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下的爱与美
2018-10-09高迪
摘 要: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论述了苏格拉底、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斐德若和阿伽通等人关于“美”的多维蕴涵以及“爱”的多重形式的探讨,通过“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和“爱的本质”的解读,揭示了哲学视域下的爱与美,为人类找寻到了一条真正通往爱与美的道路。
关键词:柏拉图;爱神;美;智慧
作者简介:高迪(1993.8-),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2
《会饮篇》共七篇讲辞,是柏拉图采用两人或多人对话的形式把爱与美以及智慧统一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置于神话世界里进行系统思考的成果。其中,前六篇分别从不同角度专谈“爱若斯”最后一篇主要赞扬苏格拉底,通过探讨“爱若斯”这一会饮主题,引领人们走上爱美益智养德之路,体现了柏拉图追求爱、美、智慧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美”的多维蕴涵
对于爱美欲求的探讨,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提出“美的阶梯喻说”。关于“以美为对象的学问”,会谈中围绕爱神之美、介乎人神之间的精灵之美以及哲学之美展开,从形体美、心灵美以及美本身、美的知识等方面循序渐进,从可见之美到内在之美,建构了一条关于“美的阶梯”。
首先,美的阶梯底层,始于“美的形体”。“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深密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1]爱美者倾心于某一特定形体的美,这是对表象的迷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对于外在所变现的美,表现形式不一,形态万千,人们容易在各种表象里迷失自我;继而步入第二层,“在许多个别美形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2]即是说,爱美者通过了解不同形体美的形式概括出贯通美的相似性。此时,对于美的迷恋,就不会专注于某一美的形体,而是推广到一切美的形体。再进一步到第三层,爱美者应该意识到,比形体更美的,是美丽的心灵。一个人心灵的美丽,更值得爱慕,而且最适宜于青年。再进一步,登上第四层,爱美者应学会见到行为和制度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政治智慧,是公民应有德行的体现,形体美与之相比,黯然失色。接着,到达第五层,领悟知识之美。爱美者受向导的指引,进行学问与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在这临美的汪洋大海中,习得优美崇高的道理以及丰富的哲学收获。至此,找寻到一条“以美为对象的学问”的自我追求之路。最后,爱美者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彻底发现了美的本体,掌握了美的学问。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神圣的纯然一体的美,这是一种“永恒的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即理式,才能够成为一切美的本原,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二、“爱”的多重形式
讲述者在六篇颂扬爱神的颂词中从多侧面对“爱若斯”的这一话题进行描述,探讨了自身的爱欲表达。虽然众人意见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对柏拉图关于爱的对象、本质、意义以及爱与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解读。
关于爱神,斐德若和阿伽通更加注重爱欲的结果和品质。斐德若认为:爱神是一位最古老最伟大的神,是人类最高幸福的来源。“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也是最能引起德行和幸福的。”[3]阿伽通同样认为颂扬爱神,要先说本质,后说他的恩惠。“爱神在本质上原来就具有高尚的美和高尚的善”[4]这就是爱神的成就。泡塞尼阿斯关注爱神的功能,他认为爱神不止一种,一个是最古老的,“高尚女爱神”,一个比较年轻,“凡俗女爱神”。爱是一种行动,“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是美,才值得颂扬”。[5]并且,为着品德去眷恋一个人,是很美的事情,因此,要重视进德修业。一方面,要乐于拿学问道德来施教;另一方面,要乐于从中受益,将两者合而为一。不同于他人,厄里什马克则从自己的行业医学出发展开探讨,把爱欲看做医学问题,认为爱神的威力对于人和神的一切事情都是伟大而普遍的。
在爱的对象上,阿里斯托芬以及苏格拉底探讨了两种不同的爱的存在。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从人的本性以及所经过的变迁阐述爱神的威力。他认为爱的本质是追求完整和整合。追求自己的另一半是人的自然欲求,爱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使他们回复到古老的自然状态,侧重于人的身体,强调自爱。“从很古的时代,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的心里。”[6]而爱欲,就是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愛人,“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回原到人的本来性格。而苏格拉底则与之不同,他通过第俄提玛之口阐述了他对爱的本质的真知灼见。苏格拉底认为爱的对象是美善,侧重于人的灵魂之美。对于善的希冀,快乐的向往,皆来源自强大而普遍的爱。人们追求爱情,追求不朽,通过孕育和生殖这件神圣的事情和美的事物调和,“凭美来孕育生殖”,实现爱情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为我们勾勒了两种不同的爱的对象,一种是追寻感性的形体美,一种是作为“美本身”的思想智慧以及其他心灵美质,是理性的美。无论是哪一种,都从“感性”出发回归“理式”,“纯从孕育生殖”这一自然本性着眼而“领悟”爱的真谛,达到凡人所能享受的不朽生命。
三、哲学是爱美的智慧
《会饮篇》详尽运用了希腊神话的资源,通过“美”的多维蕴涵以及“爱”的多重形式的探讨,阐释了柏拉图关于爱与美的一系列基本哲学问题的理解,把神话中的爱与美向人自身回归,哲学即是爱美的智慧,揭示了哲学视域下的爱与美,其所提供的哲学修养理念,是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为人类找寻到了一条真正通往爱与美的道路。黑格尔曾称赞柏拉图为“比别的哲学家有更高的天才”。[7]
一般而言,“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有爱智慧之意,即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惊奇是哲学的开端。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他们就是介乎有知与无知之间的,惊奇心驱使他们对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进行哲学思维的探究,不断地去进行一种特殊的追求智慧的思维运动。“思想常常是游离忘所、飘忽不定的。有时一泻千里,任凭其主宰;有时琢磨不透,若隐若现;有时瞠目结舌,登堂而不入;有时騃童钝夫,滞后几十年。”[8]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哲学的定义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扩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思想的火花会永远薪火相传,因为“智慧是事物中最美的”,爱神以美为他的爱的对象,所以介乎有知与无知之间的哲学家,必定是爱智慧的哲学家。总之,不管是爱神还是普通的个体,他们都爱那些“善”与“美”的事物,支配他们行为的,在美中孕育,或是凭身体,或是凭心灵,是一种以其真、善、美向人展示的神圣的、超然的力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所阐明的哲学,就是智慧之学。
值得肯定的是,爱与美,与爱智慧三者是和谐统一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9]《会饮篇》中通过认识爱神的美而回归生活,回归自身,反观现实追求,讨论到爱情或者哲学的修养历程,提出关于形体之美、灵魂之美以及知识之美的追求,进而发现美的本体,不断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最终达到至美至乐至善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2][3][4][5][6] 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245、205、226、207、219页。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第86页。
[8]孙建华:《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分期理论的架构》,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5期。
[9]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