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状和成效分析
2018-10-11
宁波市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经营户有44万户,粮食种植面积13.4万hm2,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种植面积7.3万多hm2,特色产业有茶叶、果蔬、苗木、花卉、药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2009年开始,宁波市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生产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提质行动。目前,全市有34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32家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209家农机维修网点,970个水稻育秧中心,124家烘干中心,18家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17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全市已建成宁波市系统示范社154家,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6家,成功创建浙江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7家。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9.4%。“五有”型(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运行机制、健全的财务制度、较大的服务规模、显著的综合效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已成为宁波市农业生产机械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全市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重要载体,促进全市农业发展进入机械化新阶段。2017年,宁波市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个,浙江省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2个(也是当年浙江省创建成功的仅有的2个县)、示范乡镇(园区)9个、示范基地25个,创建数量和创建质量遥遥领先。同时配套创建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26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13个。
1 “五有”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
目前全市有34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每个涉农乡镇3家,共有社员5 670余人,合作社年度总收入达8亿多元,年农机化服务收入7.34亿元,农机化服务收入占农机专业合作社收入的92%。拥有34.7万m2机库、烘干中心及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合作社入社经营和承包流转土地3.33万余hm2,成为既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 “双主体”。同时着眼于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合作社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方式,农机社会化服务已从粮食产业,逐步扩展到林特花卉、蔬果业、畜禽养殖、水产渔业、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领域。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模式多样
宁波市农机合作社组成有三大类:农机共同使用的自我服务型、农机共同经营的社会化服务型、自我服务和共同经营兼有的综合服务型。现实中,以后者居多,这类合作社通常既为社员服务,又为非社员服务,还开展跨区作业。在创建模式上,有乡镇农机部门、村集体等基层组织和农户协作创办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协作创办型,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联合创建型,农机大户相互联合创建型等多种创建模式。在经营方式上,有“土地托管”“全程服务”“菜单服务”“承包服务”“跨区服务”“加工服务”“电商平台”等多种经营服务方式。全市34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中,粮食产业类220家,特色产业类12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有效保障粮食产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加速推进全市特色农业的精良化装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营销服务。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稳量提质
宁波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全部经工商注册登记,章程明确,制度齐全。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实行了“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停放保管、统一指挥调度、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油料供应、统一维修保养,探索按作业量分配的绩效考评办法。2009年实施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提质工程,强调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统一。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累计154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32家合作社被评为宁波市粮食生产先进服务组织。宁波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已从数量增长阶段进入质量提升时期。
1.3 农机专业合作社扩规提档
宁波市农机合作社通过托管、流转、全程机械化服务等方式,快速推进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目前全市经营服务面积333.3 hm2以上的合作社132家,占220家粮食生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60%。不少合作社经营领域还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产后烘干、加工、销售、农资供应及其他特色产业领域渗透,实现了从育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供销一体化服务链。有的合作社还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如余姚上塘合作社的“知超”香米、田螺山的 “月光”米、康绿合作社的“宁余”有机蔬菜、慈溪云鑫合作社的“龄飞”獭兔等。
2 区域性专项和综合农机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
为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作用,突破全程机械化作业中的育秧瓶颈、烘干难题,进一步提高服务组织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宁波市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开展区域性育秧、烘干等专项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2.1 建设育秧中心,突破水稻全程机械化瓶颈
机插秧关键是育秧,针对“倒春寒”天气、育秧取土难、一家一户育秧难、育秧质量低等瓶颈问题,宁波市在重点产粮乡镇、村,开展了以农机合作组织、种粮大户为对象的区域性育秧中心建设。推进工厂化育秧、规模化育秧,有效破解了机插育秧环节的技术瓶颈。目前已建设季供秧能力33.3 hm2以上的规模化育秧中心970个和工厂化育秧中心85个,规模化育秧占75%以上。育秧瓶颈的突破,推动了全市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的快速增加,水稻机插面积近4.67万 hm2,机械化栽植面积超过5.07万 hm2,机械化栽植率近65%,在全省率先进入水稻栽植以机插为主的新阶段。
2.2 建设粮食烘干中心,解决了粮食安全生产问题
粮食收获季节遭遇梅雨季连绵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成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2010年宁波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全市粮食烘干机械化的意见,开展了以水稻种植布局为基础、以农机合作组织为对象、以粮食生产功能区机械化烘干为重点的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宁波市已建粮食烘干中心124家,粮食烘干机1 467台,有燃煤型、燃油型、生物质燃料型等,批次烘干能力达17 044 t,粮食烘干率达75%。如2015年的秋收冬种期间,宁波市出现一个月断断续续下雨24天的恶劣天气,如果没有强大的烘干保障能力,就会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2.3 建设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主导区域内作业和综合服务
