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18-10-10冉红梅
冉红梅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6—0056—01
著名创新专家郎加明说过:“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尝试,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一、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缺少有趣的现象,会让学生感到深奥和枯燥。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主要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教师的精力放在让学生机械地练习上,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到主动“发现”知识,最终轻松地认识数学本质,掌握学习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建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淡化教师作为“主角”的表演欲望。
2.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要有独创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作用,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阻,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 教学评价应避免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欲望
1.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教学内容,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猜测、探索、验证和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对问题展开思考,积极地去探究,最后在无形中进行创新。
3.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活”。教师在忠实地执行教材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地照本宣科,不敢越出“教案”半步,应该为了满足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需求,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补充大量素材组织教学,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以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在练习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同时不断地通过课堂练习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在练习中,教师应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合理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其认识能力、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练习内容时应注意:1.在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合理安排横向联系知识体系的练习,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广度;2.合理安排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练习,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调节定向思维方向,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逐步引伸和扩展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空間的深度;3.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载体,以探讨合作的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合理安排练习,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主动迎合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养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最终实现对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才能和本领,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达到数学创新教学的目的。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