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实现城市“智”理计划

2018-10-08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年17期
关键词:智慧信息建设

遍布桂林市区、旅游景点的免费WIFI点

一、夯实智慧城市发展基础,完善“智基”

(一)加快建设城市通信网络

建设光网城市。积极推进宽带桂林建设,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发挥五大通信运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新建区域宽带共享接入网络部署和已建区域网络扩容升级,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持续扩大网络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深度。城市地区加快扩大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农村地区积极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加快宽带网络向行政村延伸,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进光纤到村,加快部署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应用。

建设无线城市。完善4G网络建设,适时推动4G+网络建设,加快WLAN建设,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建设多层次、立体覆盖的无线网络,提升公共交通、行政办公、旅游景点、医院、高校、商业金融等重点场所WiFi网络覆盖率,优化网络服务质量,鼓励社会资本进行WiFi接入点建设,构建支撑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线城市一张网。

完善电子政务网络。继续扩大电子政务网络覆盖范围,整合各类专网资源,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注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强化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全流程管理。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市170多家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外网,并开通了上联自治区、下联11县6城区电子政务外网的纵向骨干。

(二)统筹建设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

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整合全市范围内水、电、气、热、通讯等各类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传感器、RFID标签等附属设施,提高智能化感知和监控管理水平。构建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市政综合管网数据资源可视化,实现辅助审批、智能分析、共享服务及维护,以及在线监督、监控预警、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三)集约化整合云计算中心

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模式,加强政务云建设,提升政务云服务能力,加快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应用基地建设,推进各通信运营企业建立互联网数据处理中心,构建面向各类用户的服务框架体系,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提供一体化的云计算服务能力,提高业务承载能力和集约化水平。建立市政务云与社会“公有云”分工合作机制,将政府部门各核心业务和涉及敏感信息的电子政务系统逐步迁移至市政务云,将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迁移至社会“公有云”服务平台。

二、统筹全市数据资源体系,构建“智心”

(一)完善城市基础数据资源建设

加快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信用信息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以全市各部门现有数据资源为基础,结合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企业经营等领域需求,加强专题数据库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公共管理、居民生活服务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制定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

制定完善政务数据资源采集、更新维护、共享交换、评估监督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标准,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使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全市数据资源需求的梳理,明确数据来源和需求,明确管理与使用的权责,按“一数一源”方式加快推进数据资源的统一采集、管理和共享,提升政务数据资源质量。

(三)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加快建设部署统一的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各领域、各部门数据的统一目录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交换。建立以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政务协同工作机制,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不同网络、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基于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区县分散建设同类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步汇聚企业、互联网以及城市物联数据,由政务大数据扩展到社会数据的共享交换。

三、提供整合分析决策能力,建设“智脑”

(一)提供数据清理比对和分析挖掘能力

对本市数据开放与共享交换平台所集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数据所对应的基础实体,对数据进行匹配关联,并对同一实体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对印证,从而识别不一致的数据提交数据源单位进行修复,作为扩充、修正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参考依据。

(二)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监测评价及可视化展现

以桂林市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为基础加强整合分析,基于地理信息平台,以智能化、立体化、可视化的方式将城市道路、交通、建筑、地下管网、视频监控等基础信息和城管、治安、环境、经济、旅游等城市运行关键领域的综合数据直观呈现在管理者面前,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城市管理者可对所需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统一的查看和调度,提升决策的智能性、时效性。

(三)提升决策和应急管理能力

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为城市管理和决策者提供服务预测、监管评价、运行管理、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结构性、趋势性的支撑,帮助城市管理和决策者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发现和及时响应,持续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在基础数据库和各专题数据库的数据建设完善后,建设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体系,对开放数据进行分类、审核、监管。

四、促进城市管理精细高效,加强“智理”

(一)提升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水平

构建统一地理时空云平台。将数字桂林地理时空云平台纳入政务云,利用现有的软硬件和数据库系统,在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数据的基础上,增加街景、三维模型等基础地理数据,提升数据覆盖度和精度。扩充地理信息基础平台的内容和功能,建立空间地理信息基本图层,融合各类行业专题信息和系统业务信息,在基本图层上叠加各类信息图层,建设地理时空云平台,实现二三维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地理信息综合应用。支持各部委办局对时空信息数据、服务资源的检索和调用。

