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40年之流变

2018-09-29诸雄潮郑宇飞

中国广播 2018年9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

诸雄潮 郑宇飞

【摘要】作为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的名牌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随着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革新,每个时期都展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以改革开放作为时间坐标,将《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不同时期,研究其40年来在节目形式、业务内容等方面的流变,并结合实际对节目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及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闻和报纸摘要》 改革开放40年 广播节目 声音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新闻和报纸摘要》是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每天6:30播出的一档新闻播报类节目,其主要内容是播送昨夜今晨国内外要闻和国内各大报刊的言论。该节目最早为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1955年7月更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以下简称《报摘》),其在全国新闻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号召力,仅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统计,受众就有800多万。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按照当时中央的要求,《报摘》肩负着传达国家政策方针、进行宣传教育的任务。广播以声音符号代替文字符号,让中央的精神以更为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遍全国。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报摘》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毅然坚守,陪伴国人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走过40个年头,在时代的巨变中,《报摘》节目也在不断变化,传递更新、更强的声音。

一、节目40年之流变

40年来,国内新闻行业随着观念的革新和技术的创新发生了较大变化, 《报摘》紧跟行业的整体步伐,做出了自己的改变。总体来看,《报摘》在过去的40年中大致可分为摘发报纸时期、自采新闻时期、录音节目时期以及同期声时期。

(一)摘发报纸时期

20世纪80年代,适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冲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有了足够的条件和素质接受更多信息。

这一时期,报纸新闻在《报摘》节目中占有很大篇幅,随着对报纸选择范围的不断扩展,《报摘》的新闻来源得到了飞跃式扩充。从创办之初仅播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和《工人日报》等数家报纸的内容,到1985年供稿报纸已经达到了90余家。

其工作模式相对比较固定,由部门主任或审稿人主持整个节目,节目编辑数人,上班时间一般都在每天的24点后,由一两位同志先做好与晚间《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组的交接班,然后联系各报社,了解他们的版面内容并整理记录下来。凌晨3点半早间编辑全部到岗。此时,编辑会把整理好的各报头条、新华社主要报道内容提交给编前会,值班主任传达相关指示精神和注意事项后,编辑们开始编辑稿件。当时整个《报摘》的业务氛围非常浓,常常几个编辑在一起,把各自收集到的报纸新闻进行删减修改,相互比较、探讨,做出最优选择,这样的工作氛围也奠定了其日后发展的基础。不过当时很少有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探讨的,毕竟稿件几乎都是摘自其他报纸,自采的新闻稿件不多。①

当时每天的《报摘》都会有3~5条单发的报纸新闻和4~6条报纸版面介绍,具体情况要看当天要闻的多少以及自采新闻的重要性而定。那时的稿件篇幅普遍在几百字左右,也会有相对较长的、达到千字以上的“大稿”。

表1是1981年2月17日《报摘》节目的稿件播放目录及每条新闻稿件的字数。②

不难看出,当时《报摘》的稿件多是选择其他报纸内容进行汇总摘编,同时呈现出符合当时新闻规律的编排特色:国内外新闻兼备,各省市重要新闻皆有关注,内容多、篇幅短。

(二)自采新闻时期

20世纪90年代,《报摘》的新闻来源逐渐从单纯摘抄报纸走向自采新闻为主时代。之前,央广的新闻中心已经把记者采访部和编辑部合并在一起组成了经济部,实施采编合一的操作流程。但一段时间过后,有些问题开始显露,主要是编辑和记者的工作不能合理分配,写稿积极性大于编稿积极性。经历这次波折后,采编合一的经济部被拆分,成立了新闻采访部和地方新闻部。地方新闻部负责编辑记者站的来稿和各地电台及群众自发来稿,供稿的对象是主要编排《报摘》和《全国新闻联播》节目的新闻部。这个时期的新闻节目,稿件来源主要是新闻采访部和时政部自采,地方记者站的稿件用得也相当多,可以称之为自采新闻为主时期。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部分新闻稿件的文风也展示出比较鲜明的特色,一些稿件极富作者自己的风格,例如,一些作者文风犀利,直指事件要害;而另一些作者语言较为华丽婉约,在遣词造句上颇下功夫,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90年代人们生活节奏有所加快,长篇大论的新闻往往让听众失去兴趣,在最短时间获取更多信息成为听众的普遍诉求,为此《报摘》也做出了明显改变。比较明显的有两点:其一是稿件继续精编。很多稿件精简到200~300字,甚至变成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字的简讯。报刊版面介绍的字数也从每篇200~300字,压缩到几十字或一百多字。对于每天必须播发的时政新闻、重要会议新闻、政令法规新闻等指令性内容,在坚持权威性、保持信息完整无误的同时,对每条稿件都要“精抠细编”。其二是每条“简讯”前面的“中央台消息”等台头、电头在90年代全部取消,让信息“开门见山”。③

