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质量发展风向标
2018-10-11IUD中国领导决策信息中心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
■ IUD中国领导决策信息中心·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
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今年4月21日,《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连同此前发布的北京、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都提出了2020年、2035年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本身就构成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本报告通过对雄安新区和北京、上海2035年规划指标的对比,提出了新时代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评价指标体系,并就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及其主要数据特点分析如下。
大数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释放新智能
雄安新区是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因此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大数据管理贡献率、数字经济占比等指标的提出,反映了大数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的新动能、释放的新智能。
■ 宽带城市
宽带作为国家重要信息基础公共设施,正在成为推动城市转型、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5年,高速宽带无线通信全覆盖,千兆入户、万兆入企”等指标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
2017年,光网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光纤宽带接入用户29392万户,全国50Mbps以上宽带用户占总用户比例超过70%,部分区域已经开始提供千兆宽带服务。特别是上海,将在2018年底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的城市,千兆宽带接入用户突破百万级,平均接入带宽将提升至280Mbps,用户可感知的下载速率将突破100Mbps。
资料来源:宽带发展联盟《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2018年第一季度)
资料来源:IESE商学院《2016年智慧城市排名报告》
■ 数字城市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数字经济占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0%;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应急管理中的贡献率超过90%。
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白皮书(2018年)》显示,2017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10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0000亿元;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等10个省市数字经济GDP比重超过10%;贵州数字经济增速高达37.2%,居全国第一。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基本完成综治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综治视联网系统已覆盖各省和333个地市级、2795个县、13472个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
■ 智慧城市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到2035年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90%。
自2012年底住建部启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杭州、深圳、银川、上海、兰州等城市更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样板间。IESE商学院最新发布的《2016年智慧城市排名报告》显示,世界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纽约、伦敦、巴黎。美国上榜城市最多,为4个(包括纽约、波士顿、洛杉矶、华盛顿)。中国的上榜城市排名最好的为香港,第42名,上海和北京分别位居第80和第90名,进入了前100。
另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17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也显示,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为99.53,较2015、2016年保持增长势头。其中,网络就绪度指数为99.03,智慧应用指数为105.74,发展环境指数为95.3。
蓝绿交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雄安新区要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紧凑的城市布局”,在38个指标中,生态领域的指标占了17个,特别是蓝绿空间高占比,意味着新区的绿色生态面积非常大,造林和湿地恢复力度将空前加大。
■ 绿化覆盖率
《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街道100%林荫化,森林覆盖率达40%(目前11%),起步区规划绿化覆盖率达到50%等等指标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园拥有程度的重要指标,雄安新区规划人均城市公园面积大于20m2,超过北上广深城市现状和2035年规划目标。2016年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北京16.01m2,上海为7.83m2,深圳为16.45m2,广州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最高,达到16.5m2。2017年11月,雄安新区启动“千年秀林”工程,预计2018年年底前,10万亩苗景兼用林项目将全部完成。展望未来,新区森林面积将达百万亩。
■ 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率达到99%以上;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率达到45%以上。
资料来源:IESE商学院《2016年智慧城市排名报告》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中国统计年鉴》
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基于雄安新区面临的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垃圾围城等挑战,规划目标体系中对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的监测指标从“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转变为“资源化利用率”,反映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雄安新区在治污理念上的重大转变。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平均利用率仅为8.5%。《“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城市和县城再生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不低于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其他城市和县城力争达到15%。
■ 绿色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基础,绿色城市的建设,也一定离不开绿色建筑。雄安、上海提出,到2035年,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100%。
2016年,全国城镇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12.5亿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29%。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河北等地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比例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要守好底线、守住红线
雄安新区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的历史重任,因此,科学合理的人口密度、就业人口比例、通勤半径等指标体现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红线。
■ 城市开发强度
《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新区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由现状46%下降到45%以内,到2035年力争下降到44%。上海市明确建设用地总量只减不增,3200万平方公里就是建设用地的天花板。
按照国际惯例,30%被认为是城市开发强度的警戒线。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都市,为确保城市经济繁荣与和谐发展,其开发强度一般都控制在较为合理的区间,例如大巴黎为21%、大伦敦为24%、东京为29%。
据相关机构测算,目前国内开发强度超过30%的城市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其中,上海市建设用地规模在2011年就达到了2961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3.6%;深圳、东莞开发强度超过45%,珠海、佛山在35%左右。珠三角地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57平方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人均用地83.3平方米的水平。
■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区人口密度设置小于1万人/平方公里。北京市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常住人口密度到2035年控制在1.2万人/平方公里以内。上海市新城人口密度达到1.2万人/平方公里以上,新市镇人口密度达到1.0万人/平方公里以上。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中国统计年鉴》
在四大直辖市中,北京以1419.7平方公里位居建成区面积榜首。全市总面积约16410平方公里,总城区面积为1218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相当于全市总城区面积的十分之一。
排在第二位的是重庆,建成区面积1329.45平方公里,总城区面积为7026.55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337.95万,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了62.6%。
目前北京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9万人/平方公里,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也在2万人以上,虹口、黄埔、静安三个区人口密度更是超过3万人/平方公里,深圳福田中心区人口密度超过2.5万人,广州越秀区常住人口密度也达到3.37万人。另有统计数据显示,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的城市共有19个,这19个城市中,共有16个城市均来自东部沿海,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圳,每平方公里高达5689.45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倍左右。
■ 职住平衡
到2020年,北京全市城乡职住用地比例由2015年的1:1.3调整为1:1.5以上,到2035年调整为1:2以上。上海提出,至2035年,主城片区职住平衡指数不低于95,综合发展型城镇圈不低于115,整合提升型城镇圈不低于73。
虽然北京市将“职住平衡”列为政策目标,但城市规划中并未对其提出明确的测算方法,只是从土地开发角度进行了职住平衡的探索,提出城乡职住用地比例到2035年应调整到1:2以上;上海构建了“职住平衡指数”,但是未公开其测算方法。目前,学界对“职住平衡”的测量一般采用“就业—居住比率”,即在给定的地域范围内的就业岗位数量与家庭数量之比,当比值处于0.8-1.2之间时,就认为该地域是平衡的。
职住平衡涉及交通规划问题。雄安新区提出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区市政道路公交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上海市提出,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达到95%左右,轨道交通站点600米用地覆盖率主城区达到40%,新城达到30%。
《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深圳在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行榜上全国排名第一,特别在站点500米覆盖率、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方面表现优异。
■ 城市安全
《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3平方米,北京、上海也基本按照大于2平方米的标准来安排。
加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生命至上的理念。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建设完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20处,其中Ⅰ类场所11处、Ⅱ类场所45处、Ⅲ类场所64处,总面积约1831万平方米,可疏散约299.96万人。2017年9月,我国首部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公共安全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7)》指出,2016年,社会安全领域评价较高的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北京、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广州、天津、厦门、大连。
注:本报告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摘要。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及报告全文将在2018年8月出版的《大参考》(第四辑)发表,敬请关注。
资料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特大城市——成都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第一,为0.610,其优势在于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两个方面。
Ⅰ型大城市——青岛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是0.625,优于多数超大、特大型城市,主要与其公交开放水平高关系较大。
Ⅱ型大城市——宁波、厦门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分别达到0.633和0.628,优于特大城市和和Ⅰ型大城市。
中等城市——金华指数最高,为0.475,但由于轨道基础指数较弱,中等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整体分数偏低。
资料来源:高德地图《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