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玩出“数感”
2018-10-12大J
文/大J
一位朋友对我说:“数学早教老师评价孩子“对数字不敏感”。
的确,数感是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龄前儿童数学早教很关键的第一步。生活中会遇到不少父母对孩子数数这件事很执着,如果孩子可以从1数到10,甚至100,就会特别骄傲。这的确是数感,但不是全部。
“数感”还包括可以认识数字,可以一一对应地数物体,数完后可以知道总共是多少,一串数列中可以指出缺失的数字是哪个,可以根据某个规律跳着数数。
尽管和大家分享了很多在家早教启蒙的方法,但我的主张始终是“孩子不需要教,孩子只需要我们引导着玩,玩中学是学龄前孩子认知启蒙最好的途径”。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在日常互动可以进行的小游戏,帮助孩子提高数感。
数字泥坑
材料:大彩纸、水彩笔
数感要好,除了数数外,第一步一定是认识数字。但学龄前的孩子就是这样,我们一本正经花了很多功夫去教认字认数,他们怎么都学不会。但很多不经意间的东西,孩子却一学就会。这是我带小D 4年多反复提醒自己的,不要正襟危坐地教学,而要结合孩子兴趣来浸润。
没有孩子不爱看《小猪佩奇》并且模仿着跳泥坑的吧,不妨利用孩子对“跳泥坑”的兴趣,造一个数字泥坑,又奔又跳的过程中就能认识数字。
准备工作很简单,就是如下图那样剪一些“泥坑”(其实是“水塘”,但小D至今还是执着地叫“泥坑”),然后在上面写上数字。根据孩子目前的数学基础,也可以先从1~10的数字开始,让孩子根据指令跳到正确的“泥坑”。
当然啦,为了增加趣味性,大家一开始一定要设立好情景(全靠演技),我和小D玩的时候,我是猪妈妈,她是小猪佩奇,我们互相给指令跳泥坑。我们有时还会连续给指令,这样就必须连续跳(连续给指令也能锻炼短期记忆力),跳错的人还必须学着小猪佩奇一家那样躺倒笑。
一个数字几个夹子?
材料:Uno牌、衣服夹
认识了数字后,那么接下来就要进行“一一对应”的启蒙了,分享一个小游戏给大家。
家里有Uno牌的最合适,如果没有,普通扑克牌也可以。先让孩子抽出一张牌,指认上面是什么数字,然后找出对应的夹子数量,夹在牌的旁边。先指认上面数字这一步看似简单,但是我会特地强调。
学龄前孩子的新知识吸收(其实大人也是一样的),一定需要我们帮助他们进行联系。任何一个新游戏的开始,最好可以联系到他们已掌握的知识,这样一点一点,知识的雪球就能越滚越大了。
夹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一个一个”数出来,“一、二、三,一共三个”,这个数出来的过程也就在强化“一一对应”和“总数”原则。
缺少哪个数字?
材料:衣服夹、棒冰棍、水彩笔
看一个孩子是否对数字有感觉,其中一点就是看他是否可以敏锐地发现数列里缺少的数字,这一点也能避免孩子在任何情况下只会闭着眼睛从1数到10。
我建议大家从10以内开始入手,准备10个衣服夹,10个棒冰棍,如下图写上数字,棒冰棍上空出一个数字的位置。
带着孩子看棒冰棍,然后发现哪个数字缺失了,找到对应的夹子,放上去。小D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就是捉迷藏,所以我把这个游戏叫做“数字躲猫猫”(你看又把启蒙和她的兴趣结合起来了),“哪个数字藏起来了啊?”
她找到后,我还会略微“浮夸”地说,“哇,这是魔法吗?怎么藏起来的数字找到了呢?”她就一下子来劲了。
对于年龄再大一点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在数列上增加难度,比如像下面这样的偶数列。不过我还是要提醒大家,数学启蒙,其实包括任何启蒙,基础最关键,这些高阶能力不着急。
基本功扎实了,孩子真正内化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死记硬背”后,学更多、学更难的劲头是孩子本能,挡也挡不住的。经常是我们家长的着急和“拔苗助长”,破坏了孩子的胃口。
发现规律数数
准备材料:纸盘子、绳子、针(或者打孔机)、水彩笔
学会了“一一对应”地数数后,关于“数感”的高阶能力就是可以根据某个规律进行数数,比如“2、4、6、8、10”,比如“5、10、15、20”这样的。
我们可以先确定规律,比如是“2的倍数”的,然后在纸盘上先打洞,在每个洞旁边随机写上2的倍数的数字。
帮助孩子找到起点后,就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数列规律进行穿针引线了。这个游戏在美国是针对5岁以后的孩子的,国内的父母们可以参考一下,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考虑是否引入。
当然啦,如果还没到适合的年龄,这个游戏还是可以玩,那就是回到之前最基本的数数和认识数字的能力锻炼了,但穿针引线的过程中也是精细运动的锻炼。
分享的这些小游戏在小D的幼儿园随处可见,而且他们都不称为“学习”,都叫做“手工游戏”或者“游戏”。特别分享这一点,就是想提醒大家,学龄前孩子最有效的学习就是玩耍,通过“玩中学”,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关键还能激发孩子求知欲。
这些,不仅仅是数学认知启蒙,还包含了大运动和很多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这也是我想提醒大家的,尽可能多地调动孩子多感官进行学习,是学龄前启蒙很重要的因素。
在对孩子进行早期认知启蒙时,一定记得时刻提醒自己:知识,孩子接下来会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但是对于知识的兴趣和渴望,破坏了就补不回来了。这才是学龄前启蒙最关键、最需要呵护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