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字库文化的兴衰
2018-10-09王勇
王勇
摘 要:字库塔是一种专门收集废弃字纸进行集中焚烧的建筑,字库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天惜字”文化。文章就字库文化的兴衰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字库;文化;兴衰
旧时读书人用过的书本及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的,而是要集中起来统一焚烧,焚烧字纸有专门的建筑。字库塔是一种专门收集废弃字纸进行集中焚烧的建筑,目的是让文字羽化升天,以此来避免亵渎文字。字库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天惜字”文化。
1 字库文化的兴盛
1.1 字库塔的兴建
从外观看,字库塔大多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的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均为砖石结构塔形建筑。字库塔中空,基本上包括须弥座、塔身、塔顶、塔刹等几部分,设计有或方或圆或倒U形的投字纸口、出灰口及排烟口。字库塔风格各异,大都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有的则古朴端庄,青砖碧瓦,未作更多修饰,讲究简单实用。
据考证,字库塔始于宋代,明清时期相当普及。就实物来说,现在发现的字库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是广东南雄油山镇平林字库塔,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
明清时期字库塔可以说是兴盛之至,全国各地都兴起修建字库塔。仅四川来说,字库塔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很难统计出一个准确数字。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字库塔群也远近有名,该县是全国县级保存字库塔较多的一个县,共有六座字库塔,分别坐落于德昌县的德州镇、六所镇、茨达镇、巴洞镇、麻栗镇、小高镇,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是古代崇文敬字思想意识的反映。
1.2 字库塔的功用
笔者的家乡德昌县茨达镇就有一座高大精美的塔,当地人称其曰“白塔”。民谚有云:“德昌有座钟鼓楼,半截身子伸到天里头;茨达有座塔,离天只差一尺八。”其体态之雄壮,气势之惊人,可想而知。白塔坐落在茨达场北面一个形似马鞍的小山头,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关于这座塔的用途,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着三种说法:
其一,以前有人发觉马鞍梁梁那一片土地在悄然向茨达河对面伸延,人们担心马鞍梁梁要是伸过去与河对面的山相连,茨达河将被截断,河水受堵流不走,茨达街子和大量农田就会被淹。只有在山梁上修建一座塔,像一根大铁钉般将它给牢牢钉住,使其不能动弹,这样茨达场和千万亩农田才能保全,所以官民齐心协力修建了这座塔。由此可见此乃“镇山避灾之塔”。
其二,类似雷峰塔、锁妖塔一样,塔下压着一只河妖。为了防止河妖通过地下河水跑到茨达河里去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就修建这座白塔来压住它,这样茨达河才能风调雨顺,不受水患困扰。由此可见此乃“镇妖祈福之塔”。
其三,古人有惜字的传统,字纸不能乱扔,说是脚踩字纸或是玷污字纸的人眼睛会瞎,必须将废弃的字纸集中到塔里进行焚烧,这一习俗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淡出。由此可见此乃“焚烧字纸之塔”。
前两种说法合情但并不合理,相比之下第三种说法较为可信。后来,在德昌县巴洞镇鱼洞寺塔的嵌碑上笔者找到了答案。碑文曰:“闻之仓圣作书而鬼夜哭,天雨粟。嗟夫!惊天地动鬼神者,非此字乎……焚而藏之于库者,尤为敬焉……则贱字者有所感而能敬重夫字,弃字者有所悟而知收积夫字。断简残编尽无遗弃他乡,本境风水永培……然是库也,原以惜字而设,非为风水……”由此可见,这种塔并非为镇妖驱邪或点缀风水而建,而的确是建来收集并焚烧废弃字纸用的字库塔。
字库塔又名“字库”“惜字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焚字亭”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旧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有将之作厕纸之类的秽用举动。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在字库塔内,择良辰吉日焚化。
1.3 字库文化的兴起
据了解,中国古人“敬惜字纸”的传统最早源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传说仓颉造字成功时,天雨栗,鬼夜哭,龙潜藏。足以见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文字的出现是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民间有传言:“写过字的纸不能乱丢,不然仓颉老人会怪罪。”由于丝帛与竹简的成本较高,在纸张发明与大量制造之前,人们不会轻易抛弃书写文字的丝帛与竹简。宋代印刷术出现,书籍纸张逐渐普及,为了避免随意处理字纸,表达对字纸的爱惜,对仓颉的敬仰,于是修建字库塔,用来专门焚烧祭拜字纸,逐渐形成“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随意丢弃,须在字库塔内集中焚化的“敬天惜字”观念,这就是字库文化。
字库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为何字库塔到明清时期会风靡一时呢?这不得不提到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士绅阶层。
明清时期,士绅阶层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除少数入仕为官外,大都在民间充当社会权威和文化规范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社会给予这些拥有知识的人以崇高的社会地位,文字赋予掌握它的人以权威。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及权威,士绅们会想方设法将自己唯一可用的武器——文字变得更加神圣化。他们通过编撰善书、倡导惜字活动、主持建造字库塔、创办惜字会等,使得惜字的观念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他们规范民众敬惜文字的行为,就是对废弃字纸的处理方式要敬,凡是残损的书籍和不用的字纸都应放到字库塔内焚化,让文字羽化升天,以此来避免亵渎文字。因此,字库塔在这一时期便大量出现。至清代中期,对于仓颉圣人、文昌帝君信仰的倡导,更是直接引发字库塔修建的热潮,字库文化达到空前绝后。
2 字库文化的衰败
2.1 顺应历史潮流
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拥有知识、掌握文字的士绅阶层不再拥有之前独特的社会地位。失去了科举制度和士绅的字库塔,其焚纸惜字的功能逐渐被淡化,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2.2 文化知识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人人都拥有了读书识字的权利,再经过扫盲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文字已为人民大众所用,在各行业、各领域大放异彩,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实用价值。文字已不再充满神秘和神圣,加之废纸回收利用,可变废为宝,使能源再生。
3 結束语
综上所述,字库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天惜字”文化,是特定时期、特殊文化环境下的时代产物。时过境迁,今天再倡导大家到字库塔焚化字纸,已然不现实了。但是字库塔对于研究古人的惜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同时能衬托当地的文化底蕴,意义重大。作为景观,字库塔又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