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高新区】从“奖状挂在墙上、成果锁在抽屉里”到争创世界一流三十而立,全成都向南看

2018-10-12邹孝听

现代苏州 2018年18期
关键词:高新区活力成都

○记者 邹孝听

30年前,成都高新区是从城南神仙树片区2.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开始精耕细作。30年来,一代代成都高新人前赴后继的“激情燃烧”,在成都造就了一个蜚声海内外的“西部硅谷”。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6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

在她三十岁生日之际,记者踏访这片年纪轻轻却举世瞩目的土地,在方圆613平方公里的新城,寻找历史的印记,赏味2300年蜀都之外的气息。

缘起“西部硅谷”的故事,始于神仙树拓荒之旅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于高新区的总体定位。1988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呈交《关于推进成都科技密集开发区建设工作的报告》,成都高新区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划定成都高新区位于成都南郊神仙树片区,总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先期启动2.5平方公里建设。

1990年,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应运而生,时任成都市体改委主任张学果出任第一任管委会主任,和当时的管委会班子开始了2.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拓荒之旅。这片区域离城市很近,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稍加延伸就能满足、容易开发,而且它离城区还有一定距离,还有发展空间。基于这两点让高新区成了最佳选择区域。

“‘奖状挂在墙上、成果锁在抽屉里’,这是上世纪80年代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普遍的现象。后来我们想能否建立这样一个区域,在区域内实行特殊的政策,扶持这些科研成果成为商品,最终成为产业。”成都高新区三十岁生日之际,已经75岁的张学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成都高新区创建的初衷,依然清晰如昨。

据介绍,当时二环路都还没有建,二环路外都是田坝。从无到有,阡陌变通途,对拓荒者们来说算得上是“摸着石头过河”。1995年,成都高新区基本完成2.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自动化变电站、标准厂房、实业大厦、国际站贸中心街、中小学、写字楼等一系列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积跬步可以行千里。30年来一代代成都高新人前赴后继的“激情燃烧”,在成都造就一个蜚声海内外的“西部硅谷”。

出租车司机蔡师傅来成都18年了,他告诉记者,以前车都不敢开到高新区,因为出了二环就算郊区,会碰到抢钱的、砸车钥匙的。而现在他每天都在这里穿梭,他从没想过这个曾经的荒凉之地因成都高新区的建设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扩容全成都向南看,“高新蓝图”迈向新征程

随着基础设施的兴建,加之体制机制的创新、产业布局的完善,成都高新区的发展高歌猛进,以崭新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2.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开发,已经没有更多的载体空间了。更为棘手的是,成都高新区的道路管网、中小学、医院等基础设施和生活居家配套也已经对高新区的发展造成掣肘。

此时政府开始谋求出路,走访考察了华东、华南等地,据称当时上海浦东新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建设中,张江高科技园区也获批建设国家上海生物医学科技产业基地。考察组回来后发现,外面的世界非常精彩,他们一致认为视野决定眼界。为此,成都高新区决定区域扩容,发布〔1996〕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决定》,由此,拓荒之路迈向了新的征程,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47平方公里。

从1996年起,成都高新区开始组团式开发建设,火车南站加工贸易区、起步区工业园、石羊工业园、天府软件园等10余个技工贸园区相继开建,园区生产、科研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使得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步入21世纪以后,高新区南部,天府立交桥、成都高新国际广场、天府国际金融中心、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等众多建筑载体拔地而起。据了解,当时它被赋予了金融商务、科技咨询、行政管理等重要城市功能。

2010年,成都高新区南区区划再次调整,成都高新区面积达到了13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一座城,如果没有人,便是空城。为了吸引人才聚集,成都高新区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全力打造产城一体的高品质和谐宜居城市。

随着铁像寺水街、菁蓉国际广场、环球中心、中国-欧洲中心等地标建筑相继建成,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园区呈加速建设之势。学校、卫生机构、社区综合体、公园绿道等生活配套也在进一步完善,成都高新区从单纯的产业开发区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逐渐演变。

如今,全成都向南看,“高新蓝图”已然绘制。成都高新南区一跃成为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区域。记者连日的采访基本都集中在南区,那里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活跃的开放环境令人印象深刻。每每饭点,一栋栋写字楼间,穿梭着年轻的身影,无穷活力,甚至已无法想象昔日里的田坝荒地。

腾飞“一区四园”,产城融合功能划分愈趋清晰

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区现有托管区域面积已达到613平方公里(不含与成都市双流区合作共建园区44平方公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城市榜上有名,成都高新区必然有它独到的魅力。

今年4月3日,在成都高新区2018年工作会议上,成都高新区四级规划体系成果首次全面公布,明确了成都高新区以“打造国际创新创造中心,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总目标,开启“三步走”发展战略——2020年,打造引领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示范区;2035年,打造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本世纪中叶,打造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据介绍,根据四级规划体系,成都高新区将构建“一区四园、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体系,打造“东进”“中优”发展极核,以电子信息、生物、新经济为主导产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为优势产业,以及临空经济这一重点产业,进一步实现区域共融发展。

“一区四园”总体布局,将依托空港新城、高新南区、高新西区、天府国际生物城,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功能区。

随着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成都金融城、天府软件园、新川创新科技园、菁蓉国际广场、中国-欧洲中心等载体陆续投入使用,此时的高新南区高楼林立,朝气蓬勃。未来,它重点发展新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成为承担区域性金融中心、创新创造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合作中心的新经济活力区。

在高新西区,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产业生态圈和电子科技大学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罗蕾是一名电子信息领域的专家,她说成都高校人才资源丰富,为本土产业输送了很多创新因子,她的团队也在此入驻,共享片区产业氛围。

在高新东区,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将重点发展临空高端制造业、临空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

与双流区共建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则是成都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集聚空间,除了国内优质企业,目前还引进了全球医药巨头等世界500强企业,在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创造中心的道路上勇往前行。

聚焦重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

成都科技与新经济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未来将围绕产业活力、人才活力、创新活力、资本活力、生活活力、开放活力,聚焦5G通信、数字创意、人工智能三大重点方向,留白未来产业,通过专业园区包装,高端资源链接、产业生态圈构建、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

具体来说,将由种子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龙头企业构成的梯度化培育体系与空间布局相结合,形成全域范围内的梯度培育功能体系。

此外,在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全域楼宇布局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全维度孵化“种子企业”;围绕长岛片区精心打造都市林盘型产业空间,形成“瞪羚聚落”;围绕天府软件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片区打造“独角兽园”,彰显新经济价值;围绕骑龙片区构建龙头企业总部经济高地,打造一楼一企的“骑龙湾”……

成都高新区三十年,从昔日的农村田坝到如今的城南枭雄,它,一座“不靠海”、“不沿边”的城市,能登上国际舞台,甚至全球瞩目,无疑是惊艳的。

猜你喜欢

高新区活力成都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活力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成都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