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战评析与中美关系前景展望
——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

2018-10-12网信军民融合编辑部

网信军民融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贸易战特朗普

◎网信军民融合编辑部

中美贸易战与美国对华政策

《网信军民融合》:金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本刊对您的专访。谈及当下的中美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今年开局以来的中美关系似乎多了一点火药味。我们从大家目前普遍关心的中美贸易战说起,您能不能首先为我们简要梳理一下这次的中美贸易战呢?

金灿荣:回顾一下,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贸易政策就开始发生了消极的变化。美国利用232条款和201条款开始重点打击一些进口商品。但是,这两个条款都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最早的232调查包括针对电冰箱、光伏电池、电解铝、钢铁四项保护措施,这其中涉及中国的大概有27.5亿美元左右。但是,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所以,狭义地讲,中美贸易战应该是从3月22日开始的。之后的4月3日也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了将对大致1300项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估值接近500亿美元。紧接着4月4号,中国商务部回应了一个500亿美元。结果4月6日凌晨,特朗普又在推特上公布,总统命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考虑增加对中国价值1000亿美元的输美货物征税。其实特朗普当时的表示有错误,他把增加对价值1000亿美元的货物征税表述成了征1000亿美元的税。结果中国也回应了一个1000亿美元的措施。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务部发言人强调,“这次中美经贸冲突,是美方一手挑起,本质上是美单边主义对全球多边主义,美保护主义对全球自由贸易的挑衅。中方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这个声明体现了中国在这次争端中对自己的道义定位比以往更高了。过去中国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次我们在表态中,表示现在的反制不只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捍卫自由贸易秩序。这是和以往比较不一样的地方。

后来,到了4月8日,特朗普话锋一变,又发推特声称“无论贸易上发生了什么分歧,习主席和我会一直是好朋友”。4月10号,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包括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主动扩大进口。并且落实这些重大开放举措,将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紧接着在4月11日,特朗普发推文说,他“非常感谢习主席有关关税和汽车壁垒的讲话,以及他对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开明看法”,并且表示“我们一起可以取得很大的进展”。之后《环球时报》社论进行了驳斥,表示“有一些美国人认为中方是在美方近来的威胁之下‘被迫做出了低姿态’,如果这种误判被用来指导美国接下来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将很难避免。”言外之意就是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适应中国人民的需要,和美国的施压没什么关系。结果,4月16日,美国商务部以中兴违反针对朝鲜和伊朗的出口限制为由,发动制裁禁止美企向中兴出口零部件等,限期为7年。针对美国对中兴的制裁,美国媒体询问美国商务部这次的制裁是不是和贸易战有关。虽然美国商务部予以否认,但是美国主流与媒体认为这就是贸易战的一部分。传统的贸易战是对进口商品征税,而这次打击一家公司,用高科技卡脖子,则是贸易战在新领域的延伸。之后,中国商务部宣布正在根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对高通公司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股权案进行审查,同时对进口自美国的高粱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这些行动,说明中美贸易争端已经不限于口头上的争执,开始有一些实际动作了。

5月3日和4日两天,美国贸易高级代表团访华,成员包括财政部长姆努钦、商务部长罗斯、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幕僚艾森斯塔。这次访问,中方的报道比较少。根据美方的报道,美国代表团此次态度比较蛮横,主要的要求包括中国一年削减1000亿美元的对美贸易顺差,扩大开放市场,不允许中国搞“中国制造2025”等。双方在5月3日谈了4小时,4日谈了2小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美国贸易代表团没有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级别领导的接见,而且中方也没有安排宴请,说明谈的结果并不理想。同时传言在美方代表团内部,以姆努钦和纳瓦罗为代表的两派成员之间也发生了分裂。以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商务部长罗斯为代表的属于理智派,认为目前的中国强大,不应该把中美关系弄得太僵。而莱特希泽、纳瓦罗为代表的则属于贸易上的强硬派。纳瓦罗是此轮中美贸易战重要推手。这一派是白宫内的人,对特朗普决策有直接影响。

中国方面,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率领庞大代表团于5月15至19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这次的中方代表团规模比较大,成员来自各主要经济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廖岷、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等。刘鹤副总理会见了特朗普和彭斯,也和基辛格见了面。这本身说明会谈的成果是让双方比较满意的,所以才有了5月19日双方的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同意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并且就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双向投资达成了共识。

