去便利店买食品。在他们的生活里,不论缺少什么都能找到替代品。”
读不懂教科书的学生
这些不单纯是年轻一代的特征,还显露出更加深刻的问题。学者新井纪子曾出版《被电脑夺走的工作》一书,她在最近的著作《人工智能与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当中提出了令人惊愕的事实:“许多日本的中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教科书里的文章。”只注重知识量堆积的教育最终导致学生“连问题的真正含义也无法理解”,就像不论输入多少数据依然会产生感觉上的微妙差异、不能完全匹配的人工智能。这一事实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这样下去未来的教育只能量产出工作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才。
与他人交流的减少和生活感的淡薄,最终导致人们理解力和阅读能力低下。如果持续欠缺这些能力,在必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未来世界,人该如何生存呢?这引发了人们的思索。
[译自日本《AERA》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