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2018-10-12芮海田

传播与版权 2018年8期
关键词:科学报约稿理工科

芮海田 王 佳 陈 磊

作为全国高校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对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中国期刊出版事业的科学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在编校质量、学术影响力上都有较大的突破,也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既面临着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趋势的外部冲击,又有优质稿源匮乏、严重缺乏高质量的创新性学术论文等内部结构性问题,因此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面临着学术影响力提升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将结合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现状,分析制约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关键问题,导致发展困境的原因,探究提升其学术影响力的可能途径,为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科学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献综述

关于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分析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基本情况和面临困境,寻求学报摆脱发展困境和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途径。

第一,有学者从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办刊的先天不足和面临的困境,将其与综合类、文科类高校的社科学报比较,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尹玉吉将理工科高校社科学报的特点总结为文理渗透与结合突出、传统理论比较见长和外稿采用率高,并提出理工科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对策:通过挖掘学科专业和区域文化双重优势形成期刊特色、坚持大学学报作为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的定位和学术论文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等原则、确立学术的公益性原则[1];陈可阔等认为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设置不全、师资力量较弱,很难推出高质量文章[2];徐铭瞳认为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办刊时间短、作者群不稳定、实用性文章较多、学术界影响小以及社会和学术界的偏见,致使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转引率偏低[3];再如喻世华的《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困境与对策》。这些学术论文对于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特点与发展定位比较准确,提出的发展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二,有学者从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的个例着手,总结其办刊、办栏的成功经验。郑淑贞以浙江省高校为例实证分析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办刊路径:必须依托所属院校的学术优势、地域优势,实现学报的特色发展[4]。许宣伟等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实现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发展,在理念上坚持精品与质量第一、追求一流期刊,克服各种短期和短视行为;在具体办刊举措上依托所属院校的学术与地域优势,创出学报特色,瞄准基金课题,追踪前沿研究,反映现实热点,认真执行编排规范,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等[5]。王菊梅等通过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依托文化古城抚州的地方资源优势和文化名人王安石为切入口创办“临川文化研究”专栏后发现,该专栏吸引了大批校内外作者的精品力作,既弘扬了地方文化又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品位[6]。再如,吴小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2009年作者群分析》、彭希京《试析山西理工农医高校社科学报进入CSSCI扩展版的策略——基于8家学报的引用指标分析》。这些研究采用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期刊的各种指标,对其他学报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第三,有学者认为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必须突出特色,直接从具体办刊措施出发,提出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发展意见或建议。杨琦等认为,必须依托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解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走特色发展之路,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形成学报与学科互动,实现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良性发展[7]。田新华在强调办刊理念的基础上指出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应该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设计栏目、组织文章,运用科学思想和理论成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追求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凸显办刊特色,追求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的统一,促进科学技术在办刊中的应用,培育优秀编辑队伍,追求编辑学者化[8]。刘越主张以学科优势为基础找准期刊定位;以特色栏目为引领形成期刊特色;以独具特色的服务引导读者,提升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影响力[9]。周丽娟等认为设立特色栏目有助于塑造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品牌,获取新的稿源,提升学报整体质量[10]。再如杨珊《论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特色的打造》、李泽良等《办好理工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思考》,这些研究从开放办刊、特色办刊等角度,对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发展献计献策,值得后人参考学习。

以上研究成果是专家学者针对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共性问题或个案研究,分析了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效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研究结论终究无法根本解决科学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发展依旧步履维艰,因此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提升问题仍然有探讨的必要。

二、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绝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创刊于2000年前后,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充分展示了该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对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发挥了积极意义。大多数理工科院校都办有社科学报,也开设特色栏目,并加大约稿力度,刊发了一系列知名学者撰写的高水平论文。因此,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办刊水平和学术质量较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打破了以往综合性社科学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在国内期刊界和高校社科学报界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与文科类或者综合性高校社科学报以及专业性学术期刊相比,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在向更高层次的学术地位、更大范围的学术影响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目前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考验,其发展不仅存在较多的瓶颈,更面临着生存考验。在全球的视域下,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面临着国外优势学术期刊集团的严峻挑战;在国内的场域下,也面临着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型的压力。因此,无论是出于内部提升还是外部生存的需要,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校内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或者学科实力不足以支撑学报发展。由于理工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或者学科相对较强,而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或者学科相对单一以及学科实力相对薄弱,基本上无法与文科类或者综合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实力相比较,难以支撑本校社科学报的发展。再加上,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起步较晚,校内优质稿源严重不足,又难以吸引校外高质量稿件,所以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并不高,发展也相对缓慢。

第二,栏目散而多,不够凝炼,栏目设置缺乏特色,期刊定位同质化。与专业性期刊相比较,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中都存在问题,即载文涉及学科较多、特色不鲜明、同质化程度严重、缺乏优质稿源,导致缺乏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即使有好的文章刊发在这些学报上,也难以形成集群优势。因此,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需要凝炼特色,通过建设特色栏目、刊发特色稿件促进学报总体水平的提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报(社会科学版)》就是一个成功典范。为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部分别于2003年10月和2004年10月推出“名刊工程”“名栏工程”[11]。然而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名栏工程”以及CSSCI刊源的较少。根据统计,2014—2015年CSSCI共收录533种期刊(CSSCI扩展版收录的期刊以及收录的集刊除外),其中有13种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表1)。笔者认为,这13种期刊不仅具有自身的特色优势,而且特色栏目建设也是其入选CSSCI的重要因素。

