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赶秋节探寻千年的文化遗珍
2018-10-12
我国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除了具体节气,还包括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非遗扩展名录。其中,苗族赶秋内容丰富,规模巨大,承载了苗族歌谣、鼓舞、服饰、武术绝技、舞龙、八人秋千等3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发展。
关于赶秋节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但追根究底,它们都源于上古农耕文明时代苗族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感恩。话说在原始社会末期,华夏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苗族祖先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是当时最强大的农耕部落,他们会谷物种植,育苗、移苗、壮苗,因此后人用“苗”字给蚩尤的子孙命名,称之为“苗族”。
《管子·五行》中记载:“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说的是蚩尤顺天而行,知天象而指导农业,并且以祭祀的形式感恩回馈大自然,而赶秋节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赶秋节是农耕文明时代春祈秋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今天如此浓墨重彩地过这个节日,充分展现了他们庆祝丰收、向往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是在呼唤当下疲于奔波的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大自然的尊重感恩,从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生活。
苗族虽然经过了千年迁徙,但仍坚守文化的独立性,使得祭祀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也使得苗族赶秋得以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作为湘西苗族的大型传统节日,赶秋节这天,附近所有乡镇村寨的苗族人都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卸下肩上的担子,穿着华丽鲜艳的苗族服装,数万余众游行于赶秋场。
苗族赶秋的活动主要有拦门、接龙、打八人秋千、苗鼓、苗族绝技、绺巾司刀舞、上刀梯、椎牛、边边场等。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演绎,一些苗族传统文体活动,如武术、玩龙、舞狮、演出、展览以及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等也融入其中,形成了“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热闹场面。而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更是贯穿整个赶秋节,人们必唱传统的秋歌,其中一首赶秋歌这样唱道:“小山包上立秋千,立在山包水井旁。四面男女齐聚拢,八方老幼到秋场……”
苗族赶秋这幅千年农耕文明画卷既是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写照,也是苗族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让我们怀着一颗对万物的敬畏之心,顺天应人,相时而动,对季节变化多一份敏感,对生命变化多一份感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相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