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发展啦啦操的思考研究

2018-10-08周金娣刘成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间课外体育

周金娣 刘成

1.研究目的

从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教体艺[2005]10号),到2011年,教育部又颁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教体艺[2011]2号)等的一系列顺序文件颁布,引起学校对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大课间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并且啦啦操不管在2008年的奥运比赛还是在2010年的亚运赛场的啦啦操表现出焕然一新的一面,2001年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动感啦啦队比赛,2012年中国啦啦操参赛团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可见,啦啦操的活力和潜力促使学生深受喜爱。[1]然而,啦啦操作为一项热点化的运动,在各中小学大课间啦啦操运动慢慢趋于学校体育发展当中,啦啦操类别和特性、大课间活动的现状问题进行理性剖析,两者并不是完全适合一致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针对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发展啦啦操的思考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从广州大学图书馆借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著作和学术论文,了解啦啦操和大课间的背景知识,通过在电子途径在学术网站上检索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2.2.2 观察法

采用实地观察法了解广州市中小学大课间现状,并采用视频观察法分析学校啦啦操训练、比赛的状况。

2.2.3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文研究走访广州中小学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为本研究获取相关权威性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啦啦操的分类与特点

表1 啦啦操项目内容分类

啦啦操通过动作难度的展现、口号的配合及队形的变化组成有活力的操类,高度体现团体的合作精神、个人的积极协同。同时啦啦操突出的特征是在展示过程中,表演出自信、积极乐观、激情、号召力,动作的抛接、托举、翻腾,音乐的律动变化,在当代社会和中小学越发流行和充实。

以上图表可见,啦啦操技巧和舞蹈,其中主要又分为表演啦啦操和竞技啦啦操两大部分;竞技啦啦操以竞赛夺冠、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倡导团操精神、丰富校园文化;表演啦啦操以活跃气氛、鼓舞士气为直接目的,增强体育赛场文化、提升娱乐功能。[2]所以,目前啦啦操主要目的以竞赛和出演作为展示,在舞蹈中也有较多简单健美操类型的动作,但其中还是穿插不同技巧的动作。啦啦操独特的美观在于展示动作默契的难度,闫虹论述,啦啦操技术特征体现在肢体类动作的发力展现,通过短暂加速、支位制动来实现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具有清晰的开始和结束,完成干净利落。[3]啦啦操除了内外在的隐性中的积极、团队、顽强拼搏、动感活力等特征,还有强身健体、塑造形体美、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3.2 大课间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中的现状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多,有许多学者对大课间活动各有不同的看法;其一部分学者认为,大课间活动从学生的角度上来看,传统的大课间跑步或者是广播体操活动内容往往过于单调和统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校大课间活动应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小学推动各种内容形式的大课间活动,例如有武术、自编操、韵律操、篮球、足球、跳绳、街舞、各种放松操等等,组织方式有先合后分、先分后合、分合轮换、分合交替等等,途中学生跑出、走出不同类型的形状,不断创新各种组织及管理形式。并且30分钟大课间活动应该加强体能的锻炼。

其二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现状一味追寻大课间活动的表演化、“花瓶子”的趋势,在场地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忽略学生集体活动偏多、场地拥挤、组织管理不系统、着手运动器材安全隐患,运动强度使学生难以集中精神学习下一节课程的教学等问题。若只是为一个星期中举行一次的大型大课间活动而开展,从各角度而言对学生是毫无意义的,从大课间活动的性质和时间角度出发,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是调节和放松身心,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大课间活动不应与校运动会形式、课外体育活动目的相等的活动设计,当前学校组织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出现异化,提出要克服大课间活动的名而不实的做法,理论与实践都要回归大课间活动的目的、作用的本质问题上。[4]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内容,也必须开展和发展的,问题是大课间活动应该怎样才适合?笔者个人趋于赞成后者,学校没有在适当的体育时间段合理设计运动强度,偏离大课间活动的根本目的,偏离体育教学设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人时间,不应有过大的运动强度,保证学生的放松身心的前提,认真投入学习当中。因此,根据啦啦操的分类和特性分析并不是全盘融入大课间活动中,以下对两者的特性进行合理性地探讨分析。3.3 啦啦操与大课间活动相融的理性分析

表2 大课间活动与啦啦操目的、功能相比较

(大课间活动与啦啦操的目的、组织管理、途径等区别)

3.3.1 啦啦操与大课间活动的运动强度不同

啦啦操主要分竞技啦啦操和表演啦啦操;竞技啦啦操中采用高难度的空翻、托举等技巧打分动作来点缀其观赏性,而表演性的啦啦操作为一门娱乐项目,强调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协作,两种操类的运动强度足以作为强身健体的标准。大课间活动的运动强度过大使学生难以集中精神,学习下一节课程的教学等问题,简单操类缓解疲劳调节和放松身心,为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所以啦啦操与大课间活动的性质难以可以相融表现,强加只是一个欠妥的操作。

3.3.2 啦啦操与大课间活动的场地问题

以大课间活动性质而言,学生不宜在大课间活动中运用高难度的体育运动,而且大课间活动的场地一般都是在操场、田径场或空旷的水泥地,有的学校场地不足按不同的班级分散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大课间活动。对啦啦操中的技巧啦啦操而言,具有抛接、跳跃、金字塔的动作较多,适宜在平滑和舞台之类的场地进行,在街舞啦啦操和花球啦啦操中,有踢腿并要做队形,学校也并不足够全校性学生的场地进行队形的走动。所以在场地上分析,大课间活动不宜对啦啦操得以接受。

3.3.3 啦啦操与大课间活动可选择性结合开展

啦啦操融入大课间活动中,必须作为一项“课间操”的形式进行,可以融入简单的爵士、现代舞、街舞等其他舞蹈元素,啦啦操难度相对减小,在这前提下可以改编学生易学的套路,加入一定的主题情境,表现自信、展现精神。[5]并可以对啦啦操进行课间操可行性地规定套路,避免啦啦操过大的表演化和竞技化。

4.啦啦操的可发展性研究

4.1 学校开设啦啦操课程

目前较多的啦啦操可能不适合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展示,学校可以在体育基本课程中开设啦啦操,啦啦操的课程的运动强度是能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爱度,并不在为害怕体育课的“课课练”而有心理负担。

4.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啦啦操

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啦啦操项目,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的内容,可以不用早早被长辈们为了学生“安全”放心带回家,让学生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啦啦操类型较多,学生利用其特性不用限制在大课间活动中,让有天赋和喜爱的学生利用课余体育时间加强其发展终身体育作铺垫。

4.3 学校大力发展啦啦操的创新推广

啦啦操具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不同性质的啦啦操具有不同风貌,学校应该大力发展啦啦操的创新形式,让学生展现啦啦操的独特性。并且学生不会厌烦一直套路的啦啦操,在创编新式的啦啦操时可分为简单式大课间活动的类型,可以分为表演性或比赛性的啦啦操类型。

4.4 学校间增加啦啦操联赛

学校开设啦啦操课程和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啦啦操项目,为了更好地发展啦啦操,学校间加强举行啦啦操的比赛和评比,提高学生的运动的兴趣。即使学校间没有更多的联赛,学校也可以利用下午校内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各班的比赛和评比,加强学生的韵律感,推动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啦啦操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间课外体育
小满课外班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我们的“体育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