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年只为“非洲屋脊”兴农桑

2018-10-08吕珂昕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37期
关键词:埃塞职教农业

◆文/吕珂昕

摊开非洲大陆的地图,一个坐落于非洲东部的国家令人瞩目:这里的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东非大裂谷纵贯其中,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这里的独立自由曾经是整个非洲的精神寄托,国旗上的红黄绿三色成为非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国旗基本色;这里埋藏着年代最久且骨骼保存最完整的人类化石,与中国一样拥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文化传承;这里的人们生产咖啡也爱喝咖啡,是非洲咖啡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这里就是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

农牧业是埃塞的支柱产业。20世纪后半叶,埃塞先后发生了几次大饥荒,数以万计的埃塞人因此丧生,埃塞实现粮食完全自给自足存在困难。痛定思痛,2001年,埃塞政府决定将农业职教培训项目纳入国家能力建设战略范畴,从职业教育开始,抓好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但是,当时的埃塞既没有系统的农业教育体制,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埃塞已故前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亲自向中国提出,希望中国能够派遣农业专家到埃塞职教学院进行授课与指导。同年4月,中国派遣20多人的教师组,到埃塞培训当地教师,拉开了中埃塞职教合作的序幕。

18年来,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选派的中国教师先后在埃塞13所职教学院任教,教授植物科学、动物科学、自然资源、兽医和农业合作社等五个学系56门专业课,累计培训出2500名当地教师,13000名农业技术人员,41000名学生,传授了70多门实用的先进技术。很多技术通过职教体系已经推广到了埃塞普通农户的手中,切实实现了粮食增产,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模式,为“非洲雄狮”的农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授人以渔”:教学生、编教材,中国职教组桃李满埃塞

“当时的埃塞农业教育刚刚起步,农业人才稀缺,职业院校还没有发展起来,我们抵达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训老师,帮助埃塞建立起完善的职教教学体系;等职业院校建好了,我们再跟埃塞老师一起给学生上课……如今,这些学生都已经成为埃塞农业部门、职业教育体系的骨干,活跃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岗位上。”说起2001年初到埃塞时的情景,作物栽培专家彭大军仍然记忆犹新。

作为一位支教埃塞13年的援外老将,彭大军与他的同事亲历了中国援埃塞职教项目初建的艰难,也用不懈的努力推动了职教项目走向成熟。他们为没有教材的埃塞老师和学生打印讲义,帮其养成系统学习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习惯;他们顶住其他援助国家怀疑的眼光,以优异的知识水平和农业技能获得埃塞方的肯定,最终成为埃塞最核心的职教援助团队;他们积极适应埃塞职教改革,创新模块式教育教学,将埃塞的实际需要与教学紧密结合,教给学生更加实用的农业技术……

创业艰难守业亦难。18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教师来到埃塞,在缺水断电的艰苦条件下,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埃塞的职教任务:平均每期中国教师要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块50个左右、近900课时,专业涵盖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园艺种植、家禽养殖、水产发展、灌溉施肥等内容;帮助埃塞制定农业职业教育教材编写标准和指南,中国教师不仅与埃塞职教老师共同编写,还多方协调埃塞本科师资力量,不断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已经完成11本教材的编写并陆续出版。

为了让农业职业教育更多地惠及普通农民,中国职教组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奔赴埃塞各地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埃塞农村地区条件简陋,经常断电,投影仪无法使用,中国教师就手持电脑,边走边讲,尽可能多地向学员展示重点知识。为了整合优化农业专家资源,增强培训效果,职教组积极探索与援埃塞农业专家组、农业示范中心、南南合作专家组以及国内农业企业机构联合培训的新模式,举办联合培训班,不断扩大接受技术援助的人群,取得“1+1>2”的良好效果,受到了埃塞方的高度评价。

如今,中国职教组已经桃李满埃塞。到埃塞各地拜访农业官员时,中国老师会发现他们的办公室里常常放着中国职教组编写的教材,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经接受过职教组的教学或培训;外出调研或旅游时,时常会遇到学生上来“认亲”,即使老师们已经记不清对方的名字和年级了,可学生依旧非常尊敬老师,热情地帮助中国老师。“这种时候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中国职教组不仅受到了埃塞高层的重视,在埃塞民间也是非常受欢迎。”彭大军说。

“无中生有”:创建实践新模式,改变埃塞农业职业教育面貌

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埃塞职业教育中的空白和短板。在中国职教组到来之前,埃塞没有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也很少开展实践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技能,中国职教老师在各自的领域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2012年以来,每一期都要向校方提出试验示范和实习点建设项目方案,如今已经取得成果的项目近百个:

