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2018-10-09彭芳芳卓芝燕胡佳雨祁亚楠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16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人员实验组

彭芳芳, 卓芝燕, 胡佳雨, 祁亚楠

(成都军区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83)

急性心肌梗死(AMI), 在临床中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或者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在中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2]。该病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并发,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最终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坏死。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AMI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也是目前最有效和实施最多的微创治疗方案。介入治疗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其对手术操作和护理操作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护理人员需和主治医生商讨,共同制定一套更为科学的护理模式[3-4]。本研究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患者皆符合美国心脏病学院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符合接受介入治疗的手术标准[5-6]。实验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1~76岁,平均(58.2±1.5)岁,单支病变16例、双支病变23例、多支病变11例; 对照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2~77岁,平均(59.1±1.7)岁,单支病变17例、双支病变24例、多支病变9例。纳入标准: 能够自主与别人交流并且意识清醒者,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 合并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患者,严重精神障碍者,合并感染或其他躯体疾病者,严重免疫系统缺陷患者以及不愿配合治疗的患者。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栓塞数量等自然指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皆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急性心机梗死的治疗。对照组在患者围术期中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及时给患者安排并打扫病房,进行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基础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及病情观察等。实验组患者加施临床护理途径: ⑴ 术前护理。① 在患者手术前日,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检测指标初步评估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胸痛发作的剧烈程度以及伴随症状、患者具体身体状况等,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实施实验室辅助检查。② 提高告知患者应食用低盐、低脂食物,调理好身体后进行手术。⑵ 术中护理。患者手术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和手术过程(包括手术日期和方式、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变化等),评估患者术后舒适度与穿刺口性状,并询问大小便情况。⑶ 术后护理。① 术后1 d,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详细检查,评估患者基础生命体征。② 观察患者穿刺点是否出现渗血现象,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和胸痛等情况,监测患者心电图(ECG)。③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护理人员与主治医生及时沟通,评估是否予扩冠、抗凝调脂与抗生素治疗; 时刻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干预,疏导患者因身体疼痛而引起的负面情绪。④ 为患者制定术后食谱,以低盐、低脂、高纤维素与维生素的饮食为主;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定时活动,包括卧床、床上活动或床下活动,必要时加施患肢肢体运动。⑤ 多向患者讲解烟、酒对身体的伤害,嘱患者及其家属戒烟、戒酒,并鼓励家属帮患者进行体育训练,做好出院准备等。

1.3 观察指标[7-9]

① 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调查: 主要分为7种指标,即患者惧怕手术,惧怕疼痛,患者担心手术存在危险,质疑手术成功率,担心术后再狭窄概率,术后后遗症以及患者自身经济问题。② 疾病相关参数指标的调查: 包括HR(心率)、DBP(舒张压)、SBP(收缩压)、MAP(平均动脉压)、CI(心脏指数)、CO(心输出量)、SI(每搏指数)、SV(每搏输出量)、LCW(左室做功)、ACI(加速指数)、VI(速度指数)、PEP(预射血期)、SVR(体血管阻力)与LVET(左室射血时间)。③ 并发症调查: 主要包括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出血、尿潴留、腹胀、便秘、腰酸背痛、失眠等。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心理问题比较

干预前, 2组患者的心理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6种心理问题(惧怕手术、惧怕疼痛、担心术中危险、质疑手术效果、担心后遗症与担心再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问题比较[n(%)]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干预前后疾病相关参数比较

干预前, 2组患者的疾病相关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M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CO、SV与S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并发症情况比较

并发症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便秘与失眠、心律失常与腰酸背痛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见表3。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相关参数

与干预前比较,**P<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 论

近年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注意。AMI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持续性胸痛、心律失常等,严重时还会造成患者休克与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将可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损伤[10-12],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有将近200万人患AMI, 且每年递增速度逐渐加快,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之一。中老年男性群体是AMI的主要发病人群,该病的发病与患者生活的环境、地域、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因为AMI的病死率极高(>10%),加之AMI整体医疗水平低下,因此AMI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13-14]。

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AMI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属于微创手术,该手术方法能够最大程度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将病死率降至3%以下[15-16]。但介入治疗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治疗手段,手术操作必须熟练,且因该病的并发症较多,因此围术期护理格外重要。有研究[17-19]报道,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模式与手术的成功率密切相关,较好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能够提高抢救率,因此一套更为科学与完整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必不可少[20-2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标准化护理模式,能够根据每位患者的身体指标来制定管理计划,是一种具有程序化、时间化与理想化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规范护理行为,减少医疗变异,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23-26]。

本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惧怕手术、惧怕疼痛、担心术中危险、质疑手术效果、担心后遗症与担心再狭窄发生率)明显改善, M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CO、SV与SI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心律失常、腰酸背痛、便秘、失眠)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护理人员实验组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