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地区地震海啸的危险性分析
2018-10-12郭志壮邓志岩
郭志壮,邓志岩
(丹东地震台,辽宁 丹东 118000)
0 引言
强烈的近海地震,除直接对建筑物设施造成破坏外,还往往由地震引发海啸而形成次生灾害,从而加重了地震所造成的灾害。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不仅使该国沿岸数百公里荡然无存,而且海啸波以惊人的速度冲毁夏威夷的防海大堤,横过太平洋,直袭日本本州和北海道沿岸,浪高4 m,一些海港和码头遭到很大损失,仅岩平县野田湾一处就有百余人死亡,五千余间房屋被冲毁。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发生的世界空前的M9.0级大地震,同时引发的海啸给日本人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海啸引发的海浪由几米上升到十几米甚至达到二三十米,大家可以在电视画面里看到,惨不忍睹。日本这个国家在抗震设防方面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即使这样,地震引发的海啸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
丹东地区主要是东港市沿海地区(北黄海),未来是否存在海啸的危险性,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下面通过一些历史海啸数据作定性分析。
1 地震海啸的基本概念
强大的海浪袭击海岸称为海啸。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气象海啸和地震海啸。海底地震引起海洋地壳大面积急剧上升或下降;海底火山爆发;沿岸地带的山崩或滑坡等原因产生规模巨大的海浪,一般统称为地震海啸。强大的海啸波可达480~800公里/小时,波浪接近海岸时可达几米到30米,最大可达50~60米,速度如此快又高的海浪,在冲击海岸时,势必会毁坏建筑物、冲毁堤坝、淹没良田、危害人类生命。
2 地震海啸强弱的判断依据
衡量地震海啸的强弱程度,是用“级”来表示的,各等级主要根据海啸波从波源处向外传播出后,到达海岸所具有的波高和遭受破坏的程度来划分。一般分为六个等级,各级衡量的参考依据详见表1。
表1 地震海啸等级及其参考依据
表中所列参考依据,只是一般情况,实际上,海啸的破坏程度不仅取决于海啸本身的的能量、波高、波速,还与沿岸的地形、地貌、地址特征有关。
3 产生地震海啸危害的条件
地震海啸是地震引起的,但并非所有发生海底的地震都能引起海啸。地震海啸的形成不仅与地震时海底地壳升降幅度有关,而且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以及海水的深浅等因素有关。
地震海啸的强弱与地震大小的关系,参见图1。通过图1表明:浅源地震震级越大,海啸的危害也就越严重,一般来说,7.5级以下地震不至于产生严重的海啸,6.5级以下的地震产生海啸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图1 地震海啸的强弱与地震震级的关系图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the tsunami and the magnitude
地震海啸危害大多由浅源地震所致。一般来说,50~80公里深度的地震,可能引起较弱的海啸,超过80公里深度的地震,不易引起海啸。地震海啸强弱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参见图2。通过图2表明:一般来说:50米左右水深是一级海啸的起始条件,200米水深的地震不会形成特别强大的海啸。earthquake.
图2 地震海啸强弱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图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the tsunami and the depth of the seawater
综合分析认为: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而地震又是发生在较深的海洋,特别是深海沟附近,才能形成强大的海啸。
4 丹东市(主要是东港市)近海历史海啸情况
(1) 据《安东县志》记载,东港近海发生海啸有七次:
1896年(光绪二十三年),小寺海啸。
1911年(宣统三年),九月小寺海水泛滥。
1912年(民国元年),四月初二(阳历5月18日)海啸,小寺新沟成泽国,平地水高四尺,塌民房百余间。
1913年(民国二年),四月初三(阳历5月7日)海啸,大东沟成泽国,冲倒房屋无数。六月九日(阳历7月12日),小寺八棵树海水暴涨,淹地千余亩。
1921年(民国十年),七月初一(阳历8月4日)小寺海啸,水势泛滥,异常浩大,顷刻水深数丈,横亘数十里,房屋倒塌,地淹二千六百余亩。
1923年(民国十二年),七月初二(阳历8月13日),疾风暴雨,海潮江水,交通而至,埠内沿江一带,大水成灾,时阴雨多日,江水已涨,适值大汛潮之日,兼风狂海啸,沿江一带水深数丈,除中富及县前街,其余街巷均已舟行,民房倒塌甚多,死亡四百余人,无家可归七千余人,淹地陆千余亩。
(2) 据《东港县志》 (1996年3月版:时段以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安东县设治时记述上限,以1985年为下限,第五节海啸资料记载):东港海啸为风暴海啸,均于气候偏旱时期发生。近百年来,沿海共有19年发生海啸,计21次,其中1913年与1923年各发生2次,平均每10年内有1.7次海啸,10年内发生海啸2次以上者有 1880—1889、1910—1919、1920—1929、1970—1979、1980—1989的5个年段,1910—1929年的20年间发生5次海啸。
