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快乐随笔”的有效策略
2018-09-30徐玲
徐玲
小学语文教学最难的莫过于作文教学。究其原因是老师怕教,学生怕写,就算是写也是像挤牙膏一样。学生在每次的作文的时绝大多数是应付的,存在的问题就是说假话,编假事,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出现这样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感知,缺少对写作素材积累。
我认为小学生的“随笔”,就是把看到、听到、读到的事、物或人,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想、体会记下来。“快乐随笔”打开小学生“快乐习作”的这扇窗口,解决小学生作文“学生怕写,耗时费力,效率不高”的某些问题。近年来,我校从一年级起,就有计划、有坡度地训练学生写“快乐随笔”,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不间断地、循序渐进的随笔训练,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指导学生写“快乐随笔”有效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激活内在驱动,解决有兴趣写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习作方面指出:学生进行习作的初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不必刻意追求习作的各项“格式步骤”,而要强调学生是否具有主动参与习作的意愿, 变“要我写”为“我要(想)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随笔的内在动机呢?
我们采取策略:一是“肯定激励”,对学生的习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的评价。鼓励教师用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让学生看到自己习作的曙光和前程。二是“体验感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认识事物、感悟道理。当他们有了一种真实体验,就会有习作的激情,就会有创作的灵感,写出的内容就会有真情实感。三是“参观激趣”,每个孩子都会对参观旅游感兴趣;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人之本性。利用这一特性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二、拓宽随笔渠道,解决有内容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会出现“无话可写”的窘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对周围生活的细致观察,缺乏对习作素材的有效捕捉,更缺乏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习作教学之道,就是观察生活之道。
我们采取的策略:一是“带领学生去生活”,即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在劳动中感悟,从而让他们获得丰富的写随笔的素材。二是“开展社会现象辩论”,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从而写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寻求有效方法,解决有能力写
学生的随笔是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化、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尽管有“随意、随便、随机”的因素,但进过梳理、选择、整合,即学生将脑海中所存储的写作素材按照一定意图进行有效地布局。学生对素材的梳理、选择、整合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也是一个能否解决学生“有能力写”的关键步骤。所以教师要交给学生方法,有效指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合理布局。
我们采取的策略: 一是学习优秀的“随笔”范文,即一方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优秀“随笔”的语言、情感表述方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老师推荐优秀“随笔”,慢慢感悟、体会“怎么写”。二是同伴互学提高,即学习、借鉴同伴随笔中优秀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感悟等;在同伴的相互点评中,修改自己的随笔,从而提高写“随笔”的能力。
四、鼓励广泛阅读,积累語言素材
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是“源”,“写”是“流”;“源”远方能“流”长。要写出内容丰富的随笔,就要有丰富的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平时多看课外书刊,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如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等,开阔视野,激发想象,获取知识,增加新鲜语汇。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扩大信息量,只有这样在随笔中语言才能生动有趣,构思才能新奇,随笔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五、注重评价激励,享受随笔乐趣
教师对学生随笔的评价和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中:一是批改环节,二是讲评环节。在随笔批改环节中,教师细心、及时地批改,本着尊重原创性的原则,将学生随笔中那些虽显稚嫩但富有个性色彩的和表达准确的词、句、段都列为好词佳句的行列,用浪线旗帜鲜明地划出并作批注,如:①这个句子很感人!你已学会了入情入境地描写,与众不同地表达,为你高兴!继续努力哦!②这个词用得特别细腻,特别真实,透过它,老师感受到你真的好伤心。③你不愧是咱班的小作家。④这段话的描写太精彩了,读着这些句子,我仿佛也跟随你游历了美丽的洪泽湖。⑤希望下次能再在你的习作中看到这些带有“鲜味”的句子……这样的点评指向性十分明确,使学生感觉老师在时刻关注自己习作的点滴进步,自己用心写出的句子富有真情实感,令老师特别欣赏,特别关注。学生的习作随笔的动力自然而然地被激发。
生活是作文素材之源,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快乐随笔练习能让学生乐于写作、说真话、诉真情。“随时、随手、随心”的习作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真实地创作、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思想、生活、知识于一体。学生能够在“写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这正是作文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