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2018-10-10张涛
张涛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6—0039—01
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相继调整学校布局,成立了寄宿制小学。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1. 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家里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合理安排自己一周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膳食。在长达四五年的寄宿生活中所养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寄宿制学校中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拓宽了小学生的交往,通过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加速了社会化的进程。
2. 实行目标管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拟订了《寄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寄宿学校文明示范班級评比标准》《文明住校生标准》《星级寝室评比制度》,使学生个人、班集体、寝室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全面,学生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而每一种制度规范,要求都具体细致。
3. 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训练学生的自理能力。一是“爱我寝室,美化寝室”评比活动。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我们不注重美化的结果如何,而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二是开辟种植园地。将仅有的学校花坛、菜地等划片包班,每班一块“责任田”,结合生活与劳动、常识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在“责任田”中实践,从播种→出苗→施肥→浇水→除虫→锄草→收获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有疑问再讨教老师,种“责任田”虽小,但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却是深远的。
4. 让学生参与管理。寄宿生刚入校,把一周的零花钱带来,结果不是丢了,就是乱花光了,还有被偷窃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各班成立了“小银行”,各班由两位能干的学生当管理员,不但要管理好“存取”业务,还要督促学生一周有计划、合理地用钱。另外,在每个寝室中选拔寝室长,在全校学生中抽出“精兵强将”组成监督岗,让学生参与管理,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1. 学校加大卫生设施、资金投入。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为此,学校在教室的走廊放置了废纸篓,让学生养成不乱丢果皮纸屑的良好卫生习惯;在厕所装有拖把架、扫把柜给学生一个整洁的环境,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2. 通过宣传,提高认识。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播音时间,结合因不讲卫生而致病的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提高警惕,认识讲卫生的重要性。校卫生室进行《预防流感》《怎样保护牙齿》《冻疮的防治》以及《预防红眼病》《预防沙眼》等有关卫生方面的教育。
3. 寓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1)开展以卫生知识、文明举止、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2)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3)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学校成立了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负责全校卫生监督工作和班级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工作,并且进行记录讲评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督促全校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4)开展个人卫生检查。由学校负责卫生工作的教师和各班卫生委员组成检查组,对各班学生进行检查,结果记入《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并成为每学年一次的文明示范班级评比的依据,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利于监督、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