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战惊人开局:塞尔维亚打败了奥匈帝国

2018-10-11鸿渐

军事文摘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康拉德普特集团军

鸿渐

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于1914年6月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之后,奥匈帝国就决心以此“契机”来和宿敌塞尔维亚算一算总账。尽管新兴的民族主义持续困扰着奥匈,但斐迪南大公遇刺一事在这个二元君主制帝国中引发了广泛的愤怒和亲帝国情绪,来自各阶层的呼声都要求立即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严惩。两个月后,奥匈军队终于入侵塞尔维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被点燃。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战的胜利者却并不是实力强大得多的奥匈帝国。

B计划还是R计划

在呼吁开战的所有声音中,最响亮的来自奥匈帝国军队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康拉德的总参谋部此前已经备有两套总动员预案,分别称为B计划和R计划。B指巴尔干,内容是在俄国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单独对塞尔维亚作战;R指俄国,内容是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对塞尔维亚和俄国作战。

在B计划中,奥匈军队全部6个集团军中的3个将以压倒性优势分别从西面和北面进攻塞尔维亚,而其余3个集团军在加利西亚组成“观察兵团”,以防止俄军可能实施的干预。若是R计划,则6个集团军中的4个将集中在加利西亚对付强大的俄国,只剩2个集团军从西面攻打塞尔维亚。两个计划的变量在于驻扎在布达佩斯的奥匈第2集团军,它在B计划中的任务是从北面攻击塞尔维亚,在R计划中则将全力投入加利西亚。

奥匈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举棋不定,结果奥匈帝国可以在不受外国干涉的情况下单独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也就流逝了。到了7月25日,奥匈帝国的领导层终于就进攻塞尔维亚达成了一致,选择了B计划。然而仅仅6天之后,在奥匈第2集团军已经开始向南移动之际,俄国宣布实施总动员。很显然,奥匈帝国即将同时面对两个方向上的战争,现在别无选择的康拉德只能牺牲B计划来支持R计划。

要求第2集团军中途转向的命令引发了不小的混乱,这个集团军好不容易在南进途中停顿下来并调整秩序,重新登上了向北行驶的军列。这样一来,只剩2个集团军可以用来对付塞尔维亚,而康拉德自我安慰式的念头是:第2集团军在塞尔维亚北部边界“影子”式的存在,可能或多或少会牵制住一些塞军的兵力。

“秋季漫步”

集结在塞尔维亚西部边境的奥匈第5和第6集团军加起来共有19万兵力,鉴于塞尔维亚全军动员后的规模为20万人,入侵者的兵力并不占上风,但是奥匈对塞作战的总指挥、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却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受宠的朝臣,波氏深受约瑟夫皇帝的喜爱,一个明证是,他身为斐迪南大公出巡萨拉热窝时的最高安全负责人,却在刺杀事件后未受任何处分。他向皇帝描述了击败塞尔维亚的前景:不仅可以消灭帝国的宿敌,还将推动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加入中欧同盟国,同时使另一个敌人罗马尼亚不敢与自己为敌。

波蒂奥雷克不把塞军的战斗力放在眼里,他麾下的许多军官们也是一样,他们把即将开始的作战称为“简短的秋季漫步”,同时把塞尔维亚战士蔑称为“养猪户”。实际上,塞尔维亚军队远比奥地利人想象得要精干得多,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而且刚刚在1912年—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接受了残酷战斗的全面磨砺。

塞军名义上的总指挥是彼得国王的儿子亚历山大王储,但真正的指挥官是总参谋长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将军,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兵正是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中获胜时的设计师。除了守备部队和预备队,普特尼克手中能用的部队是11个半师的18万人,基于国土受到两个方向的威胁——西面的奥匈第5和第6集团军,北面的奥匈第2集团军,普特尼克把主力部队集结在塞尔维亚北部的中心地带,他相信来自北面的敌人仍是主要威胁,不过内线作战的优势在可以让他的部队在短时间灵活转向以应对来自西面的威胁。

普特尼克对奥匈帝国的入侵计划可谓了如指掌,几年前从奥地利叛逃到俄国的雷德尔上校已经将这些计划全盘托出,然后又由俄国人转交给了塞尔维亚人。不过普特尼克尚不知道敌人的第2集团军已经奉命北上,而不是如B计划那样从多瑙河一线威胁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第2集团军的离开,使得奥匈入侵塞尔维亚的部队减少了1/3,即便如此,波蒂奥雷克仍然下令第5和第6集团军自8月12日开始从西面进攻塞尔维亚。就算兵力不占优势,波蒂奥雷克仍然钟情于分兵进击的战术,他让自己的两股大军在不同的方向上前进——第5集团军指向瓦耶沃,而其南面的第6集团军攻向乌齐泽。

