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
2018-10-08商聪
商聪
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改革,巨轮推动下,我国市场经济活力迸发前所未有的活力,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我国高职职业化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招聘单位选择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构建每一所学校的课程模式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发展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自身专业设置。 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在遇与挑战。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20年的改革开放的积淀很多体育教师已经在体育课程模式中寻求了一种改革的突破口。许多从事多年教学的教师从体育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是有联系的,前者解决怎么教,如何评价。后者解决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当今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迅猛,在怎样教和教什么这两件事情上,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只有解决好了教什么,才能谈得上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高职体育课程具有其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要求、课程计划和教材。高职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反应了高职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面对就业巨大压力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教什么内容才能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怎么样教才能使具有高职特点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较多,但对体育课程模式研究的较少,并非是人们对课程模式的研究缺乏兴趣,而是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原因是关于教什么的问题基本上已由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所规定,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无法背离大纲的要求,去研究课程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新世纪的发展更需要适合社会发展的课程模式。新的课程标准在设置上更加灵活。以校本教研的空间和研究的广阔性为当代体育教师提供了施展自己实力的平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高效的课程设置必然能带来学校的不断发展那么课程设置的问题影响到学生就业。
1. 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差越来越大,毕业等于失业的观点使当代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学业、学校、课程、前途充满了疑惑。
一方面是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另一方面是学校自身问题。规模化表现在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和本专科学校的转型。学校自身表现在高职培养体系与人才需求的错位。一些高职院校没有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造成就业矛盾突出,学生综合就业素质不高,就业能力有限,学校为了争夺知名度,比学校漂亮、校硬件。很多高职院校老牌特色专业已经过时,学校为了宣传依旧将自己的过时金牌专业作为扩大招生规模的法宝,从而导致学生读的是毫无与时俱进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市场比得是综合能力,学生进入单位工作前度需要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找工作面时都需要才艺展示,学生没能在学校学到才艺因此就无法在面试时展示,学生在学校没学到综合素质。而体育教学、美术教学、音乐教学是挺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学校没能重视体育教育,为即将就业的高职生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信息沟通力度不畅,就业指导不全面;限制体育、音乐、美术教师招聘人数,学生人均教师资源分配不平衡不标准,体育课程单纯走流程,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不强。不以就业为考虑的体育课程,学生无法认真对待。
2. 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构建
2.1 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更新的体育课程模式
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就应该考虑到各个学校的专业特点,以先进的理念为基本原则寻找出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途径,考虑学生就业的职业特点发展体育课程模式。从就业意向来说学生会选这种模式。几年来围绕着《指导纲要》又反应学校自身特点个性理念出现许多新的课程模式[1]。例如,北京高职 的“完全开放式的课程模式”采用它独有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优势更新课程模式。深圳高职 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俱乐部这样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优势和教师的专业优势[2]。上海交大的“立足需求,构建整体改革、立体运作课程模式”。这些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学校的特点。但是广大的其他高校从投入和产出上来讲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高职 、北京高职 、东北高职 。体育课程模式也应该考虑到投入和产出。
2.2 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整合体育课程模式
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分为总目标和领域目标总目标是提高体质,领域目标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实施课程整合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特点比如 学心理学的学生更应该提高身体健康。学工科野外作业的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应参加野外的体育活动提高适应野外的生活能力,就业时选择的就业单位应是具有野外作业。课程的设置模式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生自身就业特点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就业为主导整合体育课程模式。
图1 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整合模式图
发挥体育课程目标的优势,扩散就业目标的实际。讲体育课程目标和就业目标深度融合,例如,就业中需要的情商,体育课程就可以开设比赛类、相互沟通协作类课程,增强学生沟通能力惹你交往能力。
2.3 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内容构建
所谓体育课程的学科构建这是体育学区别于其他理科工科不同的特色,根据体育课程的特殊规律。根据普遍的学习规律即了解进入阶段、分析整合阶段、提高阶段。对体育课程的类型进行描述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具体程序。根据学生就业特点,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培养人才导向必然 延伸出就业导向问题。也就是说,要以高职生的就业 作为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重要导向。那么什么叫高职生的就业呢?一个高职 生找到了工作就算 就业了吗(目前高校学生就业率是这样统计的)?这需要重新认识就业概念。以人才出发建设合理的体育课程类型,各个学科综合建设体系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就业。
根据就业趋势分析,就业更需要的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
表1 就业为导向的学科课程内容
表1可以看出,设置切合实际的课程方案是高职教育有效性的保证,因此针对高职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建构中体育课程内容受到了重视,加强了体育课程和职业课程的融合,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的比例最大,实践课程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知识和技能利用率,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作用。创新创业中注重学生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与高职就业市场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2.4 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心理调节构建
当今社会介绍的体育教学模式中,较多的是一种心理构建。作为应用性的学科。课程的心理构建确实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心理模式引到体育课程中来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发现式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成果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教学模式都会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毕业意味着找工作当代高职生就业择业心理从总体上讲趋于理性,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突发事件能够
较好接受而不逃避现实,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能够做到妥善处理,对挫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不仅能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充分认识、肯定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友善、信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将就业心理和教学模式联系起来那么构建更科学的课程就有根据。
图2 就业为导向心理模式建构
职业心理健康决定了一个人职业的远度即工作年限,职场焦虑症是职业人群中重点问题,工作压力、环境变化、工作强度等因素除外,职业期望与现实落差是职业问题的重点问题。因此在大学课程中必要构建健康的职业心理模式。如图2在职业认知心理发展中,学生的文化力、交际力、自控力、是心理成长中的关键能力[4]。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调节自身心理问题。排除入职前亚健康。
2.5 以就业为导向体育课程模式的生理构建
体育课程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就业情况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发展的特点,特别是要考虑到学生生理变化规律。在对学生的体能方面应当注重形态,机能,素质协调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制定出不同方案要求,使他们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应当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让他们在就业的导向下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在学生的运动负荷方面,应当合理安排量和负荷[5]。采用合适的训练量提高身体素质。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既要避免机械的区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使得上课过于死板,还要避免单一课程内容重复设置,更要遵循人的生理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内容。
2.6 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课程模式的风格化构建
高职毕业生就业是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发展的大事,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5],在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化需求的情况下,充分挖掘体育项目风格优势与并学生兴趣爱好相接合。是学生形成具有就业本领的风格优势,例如,会计、经济、文学等专业偏向于安静环境那么这类学生就可以选择弱化的体育运动。相反、艺术、设计、广告、经济等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比较活跃一些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课程的优势弥补到就业讲座、就业研讨会、简历制作、面试模拟、才艺展示。在选择内容手段上可以利用微信、网络、微薄、麦克斯、声音、图形等媒界。在就业渠道中可以挖据校友资源积极地为高职生找适合的就业实习,不断加强与校友联系,学校办要好店小二的角色将校友请进来在就业上给学生务实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创业方面的问题[6]。专门为毕业生定制面试答辩、才艺展示等个性化策略,由学生、企业共同参与,完全为学生就业提供悉心服务。
3. 结论
我们有科学化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既然是人才那么就必须考虑到投入和产出。体育课程设置实际是对原有的课程的突破。体育课程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为学生就业颈上添花,因此,在以学生就业为立足点的学科课程模式的构建反应了社会对学科和课程的认可。好的课程模式必然促进人才的培养不好的模式必然阻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中我们要从体育课程设置理念、体育课程目标整合、体育健康心理构建、体育项目风格构建的方面来考虑学科课程构建模式。只要寻求一个合理的途径将体育课程构建与学生就业发展联系起来,那么这将迎来我国体育课程模式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