宁波市整合农机合作组织资源,开展了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具体内容就是“一化三中心”,一化即“规范化”,三中心即“推广培训中心、服务维修中心、烘干加工中心”。已建成的18家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辐射范围广,服务面积大,产业链条长,涵盖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作业全过程,成为区域内农机作业服务的主力军。同时区域性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也成为全市农机部门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机安全监理业务、提高机艺融合水平和智慧农机水平的新载体,农机管理和服务功能得到延伸和补充。
3 合作组织向股份制作业服务公司转型跨越
2014年6月开始,宁波市先后对1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作业服务公司的成立,优化了农机资源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规模化生产作业能力,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跨越,实现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从合作社向公司制这一更高形态发展。
3.1 股份制改革,实现管理公司化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革,按照股份制公司要求注册成立,注册资金和参股资金均按照股份比例由股东现金入股和农机具评估入股组成,股权清晰。公司制改革优化了运营机制,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机械作业、农机维修、农产品加工及农资销售等职能服务班组,设置专职财务部门。管理上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作业安排、统一机械调度、统一油料供应、统一维修保养、统一质量标准。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职责明确,服务规范,收费合理。
3.2 资源要素整合,实现效率倍增化
作业公司拥有的农机具以大中型、高性能为主,农机装备“高、新、全、专”,同时公司将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优化整合,既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机具使用时间从每年1季,提高到每年3季,年使用效率提高到3倍;单季作业量比平均水平提高1倍以上,如余姚市田螺山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在成立前(合作社期间)平均单机作业量为14.3 hm2,公司成立后,对原社员机具进行收购、盘活,拥有机械73台,服务面积5 000 hm2,平均单机服务面积68.5 hm2,是成立前的4.8倍。
3.3 服务区域拓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促进
农机作业公司具有人、财、物、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其生产作业服务灵活度更大,能力更强,效益更好。其经营服务拓展迅速,作业半径大、辐射能力强。如鄞州与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仅成立半年后,其作业服务区域迅速从1个洞桥镇扩展到洞桥、鄞江、集士港、横街和高桥等5个乡镇,作业服务面积从406.7 hm2扩展到3 666.7 hm2,整整是成立前的9倍。规模化的作业服务也为公司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如田螺山农机作业公司将机耕机收收费从1 500元/hm2降低到1 050元/hm2,开沟从900元/hm2降低到675元/hm2,既为广大农户省本增效,又为公司争取到了大量作业订单。
4 政策扶持促进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档升级
宁波市高度重视并大力培育农机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投入5 000多万元市级扶持资金,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机综合扶持政策体系。一是开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质工程。2009年起对达到系统示范、市级示范的农机合作社给予3~5万元奖励。从2018年开始,按照市财政整合资金,扶优、扶强、扶大、扶全的要求,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到创建标准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给予市级示范社每个6万元,区域中心每个10万元,服务公司每个10万元,功能培育每个5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扶持奖励,给予5家(含)以上合作社组建的联合社一次性奖励5万元。二是实施了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对合作社购置烘干机、收割机、插秧机、育秧流水线、无人植保飞机等农机装备,在中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烘干机给予1/2的累加补贴,其余给予1/3的累加补贴,多旋翼植保飞机每台2万元、单旋翼每台3万元的补贴。三是对“机器换人”等示范创建实施以奖代补举措。从2017年开始。计划利用3年时间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7个以上,每个县奖补10万元;创建省“机器换人”示范县3个以上,每个县奖补50万元;创建“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园区)19个以上,每个乡镇奖补15万元;创建“机器换人”示范基地53个以上,每个基地奖补4万元。同时,还计划创建70个以上浙江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这些创建主体都是农机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最后的奖补资金也基本补到主体,所以通过创建活动促进农机合作社等主体的发展壮大,提升主体的质量规模。四是通过主要农作物(水稻)和特色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推动农机服务主体发展。宁波市每年都安排市级专项资金开展示范项目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333.3 hm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0%以上,机械植保、秸秆处理还田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的,每个项目奖补8万元;示范面积达666.7 hm2的奖补15万元。特色产业示范项目,如玉米、毛豆、蔬菜、榨菜等达到示范面积和综合机械化水平要求的,每个奖补20万~40万元不等。
5 扶持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确保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往哪里发展、如何发展、发展多少、发展成什么样等,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需要政府的扶持和规范,更需要服务组织的自我努力和拓展,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
5.1 政府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
目前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领头人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种田经验丰富、经营踏实稳妥、创新开拓欠缺的农民,其知识和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机械化、营销信息化、管理网络化和所要具备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条件因素有极大的差距,因此政府要将培养的农业农机农技等专业人才向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输送,要给这些大学生创造安身安心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的条件,合作社等农机生产服务组织也要积极培养更多的“农二代”“粮二代”。
5.2 政府帮扶与自身提升相促进
针对服务组织缺法律知识、缺管理技能、缺维修技术、缺启动资金等情况,职能管理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邀请专家免费开展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农机新技术、新农艺、农机维修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其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作业信息服务,出台奖补、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政府帮扶力度;同时,农机服务组织也要善学习、肯钻研,克服守旧思想,要有发展的思想、拓展的雄心和提升的愿望,不断提高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