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造船业在大湾区建设中应负起担当
2018-10-10杨久炎
杨久炎
打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背景,承担着国家“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其发展方向应该是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对标世界顶级湾区,打造都市圈界超级巨无霸。在此过程中,国家要有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造船业竞争力的有效政策,广东造船业更要通过创新驱动来积极对接,发挥大作为与有担当的垂范作用。
经济活跃度不断攀升
与世界级湾区的横向对比,粤港澳大湾区11城56500平方公里,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湾区的面积总和还大,以0.6%的国土面积却贡献了全国GDP的12.57%,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湾区。2016年,它的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从其它各项参照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均GDP、地区GDP等方面依然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极具发展潜力,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等方面优势明显:1、地理位置优越;2、经济活力强;3、对外开放程度高;4、创新能力突出;5、领军企业多,拥有华为等17家世界500强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总体经济增速在7%以上,按目前趋势发展只需6年即可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湾区。
要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造船业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要努力利用三五年为国家在智能造船方面赶超日韩作出贡献。智能造船是我国船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智能装备应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的智能制造技术还需要不断创新。我国船舶行业在智能化造船领域已经落后先进国家不止一个层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造船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
其次,以更大担当谋求世界级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发展。广东船舶工业要培育一批集研发、制造、配套为一体的世界级海洋装备先进产业集群,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满足海洋强国多样化需求的全球领先装备制造产业,形成新时代船舶工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支撑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努力。
第三,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航运优势。以珠江航运带动内陆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地区内陆航运与国际航运承接作用,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纵深支撑覆盖到整个华南地区。
第四,把邮轮游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抓手。邮轮游艇产业既是海洋经济的朝阳产业,更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抓手。发展邮轮游艇产业,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联动发展,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产业纽带及其与国际间的文化纽带。此外,体现邮轮游艇串联全球城市的产业属性,也有助于构建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交融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特色产业链。
从政策层面加大力度支持湾区造船业
第一,建议设立新兴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四十年前,招商局生动演绎了“引进来”的“春天的故事”,而四十年后的改革开放应是“走出去”。要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走出去”;要组建千亿级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发展基金,依托特色发展基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将大湾区的产业优势推广到世界。
第二,金融支持要向高端船舶建造倾斜。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高端船型研制仍有较大空间,所以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走向高端,金融资源配置也必须向高端船舶建造倾斜。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应该制定一个发展战略规划。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岛开发、旅游装备、现代海洋服务业。粤港澳大湾区邮轮、游艇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补充,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这意味着邮轮、游艇等观光产业在湾区临海区的发展过程中有机可寻。
第四,产业创新需要跨界人才与产教融合。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第一造船大国和海运大国,但没有开辟能吸引多国跟随的原创性产业,更多的是在旧产业中拼搏,反观美国出现一大批优秀企业,其背后是一大批跨界人才的功劳。中国原创性产业的缺失和低起点跟历史有关,也和产学研结合的认识有关。很多高校型研發人员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不是推向市场产品的技术或产业人才。这就要求有更多以下人才出现:一方面能洞悉甚至参与前沿研发,从全世界的科研成果中汲取养料;另一方面,要具备杰出的商品组织才能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能把前沿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盈利的产出。国务院去年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因此,要借鉴欧美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学习旧金山湾区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才高地等方面的好做法,从政策上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造船业的跨界人才与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