共享视频监控资源。遵循“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合理整合、互联互通、互用互控”的原则,将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已建设和拟建设的视频监控设备纳入“一张网”,依托统一的网络中心和数据库,建设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对各级交通路口、市区出入口、人员聚集区、重要产品生产基地等区域进行立体监控。制定视频监控资源分级制度,实行分用户、分级、分权限的资源共享。建立视频设备维护保障机制,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保证视频监控系统的有效使用。

建立动态管理感知系统。拓宽和完善城市环境秩序的感知能力,依托全市视频监控资源和地理时空云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辅助城市综合治理,增强对市政基础设施、道桥、管网、环卫、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领域城市部件的感知和管理。开发部件普查软件,建立完整的城市部件数据库,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实现“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拓展与提升,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监控、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型模式,提升城市管理的精准化、动态化、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水平。

(二)构建智慧政务体系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并联审批硬件、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并入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并联审批平台。集成各部门审批业务,给予政策机制保障,横向联通所有政府审批部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要素统一,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的三级并联审批制度。建立流程化服务模式,以“网上申报”为起点、“电子要件”存档为手段、“电子印章”为安全屏障、“证照打印”为业务出口,构筑各方参与、网上联动、对象申报、政府联审、中介参与、监察部门监督、社会公众评价的在线并联审批协作平台,并建立快速审批通道,精简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进一步简政放权。设立信息公开渠道,及时公布业务审批流程及进展。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实时统计、对比、分析,全方位考核部门效能,提升监察水平。

市政务大厅的智慧政务系统平台

政务信息公开。依托桂林市政务公开服务网,在统一政务云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桂林市政务公开综合服务平台。根据政务信息公开的国家政策要求,明确责权,统筹协调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公开情况,及时公布行政执法、时政解读、权力运行和重点项目进展等,并将已存在的政务公开载体纳入平台。提升民众获取政务公开信息的便捷性,增加政民互动渠道,开展模型预测并调整平台公开业务的方向和力度,提升政务公开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统筹建设网站群。在全市统一政务云的框架下,统筹建设网站群,设置开放性接口或在统一技术及框架标准下新建,将各部门的官方门户网站及全市统一的政务公开服务平台纳入网站群管理,在同一个内容管理平台上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维护和后台管理,降低网站维护难度和资金。

(三)创建平安生活环境

提升社会治安水平。贯彻集约化建设思想,整合公安系统人口、案件、驾驶员、出入境、交通违章、警综等数据资源,纳入市级统一大数据中心,建立相应的数据更新和维护机制。划分数据信息的涉密等级,根据统一信息共享机制,按需分级进行数据共享。将支撑公安系统业务的公安信息网、视频专网、无线通信网等非涉密对外业务部分纳入市级统一网络,在智慧城市统一规划下重新向各业务系统分配网络资源。在市级大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下,运转情报研判、指挥调度等应用平台,构建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为全市突发事件提供应急处置服务。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统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的软硬件系统和数据库,纳入政务云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题数据库建设和各类业务应用。将企业基本信息、企业预案、应急队伍等专题数据库统一整合至城市大数据中心。开发隐患排查治理网格化系统、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和应急救援管理系统,提升安全生产平台的业务功能。充分利用移动应用技术、物联网和4G网络,扩展移动应用,开发智能终端管理系统,实现基础信息规范完整、动态信息随时调取、执法过程便捷可溯、应急处置快捷可视、事故规律科学可循。建设安全监管信息平台,通过门户网站和移动终端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生产信息查询、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流程图、警示教育、安全咨询、举报投诉等服务,提高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的意识。

(四)建立网格化城市综合治理体系

构建“大城管”体系。按照集约化原则,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以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城管”格局,设计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围绕城市管理工作全局,整合执法、环卫、社区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工商、公安等其他执法部门,以网格化管理促进上下联动,形成逐级负责、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落实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提升移动执法效率。升级城市管理执法终端系统,实现城管移动办公和在线执法,提升城市管理执法的精确性和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完善城市管理评价系统,开发市民互动功能,方便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五)建设智慧生态环保体系

