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以上海地区高校为例
2018-10-10田发,吉黎
田 发,吉 黎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税收专业人才是服务市场经济、促进税制改革、构建现代税收治理格局的核心力量。现有涉税专业服务需求强劲带来涉税人才供不应求,而高校作为培养税务后备人才的主渠道,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高校除了要提升税收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外,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安排中,需突出实践教学,紧跟税收相关发展动态,让学生的所学与所用有效联动。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基本遵循问题——对策式的研究范式。在问题分析层面,罗小兰认为税收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是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优秀税收实践教材匮乏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1]。王政将税收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实践教学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习基地、实验室及教材建设等方面[2]。吴应运认为税收学实践教学出现实践教学知识更新不及时、模拟实验室效果不佳、实践教学与学术训练脱节[3]。相应的对策建议层面上,吴菊提议围绕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激励机制、学生实习及教学内容来深化税务专业实践教学[4]。王再堂提出“一体化、三层次”的税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即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来设置税收实践课程,立足于基础实验、专业设计实验及综合实验[5]。郑英美、裴更生建议税收实务实践教学改革需立足于更改教材内容、提升师资实践技能、完善考核方式、加大实训投资力度等[6]。部分学者专注于某项改革,如孟莹莹以财税管理实验室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一条主线、两大模块、三个层次”的税收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模式[7]。吴应运围绕改进税收教学实践基地来优化税收实践教学模式[8]。其他重要文献体现在以某些地方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为研究样本,如黄爱玲以培养高素质税收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介绍吉林工商学院税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涉及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内容、实践教学教材及实践教学考评等[9]。李九领阐述了上海海关学院税收专业在关税特色人才培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关校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10]。刘珺等指出从实践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来完善铜陵学院的税收实践教学[11]。常晓素在简单梳理安徽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发展历程基础上,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路径,即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实习实验实践为支撑、以竞赛和国家级考试为助推、以大学生创新实践为引领[12]。
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一是未能从多维视角来分析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至于难以反映该研究的现实紧迫性。二是问题-建议式研究思路是可行的,但多数文献对问题的归结过散,提出的建议不够深入。本文将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范围限定为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场所、考评机制四个模块,能涵盖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三是以某个地方院校税收专业为分析对象的文献,对于问题的剖析浮于表面,提出的改革举措限于所在院校的发展需求,而缺乏税收实践教学改革的共性策略。本文以上海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一、多维视角下税收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立于政府、市场、学生三维视角下来分析税收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政府维度探讨税收实务变化凸显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市场维度剖析税收人才需求变动导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维度阐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展示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税收实务动态下税收实践教学
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税收收入增长已转向中低速,政府侧重税制改革和减税政策来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营改增”全面推行引发税企关系需要重新评估,原有税收征管体制被打破,纳税服务平台变动等,导致税收实务体系发生重大变革。这些不仅需要教师在税收知识点讲解内容上更新,更需要通过丰富实践教学来跟进这些改革。单以纳税服务模块为例,其核心是以金税工程为载体,这些内容在税收教材中无法体现,需以实践教学作为连接纽带。比如办税指南涉及到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纳税申报—优惠办理—证明办理,通过税务仿真实验或税务部门办税大厅来体验的效果最佳;“互联网+税务”应用中涉及的电子申报工具、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系统、开票软件、网上办税等,需依托税务实验教学来实现。
(二)税收人才需求下税收实践教学
