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中汤联合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2018-10-08马骥

系统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流性胆汁胃炎

马骥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医务科,北京 102400

反流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胃肠内容物反流至胃中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则是指反流物中的主要内容物为胆汁的反流性胃炎,是该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1]。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烧灼性疼痛、恶心、嗳气、呕吐胆汁、口苦、反酸等症状[2]。临床医学认为该病的出现主要与过度劳累、酗酒、抽烟、营养不良、饮食不规律、胆汁反流以及细菌感染有关。目前西医主要是采用促胃动力药、中和胆酸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的治疗方法,但是疗效不够明显,容易出现复发的问题[3]。该病在中医中归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主要时由于肝气郁滞、胃失和降引起的,因此需要通过调中降逆、疏肝利胆的方案治疗[4]。而针灸是我国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案,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功效,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该次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主要针对调中汤联合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为20~56岁,平均为 (36.8±8.5)岁;病程为4个月~10年,平均为(2.1±0.3)年。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29 例;年龄为 21~55 岁,平均为(35.3±8.2)岁;病程为5个月~11年,平均为(2.4±0.5)年。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符合《胆汁反流相关性疾病》中关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胃镜见黏液池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胃黏膜上可见胆汁瘀块,黏膜充血、水肿、质脆或糜烂,呈牛肉红色;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诊断标准[5]:主症:胃痛、上腹疼痛、胁肋胀痛、善太息、急躁易怒或情志失调,少食,食后腹胀,便溏;次症: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苔白,脉弦;②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能够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异常增生或恶性病变、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穴位皮肤溃疡或炎症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调中汤治疗,重要配方为:枳壳、三棱、莪术各 10 g,白术、半夏、陈皮、柴胡、各 12 g,党参、茯苓、白芍药、当归、蒲公英各15 g,甘草6 g;呕吐者加藿香、降香;大便腐臭者加酒大黄、鸡内金;大便腥冷、腹痛者加高良姜;心下痞、口粘苦者加黄连;呕血或黑便加仙鹤草、阿胶珠、炮姜炭;胃脘痛者加玄胡、川栋子、白芷。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穴、公孙穴、阳陵泉,患者保持平卧位,用2寸毫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除中脘外,其他穴位均为单侧取穴,两侧交替使用,留针15 min,中间行针1次,针刺均由同一位医师进行。研究期间不使用其他促胃动力药,确保健康饮食。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入组前和治疗后监测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监控。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该次研究参照相关文献[6]制定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胃镜检查炎症与治疗前相比缩小≥50%;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 χ2值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

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s),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上腹疼痛 胁肋胀痛 善太息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3±1.1(1.3±1.4)*#4.2±1.0(2.7±1.1)*2.5±1.6(0.9±1.0)*#2.4±1.5(1.4±1.4)*3.3±1.0(1.1±0.8)*#3.4±1.1(2.4±1.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异常反应出现,证实中医汤药联合针灸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胆汁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是一种特殊的胃炎类型,随着现代人们饮食规律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病的发生率也不断提升。该病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尽早治疗,但常规西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临床医学对于该病的发生机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幽门解剖结构异常:这可能是由于胃部手术中幽门括约肌切除造成的幽门屏障被破坏,从而导致抗反流功能消失,容易出现胆汁反流的现象,多出现在术后1~2年以后[7]。②心理压力大:随着近些年来临床医学研究中将生物、心理与医学相结合,开始重视精神因素在诱发疾病中的作用。现代人们普遍存在着工作压力大、失眠、多梦的问题,影响了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以及胃肠激素分泌,同时可导致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的失调,从而导致十二指肠蠕动增强、延迟胃排空,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的症状[8]。③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等习惯可导致植物功能紊乱,从而更易引发该病。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病尚无提出统一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采用促胃动力药、抑制胃酸分泌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容易出现复发的问题,且长期服用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情况。

中医学根据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将其归类于“胃脘痛”的范畴,《灵枢·四时气》中记载经常呕吐且口苦的患者主要是由于胃气逆引起的呕吐、胆液泄引起的口苦。中医学根据患者的征状与表现,辨证论治,认为该病多由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手术创伤引起的脾胃失调、肝胆疏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的治疗方案[9]。调中汤中的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具有益气降逆、疏肝健脾之效,白术能够改善肠道蠕动,同时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柴胡、白芍药、枳实具有疏肝理气、调理气血经之效,且有研究指出柴胡、枳实能够有效改善胃排空以及小肠的推进功能;三棱、莪术、蒲公英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在改善胃气、抗幽门螺杆菌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研究通过实践观察,中医汤药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要高于西药治疗,西药组与中医汤药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0%和94.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和0.0%,这与文章结果相似,证实了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优越性[10]。该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了调中汤联合针灸的治疗方案,能够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单汤药治疗的效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针灸联用能够提高中医汤药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出现,这说明中医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避免服用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应用能够有效避免口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同时能够刺激肠胃蠕动,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该次研究中针刺主穴为足三里、中脘,其中足三里主治内脏,能够起到降逆的效果,对于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中脘是八会穴之一,具有调理中焦、升降气机的效果,在改善胃痛、呕吐、反酸等症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内关穴具有和中降逆、理气止痛的效果;阳陵泉具有泄胆逆气之效,能够起到疏肝利胆、活络经脉的功效;公孙穴主治胃病,诸穴合用能够起到调理脾胃功能的效果。

综上所述,调中汤联合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流性胆汁胃炎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