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与生活

2018-09-30王振中

职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研学家乡

王振中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中国旅游地理教与学与户外旅游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怎样把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知识与专业性质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生存、生活能力和家乡观念,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中职生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精准学情,讲授乡土旅游地理知识

如今,许多家庭的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打工,远离家乡,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没有“家乡观念”,缺乏乡土知识和生活能力,大脑中没有山川河流、季节变换等概念,给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1.贴近本土,科学设计,讲授乡土地貌旅游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笔者进行地形地貌旅游资源教学时,一提到家乡有什么地形地貌,学生争先恐后地描述或回忆自己家乡的风貌,有的学生说自己家背靠一座座蜿蜒起伏的山脉,山清水秀林绿;有的学生说家门口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时时飘香等,大有攀比炫耀之意;而有的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但私下议论,一定要在周末回家好好看看。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从生活中联系专业知识,瞄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地形地貌旅游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山脉、平原、盆地、高原和丘陵的区别,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理解人生就像地形地貌一样,坎坷不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升华,懂得父母为了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辞辛劳,省吃俭用,培养学生知道感恩、懂得孝道,進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以生为本,说家乡河流湖泊,话水体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要瞄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设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说起家乡的河流湖泊,对农村孩子来说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由于许多农村孩子从小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家乡的河流湖泊没有任何记忆,当问及家乡有哪些河流湖泊时,许多学生一脸茫然,但也有个别学生滔滔不绝。有一些学生想利用周末,回家好好看一看家乡有哪些河流湖泊,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还丰富了学生们业余生活。

3.说家乡“小吃”,道家乡特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方“小吃”和家乡特产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话题。通过说家乡“小吃”,道家乡特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识家乡特色,培养爱乡情感,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欲望。例如,每当提到地方特色小吃和特产时,学生们七嘴八舌,激动不已。笔者紧跟着就问:“你家乡有哪些好吃的?有哪些特产?”有的学生能够一语道中,而多数学生不知所以然,甚至胡编乱造。笔者顺势就说,下周请每位同学至少说出一种家乡特色小吃或特产。有的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回家乡寻家乡小吃,寻家乡特产;有的电话咨询父母或家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有的则上网查询等等。这样不仅充实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还让学生学习了许多生活知识。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爱好它,对它有兴趣,就会全身心去做好它。最后,有的学生不仅能够一口气说出家乡的小吃和特产,而且还能说出其中的味道和特色。诸如夏店的学生讲卤菜、孟集的学生说腊肉、临淮岗的同学讲柳编、西湖乡的同学说银鱼等,而且还以家乡有这样的特色小吃和特产而自豪。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4.说天气、季节变换,话气候旅游资源

许多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不能正确认识,甚至把天气和气候混为一谈。唯有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差别,才能正确理解气候旅游资源,也才能辨别天气和气候旅游资源的本质区别。这正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以平时服饰变换为载体,以冷暖为切入点,把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变化点滴渗透在教与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间长短是天气和气候的本质区别。通过对天气和气候旅游资源观赏,再进一步认识人们服饰的变化,联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导学生知冷暖而晓感恩。

二、话传统节日,培养民族感情

由于外域文化的影响,许多青年学生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狂欢节”“愚人节”等,而忘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如“九九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重要的精神旅游文化景观,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继承民族孝道,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职生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含义,笔者以春节、中秋、赏元宵花灯等实践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在旅游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增强民族感情,加强与游客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清明祭英烈、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民族精神,重温节日的温馨,体悟家人团聚、关心他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同学、爱班级、爱老师的思想情感,增强民族意识。

三、理实一体,学习生活技能

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旅游专业学生生活技能学习,离不开仿真模拟,唯有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激发他们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心灵世界才会有所触动,方能达成学习技能的目的。模拟旅游活动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基于任务驱动,层层剥解旅游专业技能内容,把理论知识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边学习、边生活、边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生活技能的积极性,修身养性,提高旅游专业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生活能力。

四、创新旅游实践平台,科学构建“第二生活学习技能空间”

所谓“第二生活学习生活空间”,是相对于课堂和实训室教学而言,经过老师设计,在户外脱离指导教师视野,自主开展旅游生活实践活动。

1.贴近专业,创新旅游地理活动平台,培养生活、生存能力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中职生不会铺床、叠被,不知道户外活动中如何避险,如何生活、生存。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只靠课堂教学、理实一体的实训活动远远不够。所以,创新旅游实践活动平台,科学构建学生“第二学习生活技能空间”,对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特别重要。通过活动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旅游实践活动中体会、思考平时生活中缺失哪些技能,有目的地培养独立生存、生活能力。贴近专业,针对专业性质和学生实情,创新旅游活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客房服务、中餐摆台等技能,不仅磨炼了学生的生活意志,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生活、生存的自理能力。

2.积极开展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活动

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也是学生学习生活技能的第二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课堂教学与旅游行业活动过程的重要途径,更是诊断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参加旅游行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技能,借助游客和企业行业一线职工视觉,反观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户外生活能力,学会怎样应对户外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同时通过旅游景观讲解和主客体对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五、借“研学之旅”,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团队精神

“研学之旅”是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意识、获取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要途径,是针对學生思想情况、发展中职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平台。

1.科学设计“研学之旅”路线图

科学设计“研学之旅”路线图,首先要明确研学目标,重点是发展中职生的核心素养,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学做合一,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联系旅游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科学制订“研学”方案,做到精准教学过程与活动过程的衔接,密切“研学之旅”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旅游行业企业文化,提升专业素养。

第二,精准学生实践,创新“研学之旅”学习形式。借助“研学之旅”之契机,采用分组交流、合作学习模式,组内探究合作,组间评比竞争,促使学生认真研究导游解说步骤,查找高校和企业发展历史,编排导游解说词,借助于他人视觉,营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主客体对话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保证研学目的顺利实施。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学生深受高校和企业文化的熏陶、砥砺,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

六、借户外踏青,培养环保意识和生活卫生习惯

旅游业环保意识培养是发展中职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更是学习中国旅游地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借助于户外踏青、校外旅游实践基地实践活动,通过自觉或不自觉观赏、感悟,引导学生主动查找旅游环境死角,了解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给旅游环境、给人们旅游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把旅游环境保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学生讲究平时卫生习惯。

生活是教育的本质。中国旅游地理教与学模式的探讨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平时生活习惯的养成,从专业知识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从户外旅游活动实践中培养生活、生存能力,不正是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应该尝试的教与学模式吗?

[作者单位:霍邱县皖西经济技术学校(原陈埠职高)]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研学家乡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