波蒂奥雷克的一个想法和他的总参谋长康拉德一样,那就是希望第2集团军在北方的威胁依旧存在,从而使得塞尔维亚人不敢在自己的前进方向上集中全部兵力。

皇帝生日的败仗

8月12日,奥匈军队越过界河德里纳河,开始在塞尔维亚境内挺进。第5集团军很快击败了一股塞军前卫部队而士气高涨,开始和第6集团军越拉越远,继而彼此失掉了联系。塞军方面,普特尼克很快就明白了敌人的主攻方向乃是西面,于是他便挥动自己的第2和第3集团军向西进至贾达尔河一线以御敌,同时保留第1集团军为预备队,监视北面奥匈第2集团军可能的动向。

到了15日,奥匈第5集团军进至贾达尔河以南地区,在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占领了阿尔莫斯。一场暴风雨席卷而来,于是奥匈军队结束了所有运动,就在此时,展开强行军的塞尔维亚第2和第3集团军的10个师正在朝他们迫近。

这天夜里,塞军的两个前卫师在黑暗和暴雨中小心翼翼地前插。在最先摸到切尔岭的战士中,就有杰西·托帕洛维奇上尉的身影,他后来写道:“前进一刻不停,山间雷电交加,大雨从四面八方袭来……突然,我的一名士兵气喘吁吁而兴奋地低声道,‘先生,前面就是敌人!”

切尔岭上的敌人,正是奥匈第5集团军第8军的第21师,一个主要由捷克人组成的步兵师。这个师在切尔岭上的阵地对整个第5集团军来说至关重要,可是这支部队已经疲惫不堪,缺乏食物和饮用水,而且没有为山地战做好准备——缺少必不可少的骡子和山地炮兵。

塞军突击奥匈第21师的行动,拉开了贾达尔之战的序幕。塞尔维亚士兵在呼喊声中发动了全面袭击,从自己露营地里蹒跚而出的捷克人被交叉火力击倒,第21师第28团的阵地迅速被攻下。

手持步枪的捷克师长普利兹布尔斯基试图重整部伍,甚至想要发动一系列反击,但這些只是徒增混乱。一系列近距离交火到黎明时分告一段落,塞尔维亚军队失去了大约3000名战士,不过奥匈第21师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捷克师的瓦解带动第8军开始向后败退,而第8军又牵动了相邻的第13军的败退,塞尔维亚第2和第3集团军在30多公里的战线上趁胜而进,勇猛拼杀,迫使奥匈第5集团军全线崩溃。在附近的高山上,亲临战地的塞尔维亚国王彼得满意地看着这一切在自己脚下发生。

塞尔维亚骑兵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持续袭扰奥匈败军,进一步扩大了侵略者的人员损失。到了8月18日这一天,已经完全溃不成军的第5集团军撤过了德里纳河而逃回本国境内。要知道,这一天正是奥匈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84岁生日。

拆东墙补西墙

与此同时,康拉德和他的前线司令部都设在普热梅希尔,他在那里指挥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的针对俄国的加利西亚战役。当普蒂奥雷克不那么心甘情愿地向他报告奥匈第5集团军的失败情形时,康拉德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现在他不得不向普蒂奥雷克伸出援手,虽然他不久前刚刚催促第2集团军北上,现在却要求这集团军派出自己的第4军向南推进,以帮助第5集团军脱困。至于波蒂奥雷克要求整个第2集团军都向南进攻塞尔维亚的请求,则被康拉德驳回了——俄军马上就要大兵压境了。

康拉德向第2集团军发去了加急电:“在身后留下第4军,余部按照既定安排行动。”这是一个无奈之举,虽然加利西亚也是形势吃紧,但塞尔维亚方向上毕竟形势危殆。

在第4军这样一支生力军加入后,第5集团军的后卫战斗又持续了6天,素来号称奥匈精锐的第4军将塞尔维亚人赶回了多布拉瓦,算是保全了第5集团军的余部,但是这支部队的士气已经完全垮掉了。

受累于第5集团军的狼狈表现,原本有望取得突破的第6集团军也匆匆退回了本国境内。这样,到了8月24日,除了大约4500名俘虏之外,塞尔维亚境内就再也没有任何一名奥匈帝国士兵了。

贾达尔之战惨败后,康拉德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捷克军队,称他们战斗素质低下和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实际上,捷克人在遭到袭击后的表现还是足够顽强的。真正应该负责的是冒进的波蒂奥雷克,以及在B计划和R计划之间摇摆的康拉德本人。奥匈第2集团军的大部分力量都被浪费掉了,他们就像滑铁卢战役之前由戴尔隆伯爵指挥的那支法军,在利尼和卡特勒布拉斯两个战场之间来回移动,却一无用处。

初战塞尔维亚的失败也暴露出了奥匈军队深层次的弱点。奥匈军队正是二元君主国治下多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军队各阶层的民族成分过于复杂,彼此间的信任和忠诚度都很低,不适合进行大战,甚至也不适合投入次要战事。

另外,多年来削减军费开支的国策也对训练和武器更新产生了不利影响,奥匈陆军缺乏预备队,缺乏弹药,还严重缺乏火炮,步兵们手中的枪支大多也已经过时了。斐迪南大公本已立志要全面革新军队,但他已经不在了。