大家这时都以为中美的贸易冲突应该就告一段落了。但是5月29日,美国再次宣布将对50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包括高科技及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品征收25%关税,最终征收的清单将于2018年6月15日公布。针对涉及到工业重大技术的中国实体和个人,美国将实施特别的投资限制和强化的出口控制。限制和控制清单将于2018年6月30日公布。紧接着,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的回应比较有意思,具体内容是“我们对白宫发布的策略性声明既感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这显然有悖于不久前中美双方在华盛顿达成的共识。”

在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耐人寻味的回应之后,6月2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率团再次访问了中国。访华后,中方发表了单方声明,指出“双方就落实两国在华盛顿的共识,在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良好沟通,取得了积极的、具体的进展,相关细节有待双方最终确认。”声明同时警告,“如果美方出台包括加征关税在内的贸易制裁措施,双方谈判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会生效。”结果到了6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针对中国产品的不公平贸易实践征收关税》的声明,表示“依据301调查的全面调查结果,将对进口自中国的约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第一轮涉及价值约340亿美元商品的加征关税将在7月6日实施,另外价值约160亿美元的商品则有待评估。”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在16日凌晨发布公告,宣布“中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水产品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340亿美元。上述措施将从2018年7月6日起生效。”这大概就是截止到目前的情况。

《网信军民融合》:从您刚才为我们梳理的中美贸易冲突演变的逻辑来看,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是跌宕起伏的。那么请问中美的贸易争端如此波折,究竟是为什么呢?从深层次来看,美国此次发起对中国贸易战的原因是什么呢?

金灿荣:首先,从特朗普本人来看,他毕竟是个商人。这种商人特性决定他在乎实际收益,所以会出现外交行为上反复无常的现象,觉得自己的要价还不够狠,有些吃亏了。其次,他是个反建制领导人,因此在决策时的心态就是不希望别人摸清他的底牌。目前他的执政团队里充斥着鹰派人物,对他的决策一定是有影响的。所以,我判断中美贸易争端发展下去,小规模贸易战还是会打的。

至于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的原因。我认为,第一、从经济上看,中美贸易中,美国逆差太大。根据美方统计,美国去年6800亿的全球贸易逆差中,中国就占了3752亿,超过了50%。特朗普希望重振美国制造业,希望贸易上对美国更有利。他认为长期以来美国倡导的国际自由贸易秩序,让中国钻了空子,所以竞选期间和上台后,特朗普一直大谈公平贸易。而双方的贸易争端没有在2017年爆发,主要是2017年中国特别注意与美国协调沟通的结果,所以有了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会晤。中美四个平台(外交与安全、全面经济对话、执法与网络、社会与人文)对话也稳步进行。2017年11月8日至10日,特朗普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但是到了2017年底,美国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美国认为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国的承诺是空的。虽然有全面经济对话百天收获,但是美国觉得中国的让步不够,而且很多承诺也没落实。比如中国开放了美国牛肉进口,但是中国进口的基本都是美国的高档牛肉,中国老百姓没多少人买,这让美国有些失望。到去年年底,根据美方统计数字,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3752亿美元,比前一年还增加了300亿美元。这让美国觉得上当受骗了。第二、美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制造2025”的威胁。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很多国家都在提新产业政策。除了中国以外,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工业4.0”,除此之外法国、土耳其、越南、印度也都提出了自己版本的产业升级计划。我们并不是最早提出的,只是众多中的一个。而所谓的“4.0版本工业化”主要是将传统制造业和网络、人工智能结合。美国起初对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不屑一顾,但从去年开始,美国硅谷的技术精英、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五角大楼的军事精英、华盛顿的战略精英都日益感觉到中国产业升级的进步所带来的威胁正在成为现实。要知道,美国霸权的四根支柱是高科技、军事力量、美元、国际话语权,其中高科技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所以中国雄心勃勃的产业升级计划必然会引发中国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担忧。

