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湿地保护 敢于为先 大胆创新
2018-10-09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安庆作为安徽省湿地大市,湿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共16.87万公顷,湿地类型丰富,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沼泽湿地四大类。
一、体系完善,政策先行
安庆1995年成立了安庆沿江水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万公顷,涵盖了安庆沿江县市区的9个湖泊,随后市本级,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机构,确定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的工作人员。安庆沿江湿地的名称已成为长江流域著名的湿地名片之一。安庆敢于为先,大胆创新,一是体系完善,湿地类型保护区2处,国家湿地公园5处,保护面积10.5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高达62.22%,居全省前列。二是保护政策创新,将湿地保护纳入政府主流化工作,成立跨部门的协调组织——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委员会,加强了相关部门之间联系沟通,推进湿地管理重大决策的统一。从2008年至今,安庆市还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林业、环保、水利、渔业四个部门目标考核,在安庆市乃至安徽省尚属首次。2017年,安庆市又率先在安徽省启动了林长制工作,湿地保护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纳入了林长制的考核范围。
二、国际合作成效明显
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注重与国际相关环保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成效明显。一是提升了安庆湿地的影响力,二是使安庆湿地保护管理人员各项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从2000年开始,安庆就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开展了安庆沿江湿地的本地资源调查,全面摸清安庆沿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2003年—2015年,开展了由国家林业局和WWF组织的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安庆还与湿地国际(WI)合作,多次开展湿地培训和会议。2007年—2010年,安庆市还实施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ECBP),获欧盟赠款115万美元。2013年开始,安庆作为流域层面重要的地区,参与了全球环境基金(GEF)安徽项目,使安庆湿地保护管理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科研监测工作稳步扎实
科研监测工作是湿地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保证。开展湿地监测和科研,探索湿地演变规律,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为湿地保护、恢复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安庆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尤其是水鸟资源,每年在安庆越冬的水鸟数量达15万只,其中包括多种国家级保护和国际濒危物种。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安庆湿地范围内的珍稀水禽等湿地资源的动态分布变化,每年10月到3月开展日常的监测巡护和各种专项科研监测,实施了白鹤GEF项目,对野生鸟类疫源疫病进行监测与东方白鹳繁殖地研究等等,以及白头鹤环志研究,武昌湖湿地植被优化重建。
四、湿地保护公众意识提升明显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庆自2010年就成立了华东地区第一个由农民发起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民间组织——菜子湖湿地生态保护协会。新建了湿地宣教馆和2个观鸟台,占地400平米;成立了水鸟巡护队,每年10月至来年4月每天在菜子湖周边开展水鸟巡护和垃圾清理工作;冰雪天气时,还开展水鸟投食活动,年投食3000公斤左右。
通过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等,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