全面深化改革路径下税收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传统财政、税务、海关等政府部门受限于机构调整、定编定岗、公务员统一考试等影响,容纳税收专业人才的就业量有限。而新型税收治理体系下的税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及税收法律法规庞杂,各类企业在全面把握和准确执行税收政策时面临税收风险,急需税收人才来处理各项涉税业务,进行税收策划,规避税务风险。同时社会中介组织如税务、会计、律师事务所对税收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据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总裁蓝逢辉估计,我国未来将需要200~300万名涉税专业服务人才,而实际供应量才20多万人[13],人才供求缺口巨大。如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能力强、实用型的税收专业人才是高校税务人才教育的当务之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优化教学体系,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三)学生应用能力下税收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高校将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有扎实的会计学、财政学知识和税收学专业理论、税收制度、税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等业务技能,能够在税务和财政机关、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业、中介组织从事税收征管、税务会计、税务代理、税收筹划等,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预示着税收学专业学生除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财政学、会计学的理论知识,熟悉国家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外,还应接受税收业务管理、税务代理、税收筹划、税务咨询等方面的专项技能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应彰显出实践教学的价值所在,合理布局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论文、创业创新实践等,切实提升学生的税务应用水平。
二、现有税收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的困境
(一)税收实践课程设置滞后
税收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是征纳双方的关系共同体。政府每年依托征税机关征收近13万亿的税收,而涉税的企业近5 000多万户、自然人约3 000万。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需进行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以对接税收实践变化。
选取上海开设税收学专业的6所高校为研究样本(见表1),其税收实践课程设置表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拔尖型、卓越型、创业型税收人才,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理论课,实践课程安排比重较小。其他5所高校属于市属地方院校,颇具自身特色。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融合两所院校的税收师资,其雄厚的会计、金融行业背景使得在实践课程设定上更贴近于税收实务。上海商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实践课程体系上看重学生动手解决税收问题的水平。上海政法学院在凸显财税法的基础上,也注重让学生熟悉税收业务。上海海关学院在保留关税特色的前提下安排较多的税收实训课程。不过,这些高校的税收专业实践课程仍然滞后于税收实践的快速变化,课程设置一般确定的几年不变,对于捕捉现有互联网、大数据、工业4.0、跨境电子商务、纳税服务等背景下的涉税问题显得迟缓,以至于税收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最大的短板。
表1 上海地区高校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Tab.1 Practical curriculum for undergraduate
以笔者单位所在的税收学本科专业为例,在借鉴上海“双一流”高校及特色院校开设的税收实践课程做法及评估现有师资条件的基础上,设置了纳税稽查、税务代理与实务、电子税务概论、会计实务训练、税务模拟实训、企业财务报告阅读与分析、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从形式上看开课的数量不少,但实质上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偏弱,课程主要按照税务机关征税模式来设计,基于纳税主体设计的实践课程偏少,不能适应税收实践发展需要。同时,实践课程运行的实践性不强,多数偏内容讲解,与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差异不大,特别是安排上机实训的课程与课时较少,与“制造业黄埔院校”的特色融合不够,弱化了学生的税收实务操作能力。
(二)师资队伍的税收实践教学能力不够
税收实践教学往往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雄厚、实践经验丰富、行业动态熟悉的师资队伍来支撑,但上海多数高校的税收师资结构并不匹配。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税收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博导及具有留学背景的占比高,而具备税务实践经验的主要限于老教师,新生代高层次人才中达到税务职业精英层次的凤毛麟角。这主要源于高校在人才引进中偏重科研能力,教学上关注的重点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呈现可有可无的状态。年青老师投入的重心是科研论文与课题申报,却承担不少的实践课程任务,税收实践能力不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好。尽管上海财经大学不少毕业生已成为税收行业精英,但高校与税务行业间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不顺,高校教师由于长期对税收实务捕捉不够,不愿或难以跳槽到财税部门、事务所或公司从事税务职业工作;而行业内的人士即便愿意到高校任职,但受到学历、职称、科研考核等门槛限制,业内的丰富经验在高校难以形成比较优势,以至于很难吸引到税务业内人才流入高校。虽然上海财经大学也会聘请财税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企业的税务职业人才参与实践教学,但多数限于报告或讲座,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其他高校的税收实践教学重视度相对要高,但整体上仍表现为重科研、轻教学,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行业、企业的税收发展知之甚少,导致税收实践教学能力大打折扣,学生无法学到有效的税收实务知识。
