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2018-09-30李婷婷

商情 2018年4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李婷婷

[摘要]由于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就业压力日渐增大,社会竞争日益严峻,加之来自自身家庭与个人成长经历等多重因素叠加,高校大学生存在自我认知失衡、抗压能力缺失、自我调整能力弱化、青春期逆反心理加重并延长等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认真对待,分析原因,找到最优路径解决问题,以期适应社会,更好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在特定的人生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社会生活中各种现实问题和大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以及感情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思维开阔、思想丰富、思路多元的大学生愈发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具体而言,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择业心理等原因尤为突出。

一、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溯源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及其特殊的发展阶段,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各种分解因素呈现交叉和重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心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具备比高中阶段更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知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培养开拓精神,善于综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探索未知领域。高等学校在学科设置、课程目标、学科体系、学习方法等方面具有本质不同,大学生活以更加理性更高要求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压力与日俱增,部分心理素质弱的学生因此导致心理障碍。由于学习成绩的取得与学习目标的达成不但关系到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更与学生自身的职业定向与职业发展密切联系,因此大学生的学习上挫败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另一部分学生为前途感到迷茫,内心充满恐惧。

(2)自我意识。如何有效解决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保证贫困大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经济上和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脱贫,确保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已逐步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密切关注的问题。据调查,在高校大学生求学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约为20%,在建立贫困生档案库进行精准扶贫的同时,需要在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方面将其作为特殊的群体持续关注。在大学校园里,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同时伴孤独感和失落感,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异常脆弱,手足无措的同时会产生焦虑感和无助感,稍加刺激就会使其惴惴不安,甚至导致精神崩溃,突如其来的挫败感很可能成为压倒精神支撑的最后一根稻草。

(3)人际交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分别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共处给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北京市某调查机构曾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做过3次大规模跟踪式调研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首要诱因。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节点,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由半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决定了其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的水平和方式。自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一代已经长大成人,成为高校大学生的生力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宠爱,部分父母为孩子们安排好一切,鲜见磨砺的孩子缺乏社会经验和挫折教育,个人生活能力方面表现为自主性差,独立性差,生活能力弱化,自我意识强,依赖性强。父母和长辈的过度呵护使其中一部分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或者合作的负面心理特征。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校园后,这部分学生的自身能力缺陷暴露无疑,极易从人际交往层面引发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

(4)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重点现实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新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问题始终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方向多元化,就业复杂性增强,新增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高,传统劳动力市场需求日渐饱和,新兴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渐有变化。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难度普遍持上升趋势。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反映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择业心理中矛盾的根源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希望与绝望的起伏、目标与挫折的冲突所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自卑、怯懦、依赖以及躯体化特征等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使大学生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亟待需要将学生放在社会背景中,从认知角度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心理调适,依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将学生的行为调整到适度紧张的正向作用范围之内。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途径分析

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反思能力,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等多方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构建包括面向全体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平臺、针对某些心理问题的团体或个人咨询辅导平台以及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平台。

(1)建设发展性教育教学平台。借助发展性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搭建慕课、尔雅通识课程平台以及各种网络在线教育课程,提供宽领域、全学科、多门类的立体式课程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之间良好、充分的发展空间,满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识认知与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需求。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自觉正确认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养成乐观向上的求学态度和饱满乐活的人生态度,掌握自行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活动,激发大学生认知心理健康知识,在必要的时候通过恰当的心理调试方法进行自我调适,达到自我疏导和自我教育的目标,通过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磨砺心理素质。

(2)建设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平台。如果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无法得到及时、专业的咨询和治疗,一旦接触到外部刺激源,可能会发展成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并且会产生严重后果,危及自己,伤害他人。因此,我们不仅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和心理咨询解决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隐患,并且要遵循综合化、社会化、开放式的心理疾病预防和康复模式,从深层次探究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3)建设问题性辅导与咨询平台。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平台的构建过程中,针对高校大学生多发频发的问题性心理状态,咨询平台要在提供心理档案和跟踪服务的同时,也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

(4)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宿舍同学流动性弱,交往相关性强,生活相关度高,人际互动频繁。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同龄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心理成熟过程中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宿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规避、弱化消极影响,有针对性的提供防护措施,将宿舍同学人际交往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把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的学生凝聚成为新的人际关系团体,使宿舍人际环境成为高校中强有力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宿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加深了解,凝聚感情,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将宿舍打造成为文明、卫生、和谐、舒适的校园家。

(5)加强体育锻炼,注重养成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背景下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举措,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应该更加注重高校大学生在复杂情况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锻炼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有效,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特殊性。以教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作为引领,带动大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与习惯养成教育息息相关,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学生磨砺品格的必备条件。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又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知道如何去做,从而提高学生自觉性。

综上所述,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检测和预警,又可以尽早掌握和全面排除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不良連锁反应,通过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强大学生其心理调适能力,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构建稳定的防护屏障。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网络,构建完善的五级心理咨询体系,结合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预警机制,有效、及时地预防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助推高校大学生塑造完善人格,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