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县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探索
2018-10-08浙江省遂昌县妙高镇中心成技校323300吴建明郑惠芳雷可峰
浙江省遂昌县妙高镇中心成技校 (323300) 吴建明 郑惠芳 雷可峰
近几年来,浙江省遂昌县为进一步发展成人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妙高镇试点成立了区域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认真探索新形势下的成教工作新路子,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其主要做法如下。
1.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取得劳动力培训资格
遂昌县妙高中心成校成立之初,缺少办公场所及培训资金,尤其是缺少培训资格。随着全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开展,成校教职工通过租赁场地、自筹资金置办电动缝纫机等培训设备,积极创造办学条件,取得了电动缝纫操作工等项目的培训资格。在学校管理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让学校远有发展规划,近有每月每周的行事历;大有学校经营计划,小有各类培训班教学安排;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另外还制定了考核细则、教职工考勤制度、例会制度、月考核制度、教职工奖励办法、学员培训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分工明确的管理机制。
2.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策略
学校具备了一定办学条件和培训资格后,教师们不辞辛苦、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去宣传,动员农民参加培训,以学得一技之长。开学初,学校聘请有多年机修经验和熟练缝纫技术的师傅,在专职服装教师指导下开展服装制作培训,以及计算机、制茶、砌筑、电工、钳工、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
(1)校校合作,借力发展2004年成校刚成立时,培训师资薄弱、经验缺乏。成校主动“攀高亲”,与示范性成校绍兴县柯桥成教中心结杨校校合作关系,实行培训就业优势互补,采取联合培训,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绍兴县柯桥成教中心下派教师到学校支教,带来大量布匹供学员训练,并解决学员培训后的就业问题。本次培训开创了遂昌县十万农民培训教材的又一新路子,是遂昌县承接外县的第一份订单培训。
(2)校企结合,借石攻玉 妙高镇与龙游县溪口镇相距仅30公里,交通极为方便。溪口有一家巨化集团公司机械厂,厂部设备齐全,下设金工班、锻钎组、铆焊组、制作组等六个车间班组,共有车工、钳工、焊工、电工等13类工种,技术人才有工程师3名、高级技工5名,可谓技术力量雄厚。为此,成校积极与企业联系,通过协商达成委培协议,建立了技工培训实践基地,成校负责组织学员,厂方负责学员培训,并采用滚动式组班方法,学员随到随学,集中考核。
(3)集中培训,让“留守女”有一技之长
从本地实际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在妇女,农村妇女在男子外出打工后,成为“留守女”。为此,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租赁场地,置办电动缝纫机等培训设备取得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格,对农村妇女开展电动缝纫操作等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妇女就业打下基础。
(4)校社结合,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成校根据地方特色农业,积极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培训,做到市场和农民需要什么,成校就组织专家办什么样的培训。把培训办到田间地头,以点带面,带动农民发家致富。自2004年以来学校依托7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个,带动1 524户农业种养植专业户增收致富。“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5)送教下村,提升农家乐规范经营水平
针对当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体接待水平不高,经营项目单一,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等问题,成校邀请旅游局专家、宾馆服务员和特级厨师,结合各村实际在经营户家门口开展农家乐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培训、服务规范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等,教育从业人员掌握规范的服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牢固的安全观念,诚实守信,讲求信誉,以优质服务和独具风格的农家特色吸引游客,树立当地“农家乐”休闲游的良好形象。
3.建立培训、实践与就业基地
(1)电动缝纫培训实践与就业基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培训合格的学员一部分已远离家门,走向省内外从事服装、皮革加工等行业,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年轻妇女,因上有老下有小留守在家,不能出外就业。而外地的一些服装厂家又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为此,2015年,为解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问题,成校积极与厂家联系,千方百计引进企业。在妙高创办起第一家服装厂,建立了电动缝纫培训与实践就业基地,为后来许多新学员搭建起边培训、边实践、边就业的平台,从而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2) 技工培训实践与就业基地 与妙高镇相距仅几十公里的巨化集团矿业公司机械厂,厂内设备齐全,技术人才众多。为此,成校利用厂方的设备和人才优势,建立了一个技工培训与实践就业基地。通过师徒结对形式的培训,一些学员留厂就业,一些外出创业。
4.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学员收入
(1)通过实践基地培训,实现劳动力异地转移 以市场为导向、以校校合作订单培训、校企合作的委托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为切入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一是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致富一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农村经济活起来了。二是反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放出小鸟,飞回凤凰”“输出劳动力,引进生产力”。这是各地对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农民的高度评介。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完成资本和经验的双重积累后,又纷纷回到家乡办企业,劳务经济反哺当地经济,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通过实践基地培训,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近几年,成校的电动缝纫操作工培训了近1 000名学员。为解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成校引进了一家外地企业在妙高创办了服装厂,建立了电动缝纫培训与实践就业基地,成校协助厂方招工和人员管理,安置了80余名培训学员,基地的建成,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又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还为后来的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从而达到培训、实践与就业的相互促进。
(3)通过示范基地培训,实现劳动力向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建立基地典型,实行动态培训。妙高中心成技校按照有辐射效应、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的标准,实行动态培训,由专业合作社认定,将作用发挥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地作为示范点,聘请农业专家在技术支持、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目前,成校和专业合作社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已认定多种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校社结合,使示范基地真正成为科技致富的“信息站”、良种示范的“大观园”、优势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带动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