第二、从政治上看。首先是人事上的考虑。特朗普上台以来用人风格怪异多变。特朗普上台的一年多时间里,核心成员团队更换率已经达到了34%。解雇联邦调查局(FBI)前局长科米和前国务卿蒂勒森都是在推特(twitter)上宣布的,麦克比在遭到解雇的时候其实还有两天就退休了。在未提前知会的情况下,特朗普突然在推特上宣布解雇国务卿,这本身就是对蒂勒森的羞辱。传统上国务卿作为众部之首,是有义务在重大问题决策时对总统进行提醒和纠错的,但是蒂勒森遭解职后换上来的蓬佩奥明显不能承担这种角色。除此之外,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换成了属于极端强硬派的博尔顿。再加上莱特希泽、库特罗、纳瓦罗等人,特朗普身边的决策圈充斥着鹰派人物。其次是国内政治上的考虑。今年特朗普面临的国内政治的重大考验就是中期选举。在美国宣布将根据“301条款”打击中国产品的时候,当时共和党的选情并不好。而如果共和党失去了在众议院的多数席位,特朗普后两年的执政就会比较困难。所以抛出贸易战也是为了提升民众的支持度。再次,特朗普上台后一直没能摆脱“通俄门”调查的困扰。目前的调查已经接近特朗普的女婿和儿子,所以挑起与中国的贸易争端,利用争取到的民意也可以缓解“通俄门”调查对特朗普带来的压力。

第三、从战略上看。其实从2015年开始,美国战略界对华战略调整的讨论就已经开始了。这场讨论起始的标志是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戴维·兰普顿(David Lampton)提出中美关系处在临界点(tipping point)上。从长时段来看,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架构对华战略的基本假设是,通过与中国缓和,美国要引导中国进行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和中产阶级化。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政治发展肯定会走向西方民主化的道路。这样,符合西方民主价值观的中国在战略上必定是美国的跟班,中国力量的增长也是美国力量的增长,这是美国的长期目的。结果经过近40年的实践,中国没有走向美国希望的民主化道路,而是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于是,美国的战略界越来越感觉过去的战略已经不奏效了。2017年12月18日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大国博弈放置战略优先方向的第一位,将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国家,把中国和俄罗斯描述成竞争者。从报告来看,美国认为长时段内中国的威胁是排在俄罗斯前面的。1月19日的《国防战略报告》范围相对小一点,但是仍然延续了前述报告的基调。后面的《国情咨文》、《核态势评估报告》以及2月底的《全球威胁评估报告》,里面的论调对中国都不是很友好。战略上对华施压,贸易战是第一波中的第一张牌,还有一张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但是过去一波波的中国威胁论都是炒作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单一领域的“威胁”,而这一波的中国威胁论则是渲染中国的“整体性威胁”,炒作中国崛起将威胁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下一波,美国就是打台湾牌、南海派、人权牌。2017年12月公布的2018财年《国防拨款法案》1259条款的11项中,七项涉及台湾。这其中就包括了美台联合军演、加强高层交往,法案并且建议美台军舰互访。除了国会通过,特朗普已经签署的“与台湾交往法”以外,近来美国国会议员相继提出了四项法案,包括“开始双边贸易谈判,签订双边贸易协议法案”、“2017台湾安全法案”、“支持台湾重新获得世卫组织观察员地位法案”和“2018建立台湾防卫审查委员会法案”。南海上,美国军舰进入南海的频率有所增加。人权上,挑动所谓“西藏问题”和“香港问题”。第三波,就是推动“印太”战略,搅局“一带一路”。特朗普上台后想用“印太”战略取代“亚太再平衡”,巩固美国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同盟的基础上,扩展伙伴体系,重点拉印度、印尼、越南。这一战略包含两个框架,一个是“民主价值观同盟”,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另一个是美国在幕后,由日本具体操作的“四角同盟”。日前,四国表示要推出“印太基建计划”,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向十分明显。因此,挑起对华贸易冲突是美国对华战略整体性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美贸易战中中国的应对与中美关系前景

《网信军民融合》:刚才我们主要从美国的角度谈了这一次发起对华贸易战的过程和原因。那么请问金老师,您如何看待此次贸易冲突发展过程期间中国的应对呢?这次贸易战又能给中国什么启示呢?

