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应用于急救护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2018-10-11
(阳江市卫生学校 广东阳江 529500)
经过大量的研究所得,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中容易出现护生接受的学习和实习后,难以积极适应临床实践的实际需求,面对急危重症的患者而言,护生容易表现出慌乱以及紧张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护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均为护生自愿参与,选择2017级两个班级的护生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组护生分别为46名。其中,研究组男性2例,女性44例,最大年龄为23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20.86±1.42)岁;参照组男性3例,女性43例,最大年龄为23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21.05±1.64)岁。各组护生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教学方法
研究组接受案例式的教学模式。①创新方式。创新是重要的改革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开展机械化的教学指导,按照单项的技能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所开设的实验课程通常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因此,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急救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需要结合护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创新而又实用的实践方法,进而由以往的验证性实验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实验。首先,按照教学大纲选择适当的案例内容,并为护生构建一个真实的临床模拟现场,积极鼓励护生进行分析和讨论;②案例设计。案例方案的设计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按照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其次,需要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符合针对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的要求;③教学实施。在整个急护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适当案例,并于课前发放给每一名护生,使其能够做好课前准备;其次,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需要穿插有关临床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布置的教学内容;最后,在应用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监护技术实验室中的各种急救设备进行教学,使得护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急救护理的实践之中。
参照组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大纲进行授课。
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教学效果。
4.统计学方法
本组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的核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各组实验课程质量评分和理论课程质量评分比对
研究组的实验课程质量评分(94.05±9.46)分、理论课程质量评分(94.45±7.81)分显著高于参照组(87.09±10.57)分、(89.35±9.87)分,T值分别为3.328、2.748,P值分别为0.001、0.00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各组实验报告优良率比对
研究组的实验报告优良率43例(93.48%)显著高于参照组35例(76.09%),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组实验报告优良率比对[n(%)]
三、讨论
目前,我国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基于新理念、新模式的原则下,高精尖仪器和设备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和普遍。急救护理教学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护生的急救能力,同时,还需要提高护生的急救操作技术以及应急反应能力,在紧急的抢救过程中能够做出准确而又及时的判断和操作,进而积极而又有效的参与到急救护理工作之中[2]。近几年来,通过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培养护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应对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验,使其能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加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3]。
本组试验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实验课程质量评分(94.05±9.46)分、理论课程质量评分(94.45±7.81)分显著高于参照组(87.09±10.57)分、(89.35±9.87)分,研究组的实验报告优良率43例(93.48%)显著高于参照组35例(76.09%),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通过采取案例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护生的急救护理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急救护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护生的理论认知水平,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学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