表2 1870—1989年东港县海啸次数统计表
5 丹东市(主要是东港市)近海历史海啸的成因分析
《安东县志》和《东港县志》中所记载的海啸成因,我们分析认为不是地震因素引发的地震海啸,而是气象、天文因素所致。因为发生上诉这些海啸的时间段,黄河北部并没有发生较大地震,特别是6级以上的中强地震。1916、1917、1944年虽然北黄海曾发生过三次M5.0级地震,最大为1944年12月19日的6.8级地震,但并未同时伴有海啸发生。为什么这些海啸的成因与气象、天文因素有关?我们归纳如下几点。
5.1 海啸多发于高潮位期间
北黄海的潮波是经由我国台湾省至日本九州和琉球一线,从太平洋传入的,呈旋转半日潮,每天两次高潮,每隔半月左右时间出现一次大潮。一年之中还有一次特大潮,出现在夏季,如果在高潮位期间发生海啸,无疑具备了优越的水体条件,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史志”资料所记载的几次海啸,多次出现在阴历的头三天。例如:1923年8月13日的一次海啸,史料中有关于“适值大汛潮之期”的记载,海啸那天是阴历七月初二。
5.2 海啸伴随明显的天气过程
气旋或台风的影响,不仅给东港近海及其附近沿岸地区带来低气压形势,有利于海水上涌,而且往往形成暴雨或者大暴雨天气。例如:1923年8月13日海啸前,太平洋台风在华东地区登陆后北上,然后折向黄海北部,8月9—13日大东沟连降大暴雨,降雨量258.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8%,1921年8月4日海啸明显受低压影响,该日降水81.3毫米,1912年5月18日海啸也有类似情况,5月11—18日连续阴雨,海啸当天降雨41.2毫米。明显的天气过程,带来低气压和特大降水,丰富了海啸的水体条件。
5.3 海啸与强南风盛行有关
明显的天气过程,不仅带来特大降水,而且伴随强大的偏南风,助长水势,国外飓风资料表明:40米/秒的大风在接近沿岸并沿着海岸线运动时,能将海水推向海岸,使水位大大增高超过正常潮位4.5米以上。
据实地调查了解,本区海啸危害大多是在7~8级偏南风的背景下促成的,史料中也有关于南风大雨、“疾风暴雨”、“疯狂海啸”等记载。
另外,东沟、新沟、小寺沿海一带为第四系冲积层,宽广平坦。解放前,由于不重视堤防工程的建设,旧的堤防质量很差,很容易遭受海难。解放后的几十年来,虽然多次受到台风的影响,出现过大风暴雨天气,很容易形成海啸,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堤防工程的建设,筑起了一条坚固的防海大堤,有效的控制了海啸危害。
6 丹东地区近海海啸条件分析
丹东地区近海历史上没有海啸的记载。那么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没有发生海啸的可能呢?我们从本区的地震地质、地形地貌、水体状况三个方面作出分析。
6.1 地震地质特性
丹东沿海,具体来说就是东港市沿岸及沿海地带,位于辽东隆起的东南边缘,是受北东向鸭绿江大断裂控制的东港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晚第三纪和第四纪东港断陷盆地的北侧山地发育有80~90米,50~60米的两阶海蚀阶地,说明该区构造运动时强烈的,历史上曾于1944年12月19日在鸭绿江口发生过6.8级地震,今后在发生6~7级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仅从地震这一点考虑,如果发生中强以上地震,也许能引起0~1级左右的海啸。
6.2 地形地貌特征
东港地区为淤泥或淤泥质粉质黏土层,还有粉细砂土层,它是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经海岸带物质分迭后,由潮流将细粒黏土粉细砂带到平坦海岸堆积而成的,地表形势平坦简单,不存在山崩或滑坡的可能性。
东港市近海处于黄海北部,黄海属于内海,海底地形简单,既无海沟,又无山脉,如果本地区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海底地壳出现大幅升降的可能性不大。
6.3 水体特征
黄海水深,绝大部分海域在百米以内平均40米左右,近岸一带水深更浅,一般10米左右。这里的水深与日本近海引起海啸的环境明显不同,大东港近海50公里处水深只有20~30米,日本近海水深在500米以下,大东港近海100公里处水深只有40~50米,日本近海水深在2000米以下,所以,从黄海北部的水体环境看,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发生。
7 结论
历史上虽然发生过几次海啸,规模不大,也并不是地震引起的海啸,主要为气象、天文等因素所致。今后引起1~2级海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危害不会太大,尤其是随着气象、水文预报水平的提高及沿岸堤防的加固,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太可能受到地震海啸的危害,这不仅是特殊的环境条件,也是历史地震所证明的。
丹东地区(东港沿海地区)发生地震海啸的危险性极小,但今后发生由于气象、天文因素造成的海啸是存在的,但对于气象、天文因素所造成的海啸的预防主要防护措施是加强沿海、沿岸堤坝的建设,历史上已发生过海啸或者未来可能发生海啸的地区(小寺、长山、、八棵树、北井子、倚圈、大洋河、黄土坎、大孤山、菩萨庙),建议有关部门(地震、气象、水文、国土、民政、海洋)定期召开预测预防海啸自然灾害的会商会,共同研究制定应对海啸灾害的应急预案,提交政府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