表1 2014—2015年CSSCI收录的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及其主要栏目

第三,期刊缺乏知名度。与专业性期刊相比较,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涉及学科较多、专业分散,其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一般低于专业性学术期刊,再加上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对专家学者的考核压力,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整体发文中的比例较低,他们更倾向于把优秀稿件投给专业性学术期刊而不是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因此,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约稿难度较大,无法吸纳优秀稿源;优秀稿源的匮乏又使得学报的学术地位继续下降。具体而言,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载文的影响因子、二次转载和转摘率等评价指标方面均相对较低、不尽人意,相关研究者难以关注或者较少关注。所发优秀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高层次文摘杂志转载率较低。

三、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可持续发展策略

也许每个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各有不同,但是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低下等问题是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所共同面对的典型性问题。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要求生存谋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要合理定位,凝炼特色,塑造学报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投稿,提高稿件质量,做到内涵式发展;扩大对外宣传,使刊发的优秀稿件能够被文摘杂志和评刊体系转载和关注,不断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报学术地位。

(一)对标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通过打造特色栏目凝炼期刊特色

当前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新常态、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从新思路、新角度(比如综合或者交叉学科的角度)予以关注和阐释。理工科院校的一些交叉学科恰恰是文科类或者综合性高校所没有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即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这些交叉学科就是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突围的关键和突破口。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应当积极主动对标积极策划选题,精心设计栏目,组织专家学者就国家或者区域经济社会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攻关和创新性研究,注重学科和发文的应用性,可能在办刊实践中取得较好的业绩[13-14]。

从办刊来说,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要办出水平,形成影响,必须以交叉学科为优势凝炼期刊特色。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要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基础,将文理渗透、边缘学科作为发文的主要对象之一,选题策划、组约稿等工作都围绕学校的优势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来进行,发挥学报在自身优势学科、交叉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学报核心竞争力。特色栏目不仅是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品牌,更是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特色凝炼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抓手。2004年10月,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科建设,教育部印发《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至今已评选出3批共62个名栏,对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学术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的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表明这些学报的特色化办刊和学术影响力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15]。因此,创办特色栏目应当成为理工科院校学报办刊的共同理念和一致行动。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栏目设置的差异化,以差异性体现栏目特色,避免同质化,既要避免与综合性或者文科类高校社科学报栏目的同质化,又要避免与同类学报栏目的同质化;另一方面要考虑文献计量学的要求,即栏目划分不能过于精细,否则将陷入用稿范围过窄、专业化过强而带来的稿源不足、引用不足等问题。

(二)积极加强组约稿工作,并做好服务和后评价工作

刊发有影响力的稿件才能提高学报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扩大学报的社会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更好的稿源,最终形成良性循环[16]。因此,获取优质稿件是办刊工作的中心工作。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更应该坚持开放式办刊模式,积极争取校内外办刊资源,将高水平论文的策划、组织、获取、发表作为办刊的重中之重。然而学术界的优秀稿件并不多,还存在着稿件外流的现象。因此,编辑人员需要主动出击,除了采取诸如参会、优酬等通用方法吸引优质稿件外,还需要采用非常规的手段组约稿。

在开展组约稿工作之前,编辑人员应先统计分析相关专家信息,对国内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及时跟踪评估和经验总结约稿的转载、转引情况,进行约稿效果评估分析,也要跟踪和统计分析其他自由来稿稿件的发表、被引等情况,进一步提高组约稿工作的针对性和成效。同时,编辑人员要吸纳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尤其是做好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的定向跟踪;注意扶持约稿的新生力量,有意识地从现有的审稿专家和硕博士研究生中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新作者和优质稿件。笔者在办刊过程中摸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由于专家学者创新性的学术成果需要尽快首发,核心期刊发文时滞较长,而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可以缩短时滞、尽快发文,因此坚持每个工作日发送100~200份组约稿邮件,并且确定不错的效果。

做好作者、读者服务工作,约稿稿件处理尽量做到快速与便捷,对约稿稿件发表后的转载、引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经验总结,统计分析约稿的反响程度和成功机率,指导下一步的约稿工作;对引起较大社会影响的稿件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编辑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新设备条件,实现电子化办公,弥补学报编辑部人手不足的状况,如购买和安装移动电子设备、先进的采编系统和校对软件,提高编务工作效率,缩短审稿周期,加快论文发表时滞。

(三)重视期刊评价和宣传,提高期刊知名度

在办刊过程中,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要重视行业内的期刊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17]。因此,编辑人员需要积极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沟通和联系,与相关专家进行座谈,了解其评刊标准和核心信息,并将其评价指标和评刊依据用以指导办刊实践;结合自身的办刊实践,与已经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名栏工程”的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积极联系,吸取其成功经验。

虽然近年来很多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加大了组约稿力度,刊发了不少优秀学术论文,但是学报缺乏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刊发的学术论文并不能被学术界和文摘杂志关注,转载、转引率比较低,陷入“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恶性循环。因此,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宣传何提高期刊知名度,如针对学术热点、特色栏目举办学术研讨会,鼓励编辑参加学术会议等;与知名文摘杂志建立密切联系,提高发文被转载、收录的几率;定期向名家寄送刊物,使其对学报有深入认识;定期向编委会和审稿专家通报办刊情况;与约稿专家始终保持亲密联系,邀请专家为学报做更广泛的宣传。

四、结语

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办以来,不仅为期刊管理者所瞩目,而且被所在编辑人员关心。虽然少数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大多数的学报发展步履维艰,尤其在面对国内优秀综合性或者文科类高校社科学报的竞争和挤压之下。笔者结合具体的办刊实践,总结已有研究文献,试图提出数条办刊措施,为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以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为具体研究对象,既能够形成理论成果,又能够总结科学的办刊经验,为学报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成效。笔者以分析如何提升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为基础,以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现状为出发点,探讨目前中国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符合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出版策略和方法,为提升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办刊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项目(300 102 508 616)]

猜你喜欢

科学报约稿理工科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约稿启事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