金灿荣:我觉得和以往中美贸易冲突中国的反应相比,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这次中国的反应显然比以前强硬了。其实从1991年开始,美国就用301条款对中国施压。今年3月22日之前,美国历史上对华动用过5次“301条款”。原来中国主要是口头上抗议,最终不得不妥协。但是这次的情况不一样。美国动用的232条款中,涉及中国的金额大约是27.5亿美元,结果中国回应了30亿美元。美国提出要对来自中国的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征税,中国表示要回应500亿美元。之后美国又威胁要加码1000亿美元,中国又回应了1000亿美元。

而中国这次态度和行动上的变化,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战略考虑。整体而言,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这次是战略性的,原来是战术性的。长期以来,美国整体上是接纳中国进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支持中国在其中发挥作用。虽然中美之间有矛盾,但也主要是美国针对中国的某些具体行为表示不满意。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可以做美国工作的。然而这次的变化反映的则是美国对华战略上的整体性变化,所以做美国工作的难度就明显增加了。具体而言,贸易战之后,美国很有可能打连环拳,利用朝鲜、东海、南海、台湾、印度向中国发难,甚至搅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这就没完没了了。所以既然贸易战是美国打出的第一张牌,就索性在这个问题上斗一斗。毕竟贸易战不同于武装冲突,贸易战的风险是相对可控的。

第二、经济算计。我认为,贸易战上中国的承受力还可以,这是由中美贸易的结构和规模决定的。结构上,美国对华出口的产品产业集中度高,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结构则相对均匀。所以,如果我们集中打击美国的产品,对美国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害。相反,美国对中国的产品进行打击,力量的集中程度就会差一些。规模上,中国市场大,人口多,贸易战爆发,我们的承受能力相比其他国家要好一些。以大豆为例,如果完全停止大豆进口,国内种植面积短期扩大不了,俄罗斯、拉美顶不上,平摊到每个中国人一年涨25元人民币。目前很多媒体和研究者比较相信美国的统计数字,但是如果算一下细账,就会发现美方的统计是有问题的。根据美国的计算,2017年中美贸易里中国赚了美国5300亿,美国赚了中国1500亿,美国吃亏了。实际情况是,货物贸易上,去年美国直接对华出口额约为1500亿美元,通过台港澳间接对华出口是1000亿美元,加起来是2500亿美元。但是在服务贸易领域,美国赚了中国大约900亿美元,中国赚了美国300多亿美元,美国对华有547亿的顺差。因此去年从总体来看,中国对美出口大约是5600亿美元,美国对华出口大约是3400亿美元。另外,如果仔细看,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37%属于加工贸易,这部分都是属于外资的,而且外资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公司的,非美国公司也有美国股份。以台湾的台积电为例,它的股权中有73%是外资,而且美资的比例很大。这样加起来,中美两边都是3000多亿美元。所以美国全面发动对华贸易战,其结果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所以,美国开始打击中兴,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下手。可是观察中美高科技领域的依存关系,其实就是中国有市场,美国有技术。短期内看,用高科技产品领域打击中国,中国确实会比较难受。但是从长期来看,市场是最重要的。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比较依赖东亚特别是中国市场。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那么对美国的高科技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以高通为例,去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70%。如果美国自断绝路,那么美国高科技领域上游企业的投资就等于打了水漂。华尔街的金融市场泡沫主要是靠科技企业撑起来的。所以一旦贸易战全面开打,到时候美国的金融市场也撑不住。除了上述的措施以外,中国对美国还有三个杀手锏。其一是全面禁止对美国的稀土出口。稀土是芯片制造的重要原料。没了稀土,美国制造芯片就无从谈起了。其二是中国持有接近1.2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间接持有可能有几千亿。如果在美国市场不好的时候,中国对美国国债进行集中抛售,那么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其三能够立竿见影的措施,就是根据对等原则限制美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去年美国企业在华直接利润约为350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美国很多企业的关键市场。以苹果公司为例,去年苹果公司在大中华区(包含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在内)的销售收入是460亿美元。因此,限制市场份额的手段对美国的打击将更直接、更迅速。

第三、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是个“不打不相识”的国家,坚持“斗而不破”,适当地斗一斗对我们是有好处的。美国是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美利坚民族的主体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盎格鲁-萨克逊文化本质上是奉行实用主义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深植于历史上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越来越感觉到中国对美国全球霸权的威胁,所以一定会想方设法和中国斗,干扰和阻止中国的崛起进程。但是如果斗不过了,我相信美国是愿意和中国交朋友的。

