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贵有胸中竹
2018-10-09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8年32期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 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提及文化,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文字、艺术、科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总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理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影響最深的植物资源,非竹莫属。竹因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雅秀洁,再加上它具有“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特点,人们更是将其视为贤人君子的象征。因此,人们除了在自己的屋舍书斋旁种上竹子外,还常常以“竹”为题吟诗作画。如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爱竹如命,他通过对竹子进行细微的观察,使笔下所描绘的竹子千姿百态,达到了匠心独运的境界。
下面,且看“竹”字的演变过程:
观图可知,“竹”的甲骨文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据《说文解字》中记载:“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屬皆从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竹,冬季生长的植物。象形。下垂的,像箁箬。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边旁。到了金文时期,“竹”有所变形,将甲骨文字形中连在同一结上的两枝写成平行的两枝,并误将甲骨文字形中三叶并垂的中间叶片写成异于叶片的直茎。篆文时期的“竹”承续了金文字形,而此时的“竹”已有了初步的规模。
中国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
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或表现自己高雅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