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四川省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2018-10-09赵萍
赵 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
1 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制度化、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有效实现路径的重视。当前,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表现出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已逐步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急需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易推广的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的路径模式,为完善我省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体系,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档增效注入新的活力。
2 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国家,研究领域涉及景观要素分析、景观规划设计、土地利用优化等方面。在亚洲,以韩国、日本对乡村和休闲农业景观开发的研究较为典型,如韩国的“新村运动”。国内对于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关于旅游景观的概念阐释,早期研究主要从行为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旅游景观的内涵,如王兴中(1990)、赵传烯(1995)、李秋杰(2000)、孙文昌(2000)等,认为旅游景观是指一个地区的整体面貌,是各个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和谐的综合体[1];随着旅游地理学、旅游开发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应用,旅游景观内涵与外延得到拓展,王德刚(1998)、方海川(2002)、俞晓萍(2003)等认为旅游景观是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总体、人文现象总体,以及区域总体环境[2]。二是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规划设计、旅游规划开发领域。王仰麟等(2000)、王云才(2003)、冯丽(2004)、包志毅等(2004)、徐清(2006)等针对土地的合理使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规划进行了研究;陆玉麟(1998)、卞显红(2001)、陆大道(2002)、齐志南(2007)等借用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与增长极理论,研究了旅游景观空间组织发展演变的规律。
3 四川省旅游扶贫四大片区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案例研究
3.1 大小凉山片区雷波县马湖乡大杉坪村
大杉坪村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景观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石竹笋和七叶树种植项目、民居风貌改造工程、沿村环线行道绿化工程等,打造出一批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等精品旅游线,形成“样样有品牌,处处是风景”格局,成功打造“彝家乐园、观景步道、莼菜基地”为代表的以观光型为基础、以体验型为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把美丽新村风貌建设纳入大杉坪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以打造“东凉山最美村寨”为目标,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措施,使大杉坪村的休闲农业资源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3.2 高原藏区黑水县沙石多乡昌德村
昌德雪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主要大雪山之一,昌德村立足昌德雪山脚下的区位优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通过红色客栈、红色餐饮、红色酒吧茶庄及销售红色旅游纪念品、红色旅游体验项目等多条路径增收。建设红军文化广场,建设观景平台、休闲购物场所、停车场、自驾游露营点等项目。恢复滨河路植被;规范导视系统;新建观景亭及栈道;利用雕塑、石刻、墙绘、景观小品等,再现当年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熬盐筹粮等战斗及生活场景,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种植道地药材秦艽、羌活等430亩,养殖藏香猪300头、黑水蜂120群,生态农业为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农旅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村民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昌德村村民旅游接待收入最低的0.8万元,最高的10万元,卫生保洁等旅游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村民就业10人,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8万元。
3.3 秦巴山片区巴中市恩阳区
恩阳区以建设成巴高速沿线乡村旅游示范带为载体发展休闲农业,在明阳、柳林、下八庙、观音井等乡镇大力发展莲藕、葡萄等种植,推出一批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休闲农业人文景观,打造“巴山新居”,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乡村风情。打造了高店子、钟家坝、钱库等新农村聚居点10余处。挖掘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加大对巴人文化、川东北民风民俗的提炼,包装推出薅秧歌、竹梆舞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活动,提高休闲农业景观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3.4 乌蒙山片区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海涯村
海涯村位于川、滇、黔结合部,毗邻鸡鸣三省大峡谷,自然风光奇险秀丽,海涯彝寨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地理位置优越,沿赤水河公路建成投用,鸡鸣三省大桥、茴香坝大桥贯通,对外联系便捷。茴香坝是奢香夫人祖籍地,彝族风情浓郁,拥有咪苏唢呐、彝族火把节等6个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海涯村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文化优势,依托当地干热河谷气候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甜橙、冰脆李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举办休闲农业民俗活动,以万亩桃李花海骑游赏花季活动、激情火把节摘果活动、牛王节感恩祭祀活动、彝族团圆年等旅游活动为载体,挖掘、编排、升级本土民族特色节目,形成市级非遗彝族草把龙、原生态彝家女儿出嫁、彝族劳动民歌、苗族芦笙舞蹈等众多具有浓郁彝乡风情的文艺节目,通过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综合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
4 四川省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路
4.1 充分利用精准扶贫的发展机遇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在进入“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加快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既是实施产业扶贫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展旅游功能,培植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带动片区贫困农户和居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在适应精准扶贫新经济环境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并重民意,不断转变观念,以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构乡村产业形态,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互助合作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持续增收。
4.2 科学规划休闲农业景观资源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既包括物质性的资源,如乡村聚落、生态环境、大地景观、,也包括非物质性的人文资源,如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节庆等,构成要素非常丰富。为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提高休闲农业景观的旅游品质,笔者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料研究所对我国休闲农业景观模式与类型的划分[3],结合各片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与旅游市场需求,规划四川省四大旅游扶贫片区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见表1),并从景观空间、景观符号、景观体验三个维度进行旅游产品设计。
表1 四川省四大旅游扶贫片区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4.3 统筹开发休闲农业景观资源
农村传统文化、村落文化、农耕文明、民居住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不仅仅表现为休闲农业产品独特的市场形象,更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所在。在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中,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学利用现有休闲农业资源[4],必须在确定乡村旅游目的地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的基础上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适合度”,并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避免人为因素对农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造成破坏,才能使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实现休闲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可持续发展。
4.4 注重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
在休闲农业景观旅游产品体系中,景观空间、景观符号、景观体验三个维度旅游产品虽然各有侧重,但其核心都是围绕休闲农业人文景观展开,可以说人文景观是休闲农业景观资源旅游开发的灵魂所在,因此人景互动的思考和乡土景观的再创新非常重要。以大杉坪村为例,彝族传统民间文化和农耕文化是该村休闲农业景观资源的重要组分,因此要不断挖掘、整
理,多样化旅游开发,如彝家婚庆主题表演,以彝族火把节、情歌会、毕摩文化等为品牌的民俗节庆产业,以彝绣、漆器、面塑、草编为特色的工艺品产业,以徒步观光游、莼菜石竹笋体验采摘等大众文化为主的文体娱乐产业,以川虫草、野生天麻、土鸡土猪、生态跑山羊为主的农产品产业等旅游文化产业群,让广大游客感受彝族文化风情魅力和休闲农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