第二次入侵

虽然遭受挫败,以大国自居的奥匈帝国自然不会就此收手。康拉德和奥匈军队名义上的总司令弗雷德里希大公都决心以新的行动来“教训”塞尔维亚人。

在维也纳宫廷拥有广泛人脉的波蒂奥雷克将军仍然拥有“指挥所有对抗塞尔维亚和黑山军队的全权”,不过康拉德最终在8月30日让第4军北上重新加入了第2集团军的序列。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奥匈军队努力积蓄力量,到1914年11月,波蒂奥雷克在接收了新的兵员和作战物资后,认为自己做好了重新进攻塞尔维亚的准备。

他的新计划是让第5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展开一次钳形运动,也就是说,和上次入侵完全一样,波蒂奥雷克还是选择了分兵战术。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第二次入侵开始了,起初一切顺利。11月15日,第6集团军占领了曾经是普特尼克总部所在地的瓦耶沃,其前锋第22师更是一直杀到了科卢巴拉。奥匈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们击败了当面的塞军,还俘虏了8000人并缴获40门大炮。

波蒂奥克雷兴奋地向维也纳奏捷:“微臣面前正有一个闪光的战利品,那就是塞尔维亚的首都。”现在,贝尔格莱德似乎已是触手可及,拿下此地不仅将向约瑟夫皇帝陛下献上迟到的生日厚礼,而且看起来还将彻底瓦解塞尔维亚人的斗志。

不过时至冬天,奥匈大军的补给线变得又长又脆弱,他们粮食短缺,加上又受到塞尔维亚雨雪天气的冲击,士气开始变得十分低落。无视这一点的波蒂奥雷克严令他那疲惫的军队继续前进,为打垮塞尔维亚而做出最后的努力。

就像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在1812年主动放弃了莫斯科那样,塞军总参谋长普特尼克现在也选择了主动离开贝尔格莱德。奥匈军队终于开进了敌国的首都,但这几乎全无意义:塞尔维亚军队仍在战斗,他们虽然衣衫褴褛弹药不多,但却众志成城。

奥匈军队原打算在拿下贝尔格莱德后就进入休整的企图落空了,这场仗看来还得继续打下去。这在各部中引发了相当程度的不满,但是波蒂奥雷克再次无视这一切。

来自南方的惊雷

看起来整个塞尔维亚的阵线已是岌岌可危,但实际上摇摇欲坠的却是奥匈军队,就算波蒂奥雷克下令进攻,过于疲惫的部队也无法執行他的命令了。12月3日,塞尔维亚军队突然发动了惊人的全线反击,这后来被康拉德形容为“来自南方的惊雷”。

普特尼克信赖的第1集团军司令官米施奇将军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部队率先进攻驻扎在苏沃波山地的奥匈军队,打了后者一个措手不及。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结束后,奥匈军队全面败退。

这引发了连锁反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3个塞尔维亚集团军大胆穿插,把奥匈第5和第6集团军完全分离开来。混乱中的第5集团军退出了贝尔格莱德,第6集团军则向萨巴茨方向撤退。惊慌失措的波蒂奥雷克居然发出这样的指令:“一切都是徒劳的。不要再努力进攻了,我们必须掉头回去。”

撤退很快转化为溃败。第11步兵团的埃贡·基什中尉在他的日记里愤怒地写道:“大军已经被击败,人们普遍处于狂野、鲁莽和恐慌的状态。一支失败的军队?不!那是一群冲向边境的暴徒……那些塞尔维亚人真的很了不起,他们知道如何保卫自己的国家。”

截至12月15日,也就是塞尔维亚军队光复祖国首都的那一天,奥匈帝国第二次入侵部队的最后残余力量已经全部退出了塞尔维亚土地。11月,波蒂奥克雷曾带着30万人越过德里纳河;现在,他们中的3万人被杀、17万人负伤、7万人被俘,还损失了130门大炮和70挺机枪。当然,保家卫国者的伤亡也很严重:2.2万人战死,9.1万人负伤,1.9万人被俘或失踪。

奥匈帝国原指望对塞尔维亚取得速胜,岂料却遭到可耻的失败。塞尔维亚的胜利,是一战中的协约国军队首次战胜中欧同盟国的军队,此战对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君主国造成了重大心理打击,并推迟了保加利亚加入战争的时间。

此战后,波蒂奥雷克将军终于声败名裂,因为“这个最可耻,最惨烈,最受人嘲弄的失败”而被解除了所有职务。巴尔干战场的新任指挥官欧根大公开始着手将破碎的第5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合并为一支新的部队,然而任凭他怎样努力,奥匈帝国的颓势也已是无法扭转了。

责任编辑:刘靖鑫

猜你喜欢

康拉德普特集团军
探索小日历
懒人科学家:躺着就拿了诺贝尔奖!
康拉德·希尔顿,用微笑缔造酒店王朝
杰普特谋求转板风险大
人生七年,又七年
康拉德改名
“八路军”为何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马来西亚举行普特拉贾亚花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