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庚诗论及其文艺思想研究

2018-10-09林瑶

关键词:林庚文艺思想诗论

林瑶

摘 要: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是深刻而又简单的。其文学研究始自弱冠,到了鲐背之年仍然悉心钻研。楚辞、古典文学、唐诗、文学史等领域都能见其踪影,充分体现了其文学造诣的“高姿态”和文艺思想的丰富性。林庚先生的文学史观与其渊博的学识和其犀利独到的见解紧密联系。其中,诗与诗论的智性最能体现出先生的智解。

关键词:林庚;文艺思想;诗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130-03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先生认为,文学发展历程充斥着动力与生命力,对文学史进行研究就是要解剖文学发展的细枝末叶;{1}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和感情体验的载体,其发展历史正所谓人类心灵演变的历史。此外,文学还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特点与汉语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而这些特点又制约着文学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发展。为此,先生对古代文学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以期解读文学的本真。林庚先认为,文学发展是以诗歌抒情为中心的,因而形成了其独到的诗艺观,并形成了一套诗性逻辑的思维方法。

一、两条线索:“寒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中国文学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显而易见,总是要按着一定的线索进行的。于林老而言,“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正是贯梳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两条重要线索。最初,寒士文学主导着整个文学发展,后来市民文学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从微不足道到成为引导的文学主流。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先后出现,共同发展,并逐渐更替。

正统文学的说法一直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所谓正统文学是指以士为代表、体现开明政治的和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文学,即寒士文学。封建社会的衰落也导致正统文学夕阳西下,市民文学渐成文学主流,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交替是从宋元时期开始的,宋词元曲渐成文学的主要样式,市民文学逐渐取代寒士文学,成就了两种文学之间的盛衰交替,也使中国文学发生了鲜明的变化。{2}

(一)寒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概念解读

寒士文学是指以寒士这一社会阶层为主、创作的旨在解放文人思想的文学作品。这类文学作品大多以政治和人生抱负为创作线索,抒情言志,表达对朝廷和社会现状的不满。寒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阶层,指的是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他们的声音代表社会的进步力量,因此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浩大的声势,主导着古代文坛。{3}

寒士阶层是处在农民及统治阶级之间的阶层,他们生活虽贫穷但尚可温饱;他们有文化但是无社会地位,希望政治上的开明,希望参与政治,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寒士阶层信奉“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4}把坚持不懈与权贵的斗争当作自己的骄傲,推动整个封建社会向前发展。

商业的繁荣成就了市民文学。市民文学的受众是有着更低社会地位的市井居民。{5}它的兴起是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消遣。而消遣性本身的局限性不足以引领文学发展。市民文学有了包括文人阶层在内的参与后,才蔚为壮观。传奇小说正是市民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6}

所以,林庚认为,严格说来,市民文学与自始至终就存在的民间文学有所区别,是专指有文人投入的、反映市民爱好的文学,{7}这在内容上就和寒士文学大相径庭。

(二)寒士文学走向市民文学的动因

1.经济基础发生变化

两种文学的更替的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的衰落和商品经济兴起。当腐败的封建统治开始分崩离析,建立在封建统治土壤上的寒士文学也必然走向衰落。市民文学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为文学革命创造了现实条件。市民文学以小说、话本、戏剧为中心,借助爱情故事与英雄传奇等生动的内容讲述和反映复杂的世态人情,更符合市民的审美情趣,开辟了政治主题之外的文学发展的新路径。{8}

2.现实因素:寒士阶层的退化

随着封建统治阶级走向衰落,统治者急需招揽一批饱读四书五经、八股文等丧失了自身品格或迂腐愚昧的知识分子巩固其统治,而不被统治阶级收买的文人则走上市民文学创作之路,市民文学逐渐壮大。而那些未投身封建统治阶级门下的寒士也投身市民文学,更加速了市民文学的发展。

