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本科高校本科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9-30孙杰

商情 2018年4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孙杰

[摘要]国家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国家进步的源泉在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建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探索积极有效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高校的共同责任。本文通过对普通本科高校1000余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针对此类高校人才培养的“1345”育人模式,为其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找到科学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拔尖;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本科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200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2010年启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计划,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向了高潮,不仅重点大学,一批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也开辟了各具特色的卓越班或新型学院,选拔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设立教改特区,以培养创新型本科精英学生。所以研究高校本科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5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卓越班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1345”育人模式,为大学生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找到科学有效的途径。

一、瞄准一个核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普通本科院校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和《规划纲要》整体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明确自己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特色”确立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知识、实践、创新、创业、阳光、诚信、合作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致力于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丰富学科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合作精神、阳光诚信品格的“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夯实三基工程

(一)打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要强化课程体系建设,除了卓越班的学科大类课程、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之外,还需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专业设置不少于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类必修课程。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以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重点,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从组织机构、师资队伍、资金和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

(二)建基地:促进实战训练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该校试点学院探索学分制、小班制、导师制、书院制、信息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四制两化”有效模式。进行了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协议的签署,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企业导师建设交流和探讨等活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改革的内涵。大力构建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在实践环节上,按照“3+1”的模式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一年级开展认识实习、二年级开展行业认知、四年级开展专业实践,开展企业认知实践及实习,并将就业与实习实践相结合,促进实战训练。

(三)设基金:资助激励转化

针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就要从申报→评估→立项→分层次、分阶段资助→中期检查→资助配套→评审→公开答辩→评奖以及后期的学术报告会、成果巡回展、表彰奖励等,充分发挥资助基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要充分调动科研课题资金、各类奖助学金、企业捐资助学、比赛奖励资金、政府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等各类资助基金,形成综合激励,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三、形成四化机制

(一)常态化:融入教学环节

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按照“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从专业知识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素质拓展三个方面,融入教学环节,培养计划中要设置实践为主、系统性和方向性强的系列课程,将培养常态化,要设置交叉学科课程,为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人提供交叉研究的平台,激发原始创新调整专业目录,优化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长效化:形成长效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形成长效机制,除了四年的教育和培养,还要在人才进入社会、步人工作岗位后进行跟踪调查,高校可以确定一批单位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培养单位,不断输送人才,并且与企业形成联动,继续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校友会以及试点学院要形成合力,促进人才培养的长效化,要把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

大众化教育阶段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性质、不同的培养条件和不同的培养对象决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项目化培养方式、多专业联合培养方式、基于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和分段式培养等不同的培养方式,以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结合、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凸显工程教育特色。

(四)模块化:设置培养模块

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特点可以是全面均衡发展,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完善的基础知识结构,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所以其培养模式可以模块化,笔者认为可以从身心素质、基础知识、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四大模块来进行培养,四个模块还可细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分步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程。

四、强化五个结合

(一)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不能稱之为拔尖人才,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应当注重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重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淘汰一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针对社会发展和变革,要具备前瞻性,及时培育新兴专业和人才。

(二)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高校要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各专业根据学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将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相结合,要充分挖掘其所学专业的内涵及外延,例如笔者调查的武汉纺织大学,以纺织专业为核心,提出了“纤维轮”的概念,将纺织专业的发展延伸至材料、化工、检验、经贸、设计、医药、农林等各行各业,提出了“大纺织、超纺织、现代纺织”的发展理念,改变了人们对于纺织专业的固化思想,也让纺织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找到了突破口和思路。

(三)与自身能力相结合

因材施教是育人之本,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要根据大学生自身性格、兴趣、能力、背景来量身定制,而不是千篇一律,否则会抹杀人的本性,不利于将其创新创业效能最大化,所以,在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卓越班的时候,应当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利用各类量表进行测评,以及配合教育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教师综合诊断,而不是一纸考试而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发现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建立对自我创新创业潜力的正确认识,选择合适的领域长期发展。另外,卓越班学生能力较强,需要更高挑战性、更切合其需求的科研与课程,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其教育改革。

(四)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应当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到企业找课题,带着项目进企业,深度融入企业产业链开展社会服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帮助他们在培训学习中熟悉生产实际、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提升专业实践能力。部分高校采取和企业联合,定制培养创新人才的办法,值得借鉴,学生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了解自身不足,有的企业还设置了一定的科研奖助学金,大学生完成课题即可获得资助,而不是以往资助贫困生的方式来一味的施与,这样更能促进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由外因变为内因,由量变产生质变。

(五)与行业背景相结合

不少普通高校都具备一定的行业、地域背景,大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是其兴办教育的目的和使命,也是其人才输出的重要方向。因此,与行业背景相结合,也是普通本科院校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依据,笔者调查的5所高校,均有着纺织服装类背景,这5所高校认准定位,紧扣行业背景开展卓越班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在特殊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之下,展现出了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一面,在参加大赛、创新立项、专利发明、科研产出、成功创业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因此笔者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遵循以下五点原则: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第二、不断探索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第三、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第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通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聚焦本科教育工作,教育部长陈宝生还提出8个“首先”。即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这都为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