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校园篮球人才培养及对策的研究

2018-10-08曲腾飞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校园篮球体教后备

曲腾飞

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校园篮球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的下发,校园篮球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在新时期下,用“体教结合”的体育观念,深化改革,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备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以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对我国校园篮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时期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其他篮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经验,在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的情况下,提出大胆的、切合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意见和建议,推动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试点工作的进行,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提供智力支持。

1.研究方法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时期校园篮球人才的培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以核心期刊、博士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以研究对象为出发点,对青少年篮球文化建设、训练和竞赛管理、奖励机制等进行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查阅了自关于体教结、青少年竞赛制度、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30 多篇论文,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 访谈法

通过对与本研究相关领域的学科专家(包括:学校分管领导、中体协、篮协工作人员及科研人员)进行访谈,就校园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影响因素、训练和竞赛等方面听取了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

1.2.3 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逻辑学方法,并结合运动训练学、管理学、体育理论等学科理论,对查阅和访谈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深入综合分析与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 现阶段我国校园篮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1 学训矛盾是目前影响校园篮球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

体教结合虽然成为现在体育工作者认可的主流观点,但现实中由于中、高考教育制度的原因,文化课学习在升学的权重很大,使青少年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不足。普通校园如果像体校那样把大部分时间放到训练上,势必影响升学质量。学习和训练的矛盾始终是影响我国校园篮球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

表1对学生运动员的的每周训练时间和次数调查表明,51.8%的学生每周训练3-4次,29.6%的学生每周训练1-2次,只有18.5%的学生每周训练5-6次;而每次只训练1-2小时的学生比重最大,占63.4%,2-3小时占23.6%,3-4小时仅占12.9%。而通常高水平运动员每周应保证至少5次,每天至少5小时的训练时间。可见目前受学业的影响,青少年用于篮球训练的时间是严重不足的,学习之余不能保持训练的强度和运动量。是制约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竞技体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

表1 学生训练时间、次数统计表(n=216)

通过表2对46名教练员和216名运动员调查,其对文化课和训练的冲突调查的看法统计来看,91%的教练员和85%的学生均认为,训练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人的精力有限,作为学生,学业负担较重,通常运动员在大强度运动训练后都会身心疲惫,这势必会导致运动员在课堂上精力分散,对文化课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最终会影响运动员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一旦文化课成绩下降,伴随而来的升学压力则会制约其投入训练,造成恶性循环。

表2 教练员和运动员学训矛盾观念调查表

由此可见,从学生和教练员对训练和学习的看法以及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来看,学训矛盾是制约我国体教结合下校园篮球发展的主要矛盾。此矛盾贯穿于校园篮球的选材、训练和竞赛之中,是影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1.2 校园篮球选材、训练和竞赛的逐级体系不完备是制约校园篮球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选材和训练上,没有形成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体化的选材、训练体系,一些好的篮球苗子往往升学后就脱离了系统的训练环境,不利于运动技能的系统发展。

表3 我国青少年篮球竞赛的主要形式

其次,我国青少年篮球竞赛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由表3可知,目前我国青少年篮球比赛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教育部门主导的篮球竞赛、体育部门主导的篮球竞赛和社会力量主导的篮球竞赛。其中教育部门主导的比赛一般是以传统篮球学校为主的联赛,参赛队伍较固定,范围较小;体育部门主导的主要是以全国范围内各级体育局组织选拔的队伍参赛,参赛队伍多,覆盖范围广,但往往以政绩为目标,唯成绩论,不利于校园篮球的发展。前两种属于官方组织的青少年主要篮球竞赛,是我国青少年篮球竞赛的主要组织形式,但参赛队伍往往是水平较高的少数青少年,对于绝大所数在校学生来说望尘莫及,不利于校园篮球后备人才的整体培养。第三种社会力量主导的竞赛,参与人数和场次众多,门槛较低,给青少年提供了较多的比赛机会,但由于缺乏官方对成绩的认可,例如运动员等级的认定、升学无法加分等是其主要缺陷。

总体上,我国青少年篮球竞赛虽多,但面向大众学生的校园篮球竞赛规模小、比赛少,校园联赛水平缺乏细致的分级、审批程序复杂等缺陷,导致我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竞赛缺乏体系支撑,是制约校园篮球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2.2 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人才培养存在重大发展机遇

2.2.1 国家政策的颁布将大大加快校园篮球人才培养的步伐

教育部有关部门将与美职篮合作,在11个省开展校园篮球的试点工作,每个城市50个试点学校,目标是到2020年,校园篮球项目得到大力推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校园篮球在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级体育局和教育厅将立即响应号召大张旗鼓的推行校园篮球工作。政策支持对普及校园篮球运动,扩大校园篮球人口,提高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篮球输送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2.2 整个社会体育观念的逐渐进步使校园篮球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家体育、教育政策和方针的推动下,特别是目前中考考试制度的重大变革,把体育成绩的比重大大提高,家长们不再认为体育无关紧要,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社会上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许多孩子通过体育锻炼切实得到了健身和升学的好处。体育的发展环境正在向良性方向改变,为校园篮球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2.3 校园足球的开展经验和教训会使校园篮球少走弯路