笔者所在的税收学专业教学团队1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人,博士学位9人,3人有留学经历,多数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师资队伍中有2人具有税务工作经验,1人具有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经历,这样的业内经验教师占比相对上海其他高校算高的。但此3人都是已在高校工作十几年以上的老教师,而年青的教师都是博士毕业就进入教学团队,财税科研能力较强,却缺乏相应的税收实务经验,以至于税收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力偏弱。
(三)税收实践教学场所拓展受限
实践教学是打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现有税收学本科专业学生接受实践教学主要来自校内与校外场所。校内场所的重要载体是案例教学课堂与税收模拟实验室。案例教学的手段多样化,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税收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税收实务问题。如上海商学院在税务查账实训的讲授中,选取上海宝钢集团作为案例,解剖大企业税务稽查的全流程,这样可达到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效果。但实际中案例收集与整理工作量大,要取得税务部门与调研企业的合作,且相关案例编写的经费很少,以至于多数教师选择既有教材中呈现的案例,但这些素材的新颖性与典型性明显不够。多数高校的税收实验室建设相对缓慢,满足不了多种不同税务实验的要求,学生能学到的实用性东西较少。其中有的硬件条件跟不上,表现为实验室数量过少、实验设备陈旧;有的软件条件跟不上,实验软件不能根据税务发展动态及时升级更新。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开设的税务模拟实验,其中的纳税申报系统还停留在“营改增”之前的;上海海关学院的税收实务综合实训中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税、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征管模式没有及时更新;上海政法学院设置的企业纳税管理与电子报税课程没有跟进“金税三期”的最新变化,软件内容过于滞后。
校外税收实践基地主要来自于财税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税收实践环境,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到相关的税收职业岗位。而目前却存在税收实践基地合作渠道单一、税收实践基地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学生参与基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制约了税收实践基地的效果发挥。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已与浦东多家税务分局、税务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学校与税务机构间并未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学生对选择何种实习岗位定位不明确,且实习内容上多限于收集整理一些税务资料与数据,很少能参与到税务稽查这样的核心税收业务。
笔者所在学院的税收学专业于201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生已进入到大三学习阶段,这是税收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开展的重要时期。而现阶段只是落实了税收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安排,且多数课程由年青教师来担当。实践教学工作只是处于一个初步推进阶段,虽然学院有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但尚未制定专门的税务综合实验室建设方案。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仅与上海财税部门、中介组织进行过初步接触,缺乏常态化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可能会导致即便将来签订一些实训基地,也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
(四)税收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不顺
税收实践教学的参与主体涉及到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机制不顺,导致税收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多数高校强调税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更多仅体现在文件和口头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点是科研情况,教学上关注的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些与职称晋升紧密挂钩。学校对实践教学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直接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如上海商学院、政法学院等税收教师反映,税收专业核心课程普遍受到学校重视,但这些课程其实属于专业的基础课程范畴,多数教师都具备讲授能力。反而是实践教学类课程涉及面过细,对税收应用的要求较高,讲课的难度较大。实践课程在考核时不论在课程经费充裕度,还是课时量系数核算上,相对于核心课程明显处于劣势。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考评也极不规范。税收实验课的课时工作量核算偏低,教师基本上是应付上机授课几次,其余交给学生自行摸索,学生也反映没有掌握税收实务知识。对于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也缺乏实质性指导,往往随便提交一份报告应付,学生并未掌握社会调查撰写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只要有实习鉴定、单位公章即可,不太关注学生实习的真实内容。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全程跟踪与指导,让学生浪费了一次重要的论文撰写训练机会。
三、优化税收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一)税收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