污染源控制。统筹原有污染源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扩展开发,建成更加完善的污染源远程自动监测系统,提升监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建设针对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危废污染源、农业面污染源的监测站,实现污染源的全天候监测,建立污染源专题数据库。依据污染源监测数据和周边生态环境现状,参考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和趋势,进行模型分析和预测,量化污染源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合理的管控方案,为污染事故的处置提供可靠资料。建设环境污染监测中心站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污染源的监测和分析进行统一管理。建立排污权交易系统和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并提供企业排污量申购机制。依据污染源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编制整个区域的生态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内部或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污染源的合理分布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生态环境监管。整合原有环保云计算中心的各类专项生态数据库和生态状况分析系统,纳入统一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立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水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预警系统,采取“重点突出、全面兼顾”的监测方法,作为水环境改善的重要技术支撑。针对国内严重的空气污染,进行桂林市空气质量检测,结合激光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形成三维立体、全天候的监测机制,构建重污染天气中短期预警平台。建立城市生态规划模拟实验室系统,开发模型分析和预测平台,建设环境质量、气象、水文、土壤等主题数据库,为环境管理及应急辅助决策提供支持。统筹桂林市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信息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信息化管理,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评价和预测。

环保局重大项目工作会议

环境服务与处置。在环境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应急信息查询和指挥调度,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处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和应急监测能力,实现污染物迅速控制和处理方案快速生成,形成完善的预测、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体系,提升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标准化。建立重点风险源的采集和分析机制,并进行分级评价,将重点风险源数据库纳入大数据中心。打造桂林智慧城市“互联网+环保”模式,建立网上环保局、环境信息公开、网上工作平台等系统,制定面向企业和公众的基本业务服务和一对一沟通服务,提高环境信息的获取效率和共享程度。建立通畅的群众举报机制和严格的污染监督机制,并通过调查及时获取公众在环境改善和环境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以现有数字环保门户为基础,建立环保移动执法系统,提升环保执法的力度和环境污染举报的响应速度,有效规范排污企业的行为。

市环保局新建的智慧环境监测平台

五、保障民生服务普惠均等,提升“智惠”

(一)建设“我的桂林”市民门户

聚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服务资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便民服务资源,建设“我的桂林”市民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对接和共享公安、社保、医疗、房产、交通、旅游、气象、环保、体育等各领域信息资源,通过融合各部门分散的、单一的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协同性、综合性、针对性服务,线上为市民提供“足不出户网上办事”窗口。依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将社区服务站作为“我的桂林”门户的线下服务网点,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市民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统一服务入口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口式”办理。以手机门户作为牵引,配套搭建PC网页、热线和社区服务站等多种服务渠道,形成多方位、全覆盖的市民融合服务。

(二)统筹市民卡服务体系

由智慧办统筹和整合现有社保、新农合、城市交通、智慧社区、金融IC卡小额支付、公共事业代收费、电子政务、医疗、旅游等领域信息系统,由大数据运营公司进行市民卡运营,构建全市统一制卡平台、信息交换平台和资金清算平台,实现一卡多用,避免一事一卡。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商业金融服务于一体,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协同服务机制,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市民卡系统积累的数据,辅助政府民生工程建设科学决策,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与市民卡融合的商业服务发展,促进城市产业发展,提振区域经济。

桂林市食品药品稽查执法培训

桂林市辰山社区“智慧平台”

(三)提升智慧旅游水平

坚持把“智慧旅游”作为桂林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鲜明特色抓紧抓好。以《顶层设计之桂林智慧旅游专项》为指导,着力构建旅游智慧化指数和旅游大数据中心,探索具有桂林特色的智慧旅游管理体制、品质保障体系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桂林旅游整体形象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阳朔县旅游资源集中、信息基础好、客流量大的优势,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尽快创建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构建舒适诚信规范的旅游环境。积累游客数据,全面挖掘分析游客需求变化、意见建议以及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构建具有资源整合、互动营销、担保支付和游团跟踪等功能的旅游智慧化应用系统,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实现旅游消费在线化、旅游经营平台化和旅游管理智能化,提升旅游体验。建立旅游预测预警机制,实现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及时决策调控。