植物专家张茂清将阿拉格(Alage)学院植物系附近的一片荒地改造成了学生的实习基地,带领当地教师、学生种植水稻、小米等农作物十余种;并在开垦的土地上盖膜、注水泥,建成水稻灌溉水池,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学生种植和灌溉;

水产专家何望带着学生修建鱼类养殖场,从选址到施工,身兼数职,奋战了4个多月建成了阿拉格学院、也是埃塞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200平方米的鱼种池,填补了埃塞无水产养殖教学设施的空白。

桑蚕专家陈雄珍设计和制作了蚕桑有关操作流程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蚕桑学科成为阿拉格学院的特色学科,并引入平板丝及蚕丝被生产技术,被埃塞方列为创新技术,指导建立的蚕业技术示范中心成为埃塞首个农业院校蚕业技术示范中心。

年轻的高级兽医师段振华带头完成了4年期职教项目的8大工程之一——兽医外科与解剖实验室改造。从材料购买、工人出工到具体施工,他多方协调、事必躬亲,终于让原本破旧不堪的兽医外科与解剖实验室焕然一新,各项设施更加符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标准,为今后学院对兽医系其他实验室的维修和建设做出了示范;农机专家周计龙利用当地材料制作了实用性强、易操作的玉米播种机,在埃塞属首创,并申请了埃塞专利;畜牧专家张君友建成了埃塞首个猪人工授精实验室,开创了该领域职教教学的新方式……

18年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职教教师认真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生动高效的教学方式,不仅教会了学生,也调动了埃塞方教师的积极性。例如,在中国教师统一设计的示范田内,阿拉格学院植物系所有埃塞老师都开始种植教学示范作物,示范田扩大了10倍之多。因为成效显著,阿拉格学院首次主动为中国教师示范项目提供生产资料、人工、资金等有效支持。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中国教师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试验示范,彻底改变了埃塞职业教育纸上谈兵的现状,让教学变得生动高效,有力落实了埃塞实践导向的职教战略,将埃塞农业职教纳入正轨,增强了埃塞职教及其农业发展的后劲。”2013年来到埃塞,已经在埃塞连续工作五年的推广研究员李荣刚这样说道。

真实亲诚:不仅是良师、是益友,更是埃塞农业发展的引路人

18年来,中国职教组不仅为埃塞培养了大量农业人才、完善了农业职教体系、传授了中国实用技术,还促进了中埃塞邦交关系的发展,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埃塞农牧业部部长依亚苏·阿布拉哈先生(EyasuAbraha)致信中国农业农村部,感谢中国对埃塞农业职教事业的大力支持,赞赏援埃塞农业职教教师为埃塞农业发展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希望中埃塞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并持续发展。

埃塞农牧业部技术转移与适用高级专家阿巴特·祖德(AbateZewde)称,中国职教专家带来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正产生积极影响,有中国专家进驻的农技职教学院很明显比其他农技职教学院更富于成果。

埃塞合作人员评价道:“中国农业职教教师就像发明家一样,我们需要什么,就能变出什么。跟着他们学习,迟早会出人头地。”

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中国职教教师总想为埃塞做到更多。他们不仅邀请埃塞农牧业部职教官员和校长来华培训,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项目平台,为许多埃塞官员、学者申请到来中国短期进修和攻读学位的机会。

李荣刚一直担任中国职教组的协调员,负责与埃塞方对接。他多次帮助埃塞农业同行申请中国政府、各省地方政府奖学金,“我觉得他们去中国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这对未来他们自身的发展、埃塞的发展都有好处。”李荣刚说。

除了高质量完成教学、培训、试验示范和教材编写工作,中国职教组还与埃塞农业企业建立联系、拓展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咨询规划。例如,中国职教组曾为在埃塞从事生产的印度阿巴门旗丝绸公司提供养蚕制丝创新技术,并为其产品商业化提供指导,使原本濒临倒闭的企业逐渐恢复生机……

正如彭大军和李荣刚一样,18年来,共有452人次的中国专家先后来到埃塞,在职教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付出、执着坚守。为了职教援助事业,他们中有人13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有人错过了孩子升初中、升高中、上大学,有人在岗位上挥洒青春,有人在岗位上光荣退休。他们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丰富精湛的专业知识、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共同谱写出了一曲未完待续的援非赞歌!

猜你喜欢

埃塞职教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埃塞人911庆祝新年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