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为:实验教学(含校内税收管理专业实验,企业、中介机构税务实验等)、实习实训(课程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课外科研创新实践(含学科竞赛、学术论文、科研活动、创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职业资格与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这四块当中实验教学是核心,它是学校、教师控制实践教学质量,学生有效接受税收实践知识的重要保障。
鉴于税收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流向是企业、财税部门、中介机构等,税收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可设计为两大模块,即基于纳税主体的涉税实务模拟平台与基于征税主体的税收征管模拟平台。隶属于这两大平台,将税收实验课程细化为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设计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前者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程,这些以理论教学为主,可安排少量课时对涉及税收实务的进行程式化实验;中间主要筛选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务代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来设计出仿真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扮演征纳双方的不同角色;后者根据就业需求设计高度仿真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如电子税务综合实验、税收策划综合实验、纳税稽查综合实验等,让学生无缝对接未来与税收相关的职业岗位。
不同院校在配置三个层次的税收实验课程时可以有所侧重。“双一流”的综合性高校注重学生的行业发展潜力培养,可偏重于课程单项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财经院校基于雄厚的师资力量及优越的行业人脉,可偏重于课程设计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非财经本科院校应结合学校的特色学科及师资水平,在课程设计性实验与专业综合性实验间合理配置;高职院校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偏重专业综合性实验,并与具体的就业岗位需求对接。
(二)税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能力提升
税收实践教学水平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能力,应秉承“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双向流动方式,以切实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应选择去财税部门、事务所等挂职锻炼,或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多参加教学研讨会,分享其他院校优秀教学资源与经验;多关注税收实务的发展动态。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税务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学生导师,参与开设税收实验课程、进行专题讲座,及指导学生实践。
真正具有长效作用的“请进来”方式就是吸引社会税务人才加入到税收教学团队中,充实师资力量。高校将过多的资金和政策放在引进科研型人才上,而对于同样重要的教学型人才的投入却匮乏。当前可考虑建立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人才引进模式,开通教学型人才绿色通道,针对业内经验丰富的税务人才给予职称、待遇上的优惠,设定专门的副高级以上的教学型岗位,可有效地推动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发展。笔者学院的会计系近期就录取了来自审计部门、企业的人才作为教研人员,如果能将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等社会职称打通到高校的职称序列,可大大地激发人才的引进。
(三)税收实践教学场所改进
税收学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校内实践教学场所需依托于税收实验室建设,突出“体验型”教学设计理念。高校应加强对税收实验教学软硬件的投入,根据税收实务变化及时更新税务软件,与信息科技公司合作来完善实验室建设。可考虑设计“教学与训练”模块、“特色综合实训”、“教学辅助”模块,三个模块相辅相成,共同搭建实验室平台并及时运转,配合学生更有效率、有质量的学习与训练。前者以情景互动微课及仿真实训为依托,进行税务类相关教学及实训;中间以突出的特色性、高度的综合性、逼真的实务性的大型特色综合类实训为主,构建税务一体化实训平台;后者是引入税收方面的“云课堂”。
校外实习基地应打造成学生真正的社会实践场所,主要集中在大二或大三的暑假期间,学校、老师应根据实习基地的实习岗位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税务、会计事务所及企业每年的实习生岗位需求都比较大,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学生接触不到这些资讯,这就需要学校、实习导师起到联络作用。财税系统业务量大,对实习生的需求意愿很强烈,如果将税收专业学生引入到这些部门,可实现学校、学生、社会单位的共赢。
(四)税收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创新
教师对税收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部分取决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考评方式能否正向激励。如果将实践教学绩效考评予以量化,并与年终考评及职称晋升紧密挂钩,可大大激发教师专注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如指导学生在“航信杯”全国大学生财税技能大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等获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多年从事实验课程教学;扎实搞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对于这些在税收教学上表现突出的,达到量化考核指标的教师可进入到教学型副教授职称晋升通道。
税收实践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改进。以培养学生税收应用能力为导向,从传统的结果、知识、单一考核转向过程、能力、多维考核。具体包括:针对实验课程注重税务软件流程的操作能力;社会调查看重税务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校外实习看重税收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毕业论文侧重理论分析框架下税收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