桂林市旅发委到桂督查重大旅游项目

桂林市旅发委主任罗建章介绍旅游监管平台建设推进情况

桂林市旅发委主任罗建章介绍桂林市旅游“天眼”

桂林市市委书记赵乐秦出席智慧旅游重点项目“一键游桂林·I游桂林”上线发布会

(四)推进智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整合社会保障领域业务信息资源和系统,将终端延伸至街道社区、单位以及职工群众,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综合服务,实现全流程协同管理、基层综合办理和网上一站式服务。加快“就业通”服务平台建设,以“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就业专网业务经办系统和数据为基础,全面整合教育、公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民政等部门的就业政策和服务内容,为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建立全市医保参保人员就诊档案数据中心,为参保人员提供健康知识库,推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事业信息系统的相互衔接。充分利用网站及“我的桂林”门户等移动终端开展网上办事服务,为群众提供多渠道、便捷灵活、足不出户的服务。

(五)完善智慧社区体系

提升社区宽度接入能力,扩大社区公共区域无线WIFI网络覆盖率。完善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建设,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运行模式。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一口式办理信息系统迁移或集成,实现社区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完善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对社区辖区内人、地、物、组织和事件等各种资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动态管理、及时发布,实行定向网格化管理。建设统一的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社区政务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提供统一应用和可扩展支撑,并将该平台作为进入社区的各类智慧信息系统的统一入口和信息发布的统一出口,形成联通社区、街道、区和市的四级管理和服务网络。

(六)构建智能交通体系

以桂林交通局现有信息系统为基础推进桂林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完善交通指挥调度系统,通过整合全市交通、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信息和视频监控资源各种交通数据信息,全面收集立体化交通数据,结合应急预案系统建设,为相关部门快速联动、联合处置提供支持和保障,实现交通运输运行监测调度及突发交通事件的统一指挥与处置,提高交通事件处理效率。整合桂林交通行业各种数据,建立交通行业统一数据平台,建立桂林交通“一张图”。推进交通政务系统建设,对公交、出租、道路运输、维修驾培、公路管理、执法等行业的车辆、设备、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构建一体化,多方式的公众出行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通过“我的桂林”门户、移动APP等移动终端,为市民提供快速、直接、精准的乘车信息查询服务。整合各类停车资源,推进智能停车场建设,通过停车诱导屏、手机移动终端等渠道集中发布停车诱导动态信息。

十三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六、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打造“智业”

(一)完善大数据产业链

搭建以桂林大数据运营公司为主体,智慧城市研究院、大数据产业联盟、大数据产业基金、大数据交易中心共同支撑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充分整合已有设施资源,合理规划,避免盲目新建数据中心。搭建大数据应用众创空间,营造创业环境,以此促进大数据产业链招商和应用创业。培育数据应用市场,与企业合作,探索在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商等领域率先进行政府数据开发利用。通过实施智慧应用汇聚行业数据,推动数据运营,并逐步探索数据交易。形成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应用一体化的大数据产业链。

(二)构建智能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

创建国际生态学校

依托桂林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整合创新设计、智能制造、测试验证、供应链管理等工业软件,统筹建设技术共享、产品创新、协同服务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集设计、研发、检测、实验、认证等功能于一体,提供供需发布、智能设备租赁、智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等服务,形成智能制造资源和智能制造能力的专业服务“云池”,促进以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为主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三)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快实施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推进区域性企业性试点示范,带动开展重点领域产品和高端成套装备智能化提升工程,加快部署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部件,打造智能化生产线和自动化工厂,实现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全面深度互联为基础,以端到端信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构建从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各环节无缝协作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

(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在B2B领域,寻求与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综合性电商平台合作,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工业品垂直电商平台及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B2C领域,积极开拓农村电子商务和社区电子商务,探索农产品与社区服务站对接模式,建立服务驱动的“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作运营模式。依托桂林铁路综合货场建设,引进企业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引进支付、物流、人才培训等支撑性服务项目。

猜你喜欢

智慧信息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