二、以诗歌抒情为核心的文学观

两种文学的更替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诗词歌赋的兴起。

林庚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抒情注定会是中国文学的核心。“诗歌足以代表中国,剧足以代表西方。中国也有剧,但戏剧发展远不及西方,而话剧又没有。中国的剧主要在唱功,因而成了歌剧。它的好全靠剧情支撑,而非词和曲子……”{9}所以林庚写的文学史,诗的核心地位随处可见。

林庚对诗有着自己鲜明的见解:诗是诗人个人体验中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自身诗歌创作规律性的诠释与解释,是由内而外的结晶。诗的创作语言就是“语言的诗化”:基于一般语言,创作形成诗歌的特殊语言”。{10}诗的语言有哪些特殊性呢?换句话说,“诗化”的语言策略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一)诗的语言必须突破一些观念

林庚认为,人类思维在语言的载体作用下得以展开。如果没有语言,人类不可能获得任何发展的可能性。诗作为感性语言艺术之一,其语言媒介是抽象的。诗的语言美、形式美需要诗的受众实现一种语言的观念转化来间接地认识和感受。“通过充分发挥创造性来突破一些观念,获得最生动、最丰富的感受来形成诗歌的艺术性。”也就是说,诗歌是最单纯的语言艺术,而语言又是诗歌唯一能凭借和突破的艺术形式。这正是艺术上面临的特殊矛盾。因此,一方面,詩要凭借语言达到普遍性的传达;另一方面,诗又要以最单纯的语言艺术突破语言。

诗的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承载着一种提高人类情操的对生命的呼唤。林庚所强调的突破概念是指“语言的自我超越”——超越诗的语言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悖理性等多性能特征。

(二)诗的语言组构可以牺牲部分逻辑

林庚认为,由于在一定条件下,诗的语言能忽视甚至超越语法逻辑,而形成区别于目的的自由手段。瓦雷里曾言,当手段涵盖于目的之下,手段便要服务于目的,也就是说,语言必须遵守常规语法逻辑;当手段超越目的,手段就与目的合二为一,这时手段便是自由的,语言便可按自然的美学需求超越語法逻辑。

三、林庚的诗及其关于诗性的评价

(一)林庚关于诗性的时代价值

我们每一位读者都处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于林庚来说,他的时代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从他的一生中我们会发现他诗歌的魅力,会发现其诗论的价值,会发现他灵魂中的自由和空间,并从中获得自我的创造力和价值。

林庚的诗歌是对艺术的感受,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觉醒,这种觉醒让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到了一种原始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力量在我们这个以追求物质为目的的时代有渐行渐远的趋势。而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林庚的“诗心”和“诗性”就弥足珍贵了。它们赋予了诗歌、赋予了时代以真正的新的本质,让人铭记于心,努力拥抱生活、解放人性。

(二)林庚诗论探索的不足之处

林庚对格律诗的探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对于典型诗行、九言诗的民族形式等还需要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林庚的“诗论”为新诗铺了一条小道,但要使道路畅通无阻,仍需更多努力和付出。

作为诗人和学者的林庚,穷其一生对文学的研究,这种精神是值得众多学子学习的。他的学术研究是深刻而又简单的,他的文学思想及研究成果必将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也必将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注 释:

{1}{2}{5}{6}{7}{8}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350,244,351,263.

{3}林庚.诗化与赋化[J].烟台大学学报,1988,(08).

{4}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68.

{9}张铭.林庚先生谈文学史研究[J].文学知识,2000,(02).

{10}林庚.新诗的格律与语言的诗化[M].北京: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131.

参考文献:

〔1〕林庚.林庚诗文集(卷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林庚.林庚诗文集(卷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林庚.林庚诗文集(卷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林庚.林庚诗文集(卷八)[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林庚.林庚诗文集(卷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林庚.空间的驰想[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葛晓音.林庚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吴晓东.20世纪的诗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1〕孙玉石.他的诗“更新,而且是中国的了”——林庚诗学探寻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联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12〕葛晓音.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林庚文艺思想诗论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