首先,足球和篮球从训练学角度来看,属于同一项群,便于运动选材、训练和竞赛的经验转化,校园足球已经形成科学的一些训练具体方法和原则,都可以快速运用到篮球中去;其次,校园足球开展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例如足球课的开展、课余训练的组织,足球文化的推广等等,校园篮球都可以拿来借鉴和参考,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的更快;最后,篮球相对足球来说简单易行,受场地限制更小,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社会上,群众基础都更广泛,更有利于校园篮球的顺利开展和后备人才库的建立。

2.3 体教结合下我国校园篮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3.1 体育与教育部门良好协作,解决学训矛盾

抓住学训主要矛盾,解决根本问题,真正做到体教结合,是我国校园篮球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认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尊重规则、尊重选手,在顺境和困境中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智,这需要文化教育和训练的有机结合”,过早地集中训练虽然让小球员在技术上进步较快,但认知和思维能力偏差、人格教育缺乏终将成为其走向“顶尖”的瓶颈。事实证明,过早“圈养”训练,最后都很难成功。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不仅提高球员素质,能对球场各类情况作出迅速决策。认知能力与运动能力要同时发展。

为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应当通力协作,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与训练水平共同提高。首先,教育部门在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下,安排合理的课程设置来保证训练时间,并推动考试制度的改革,加大体育权重;其次,体育部门培训专业的篮球教师,派遣高水平篮球教练员进校园,指导训练和比赛。两大系统的资源进行互补,使学生既能保证学业,又能保证系统训练。以江苏省南京九中为例,他们天生的取胜之匙就是“体教结合”,可以说是全国“体教结合”政策实施的典范。与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一墙之隔的南京九中为江苏男篮输送了胡雪峰、唐正东、易立等后来名扬CBA球星。这其中体校的运动训练资源与中学球队的分享有着重大联系。

2.3.2 构建校园篮球联盟,形成系统的分级、分区的训练竞赛体系

我国校园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训练和竞赛没有形成逐级体系,导致训练断层,比赛规模小、不系统,阻碍竞技能力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尽快建立完备的训练和竞赛体系,形成小学—中学—大学逐级培养体系,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培养高水平的篮球人才。

校园篮球联盟的基本设想是建立一个以高校为主导,中学和小学为主体的区域甚至全国性的联盟,通过签约、委托培养等形式,形成中小学体育项目传统学校、中学二线运动队、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一条龙”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优秀运动员升学等方面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促进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在训练和竞赛方面,构建篮球联盟后,根据年龄、运动水平、区域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分级和分区,扩大竞赛规模和增多竞赛的场次,以赛促练。使广大中小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比赛中去,推动篮球规则的普及和技能的形成,建立浓厚的校园篮球文化。分级和分区训练竞赛制度的关键在于:对低水平联赛学生参赛资格不限制,放低参赛门槛,普及篮球技术;对高水平联赛学生训练和参赛资格严格限制,必须达到一定文化课成绩标准才能训练和比赛,以促使其文化知识的学习。

2.3.3 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善经费状况

训练和竞赛的经费是制约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依靠学校和上级政府部门拨款。通过建立校园篮球联盟和建立初、高中校园篮球联赛,逐渐打造品牌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校园篮球赛事,扩大赛事规模,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推动青少年篮球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使赛事与商业联系紧密,经费由政府主要拨付,转向由会费、门票、报名费、企业赞助、实况转播和商标注册提供,促进校园篮球训练和竞赛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教结合作为体育教育主流观念下,学训矛盾仍然是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训练和竞赛没有形成分级、分区的体系,导致训练断层,比赛规模小、不系统,阻碍青少年篮球竞技能力的提高。这两方面是目前校园篮球人才培养存在的两大问题。

3.1.2 国家政策的颁布、整个社会体育观念的逐渐进步、校园足球的开展经验和教训,是我国新时期校园篮球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

3.2 建议

3.2.1 体育和教育两大部门应当通力协作,优势互补,从课程设置、考试改革、和教练培训、训练资源共享等方面,协调解决学训矛盾,真正做到体教结合。

3.2.2 建立校园篮球联盟,形成系统的分级、分区训练竞赛体系,构建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扩大竞赛规模,扩充青少年篮球人才库。

3.2.3 探索青少年训练和竞赛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品牌赛事,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促进校园篮球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校园篮球体教后备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中学校园篮球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浅析影响初中校园篮球发展的因素及优化策略
校园篮球文化的育人机理与构建策略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