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8-10-10苏红红

甘肃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教学培养

苏红红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6—0103—01

为改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教育现状,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兴趣,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才能创造性地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理论性的东西讲解起来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甚至一些学生会因此对数学课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哪些数字可以被3整除?”通常学生回答是:6、9、12、18、21等, 教师接着鼓励学生说一些较大的数字。当学生说出如 198、147、234等这些大数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这些数字再写出一些能够被3 整除的数,如 189、819、918、891 等。在学生感到好奇时,让学生进行验证是否真的能被3整除。然后再列举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更大的数,让学生进行验证。经过验证会发现同样能被3整除,让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爱学数学和探索数学的动力,从而诱导学生创新思维。

二、体验生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數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要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一切有利于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左右”一节内容时,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写字的那只手来认识左右。教师让学生思考:我们写字一般用右手,那么哪一只手是右手呢?然后,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心理特点,又安排了一个“动一动,分左右”的游戏。开始慢一点,领着练,然后比速度,看谁的反应快。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所学知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再如,教学“年、月、日”时,问:“你过过生日吗?是怎么过的?”让学生回忆过生日的生活情境。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出示题目: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学习兴趣浓厚。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情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创新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认识圆柱侧面面积”时,若照本宣科,势必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只能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的思维定势上。教学时,可抓住学生已掌握测量圆柱底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大小这一时机的同时,启示学生:“能否用测量平面的方法来测量圆柱侧面的大小呢?你打算怎样测量?”这就制造了不能直接用测量平面面积的方法来测量具有曲面特征的圆柱侧面积的障碍,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联想、设想,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测量的方法。当学生急于知道设想的结果时,进一步启发:“能否把这个曲面转化成一个平面呢?把它拆开看看。”此时,好奇的学生纷纷亲自尝试。当让学生说说此时怎样测量圆柱侧面面积时,他们就能根据以往测量平面大小的经验说出此时测量当前这一平面的方法。

再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谈话引出课题:我们见过的很多车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中心位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的中心位置?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了解圆有什么特征。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数学教学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