关于这次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的启示,我认为首先是要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规模大、产值高,规模接近美日欧之和。但是这次中兴事件暴露了中国制造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问题。芯片领域,去年全球芯片产业的贸易总额是4100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的集成电路芯片就有2601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石油1300亿美元的进口总额,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芯片的问题一是贵,二是单纯依靠进口,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也不安全。所以,4月20日、21日两天,习近平主席在网络安全工作会议中特别谈到要掌握核心技术,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在湖北视察烽火科技集团期间,习近平主席又表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这表明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迫切性,未来几年肯定要在掌握核心技术这方面集中发力。另外,就是我们对美国的市场不能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中国十分重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一定要好,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全面贸易战的发生,最后能打赢也不打赢。此次贸易战当中,美方四项主要要求包括,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和禁止中国搞制造业2025。我认为前三项,中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中国实际上需要。比如进一步开放金融、汽车、电商等市场,也有利于刺激这些领域的中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防止出现垄断。但是美国提出中国对美出口应该自我设限,这点中国是不可能答应的。美国还要求中国终止制造业2025计划,这点中国肯定也不会接受,因为美国的这一要求本质上是带有某些种族主义色彩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结构,让我们的老百姓过更好的日子,这无可厚非。所以,小规模的贸易战可能还是要打一打,这样对我们维护国家利益,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也有好处。

《网信军民融合》:作为世界上十分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请问您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现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

金灿荣: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首先,看过去。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的基本历史经验是,中美关系好对中国有利,中美关系差则对中国不利。从《蒲安臣条约》签订以来,中国历经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四个政权。基于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四个政府里最差的。晚清时期,美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里对中国相对比较友善的国家。北洋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美关系整体上也比较好。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重要且宝贵的援助。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双方由于冷战的原因走向了紧张对抗。经历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时期的冲突,一直到1972年和解,中美共同对抗苏联。之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这要得益于中美和解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对抗对双方的代价很大,合作对双方的收益很大。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第一难以适应中国的崛起,第二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傲慢。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维护中美关系的成本比以往要高。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美国应该认识到,美国力量再强大,如果惹恼了中国,其后果将是难以承受的。

其次,看现在。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实层面上,中美关系目前的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分裂和不自信的美国如何面对一个进取和自信的中国。一方面,我总结目前的美国社会正在面临着五重分裂,包括精英阶层与中产阶层的分裂、左派与右派的分裂、民族主义者与全球主义的分裂、白人至上主义者与多元文化主义者的分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裂。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变得日益自信,外交上日益有进取心。3月26日,原油期货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线交易。大连商品交易所也将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境内铁矿石期货交易。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目前也在争取主导5G标准的确立。此外,中国工信部正在与欧盟合作,推动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标准的确立。要知道国家间竞争有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产品的竞争,之上是技术竞争,而最高级的就是标准竞争。上述中国的行动都是针对标准去的,所以美国感觉比较恼火。这些矛盾导致目前的美国正在日益变得焦虑,越来越难以打交道。抽象层面上,过去中国研究国际问题的基本假设认为西方世界是理性的,现在看来,这样的假设有问题了。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新的基础出发,来研究和认识充满不确定性西方和世界秩序。以前的说法是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坏不到哪里去。然而现在的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是一定的,但是坏不到哪里去可不一定。

最后,看未来。从中国角度来讲,中国真诚地愿意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希望中美成为某种程度的伙伴。我主张如果全面性伙伴关系不能建立,中美可以共同努力建立“功能性伙伴关系”。通过议题驱动,尽量寻找在共同利益基础较好的领域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在存在分歧的领域尽量把问题隔离在议题领域内进行解决。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即使中国成长为国际体系中的头号大国,中国也不会寻求扩张,不追求全球霸权或者G1世界。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维持全球霸权的成本太高,也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中国理想中的国际秩序一定是希望让各大国分享权力,分担责任的。在未来建立稳定持久的中美关系,首先要避免中美两国直接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其次要避免中美爆发“新冷战”。只有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建立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中美伙伴关系的愿景才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贸易战特朗普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贸易战是错误的决定
浅谈中美农产品贸易战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特朗普访华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