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探讨
2018-10-10高安丽
高安丽
[摘要] 目的 研究和分析中医药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该院在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药调理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满意度仅为79.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药调理的方式治疗糖尿病能够较好的控制血糖水平,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得到提高,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中医药;糖尿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5(a)-0074-02
在各种内分泌疾病中,糖尿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由于患者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抵抗导致的[1]。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及微生物感染等。作为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除了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还会表现出消瘦、多尿、多食、易怒及全身乏力等症状[2-3]。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稳定。但西药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经研究显示[4],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在32~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48±2.18)岁;患者除患有糖尿病外还合并患有其他疾病,其中,17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14例患者合并冠心病,6例患者合并肾病,7例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在36~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7±2.86)岁;患者除患有糖尿病外还合并患有其他疾病,其中,2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12例患者合并冠心病,8例患者合并肾病,4例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入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对存在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排除,并排除妊娠和哺乳期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药调理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格列吡嗪,使用剂量每日控制在2.5~20 mg之间,分为早、中、晚3次口服。观察组患者选择中药辨证治疗,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药如下:熟地20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泽泻12 g、黄芪30 g、茯苓20 g、白术12 g、淫羊藿12 g、葛根12 g、麦冬12 g、五味子8 g、知母12 g。将饮片加入清水后浸泡,煎煮,每日饭前服用2~3次。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适当的饮食护理,保证合理的营养搭配,并督促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1.3 统计方法
運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进行对比,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满意度仅为79.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是患者体内代谢失常的问题,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作用障碍,使患者产生血糖变化及长期代谢紊乱,从而影响患者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如神经系统、心血管及肾等重要器官均受影响,进而出现各器官衰竭[5]。病情严重时会导致高渗性昏迷,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威胁患者生命,增加治疗难度[6]。糖尿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为降低糖尿病对患者的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口服药物、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方法治疗。通常药物能够快速有效地起到降糖作用,在短时间实现治疗效果,进而达到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抑制糖类的分解,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缓解患者病情的目的。相比单纯采用西药的方式,联合用药能够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由于部分患者在用药治疗时,不具备良好的依从性,不能按时用药,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西药治疗具有一定弊端,若胰岛素用量不当,会引发低血糖症或高胰岛素血症,增加患者的治疗负担。胰岛素使用过量会使血管神经,肝肾功能受到影响。为使患者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必须选择稳定有效的治疗方法,避免患者病情恶化或产生其他并发症。
关于糖尿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随着历代医家不断地完善、补充,对糖尿病的病因、辨证、治疗都有详尽、系统的论述。现代临床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在早期干预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制定相应的方案。在进行临床治疗时,通过脉象、舌苔及体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分析患者的寒热虚实及各脏腑功能情况,审证求因,分型施治,借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机理主要是通过起到胰岛素刺激物作用或起到类似胰岛素的作用,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或者是通过对胰岛素抵抗进行阻抗,使敏感性得到提高。同时,在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中加用理气活血药物,能够对患者的循环产生促进作用,使患者的靶细胞功能得到恢复。中医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临证用药得到医患广泛的认同,能够尽可能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在对糖尿病进行治疗时,除了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以外,还应保证患者器官功能正常发挥。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体质,使患者体内的糖、蛋白质代谢恢复正常,并减轻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使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中医药对患者身体的伤害较小,能够在滋养脏腑的同时,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同时,通过相应的饮食护理,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和改善患者的体质,达到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避免热量摄入过高,消耗过少,影响患者器官功能的发挥。
该研究中,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满意度仅为79.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相较于西医治疗糖尿病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能够减少副作用,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通过中医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整体状况得到改善。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用药措施。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药调理的方式治疗糖尿病能够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能够促进健康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使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金梅,郭俊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588-589.
[2] 黄文强,陈文龙,于海燕.中医药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前期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9):1236-1238.
[3] 张淑芳,吕树泉,苏秀海.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6):1864-1866.
[4] 陈忠云,杨叔禹.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3):140-142.
[5] 陈圣华,马纲,柴可夫.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近况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6):2243-2246.
[6] 刘伟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7):217-221.
(收稿日期:201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