(三)录音节目时期

在稿件来源日益丰富的同时,广播新闻的声音形式也更为多元化,2000年之后可谓录音节目时期。早在1995年,广播节目就开始注重录音报道,2000年以后,一次节目里很可能会出现七八条录音报道,口播和录音交叉使用。

例如,2007年1月21日的《报摘》节目中,就有部分新闻稿件采取了录音和口播相结合的形式。表2为当日节目中采取口播和录音结合形式的稿件播放目录。

当期节目共有30条新闻,如表2所述,共有11条采取了录音方式进行播报。录音报道将现场声音带给听众,让汇总性质的新闻节目更具有真实性,营造出了一种现场感。另一明显标志就是,90年代的兩会报道,集纳代表委员发言的综合报道多是文字,由播音员直接播报;而2000年之后,同样的内容都是代表委员在大会或是小组会上发言的录音集纳,这也加强了节目的可听性。

此外,21世纪正值中国网络迅速发展之际,网络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报摘》将节目音频按日期发布至互联网,扩大了广播新闻节目的传播范围,也让来不及早上收听节目的受众可以随时收听。④这是用户理念的初步形成阶段,当然节目也开始注重以不同的形式来吸引受众,出现了节目开始曲、间隔曲、专题配乐等。

(四)直播+同期声时期

2010年至今,《报摘》借着音频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东风,走入了直播+同期声时期。

首先,2008年11月1日《报摘》正式恢复直播,且随时插播重要信息,节目编排、流程运作等方面的革命性变革,实现了报道的独家性、不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报摘》的时效。

其次,充分发挥广播优势,突出声音特点。在《报摘》中,这一优势得到突显,特别是领导讲话的同期声,起到了鼓舞人心、提升士气的作用,为整个央广赢得了声誉。例如2016年7月22日的《习近平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则报道就坚守“同期声原则”,大量采用了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原声,铿锵有力,增强了感染力,让群众深刻领会到了中央对推动这一工作的坚强决心。又如2017年3月22日《报摘》的《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有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谈“保障廉洁执法”的音响:“你检查一遍,他检查一遍,检查十几遍谁受得了?”总理拉家常式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这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同期声在《报摘》里愈加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符号。

最后,坚持政治导向,兼顾编排灵活。《报摘》在加强权威性、政治性的同时,强调新闻性、服务性并举,尽量保持时政新闻、单发新闻、简讯、报刊版面介绍、国际新闻等小栏目的完整性。当遇到重大事件或议题时,也会灵活处理,缩减或取消固定板块,深度解读重大事件或议题。

二、节目未来之展望

在这40年风雨中,《报摘》亦在不断成长,既跟随于祖国强大的步伐,也跟随于听众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有了改革开放40年的积淀,《报摘》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报摘》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要在新闻来源、声音编辑、传播渠道等方面继续坚守和创新。

(一)选稿来源丰富化

《报摘》是昨夜今晨国内外新闻的“精华汇总”,但是由于广播的线性传播特点,导致了节目容量的有限性,因此,如何让有限的节目时间承载更丰富的信息,成为提升节目品质的首要突破口。

其一,在信息来源上,要充分调动全媒体优势。2016年,《报摘》改单纯“报纸摘要”为“全媒体扫描”,改变被动依赖报纸供稿的局面,将内容来源由平面媒体扩展到“两微一端一门户”,由行业媒体扩展到综合类媒体,由信息荟萃扩展到观点集纳,盘活了媒体资源,这也是《报摘》融合新媒体的有益尝试。2018年3月“中央三台”合并以后,央广的平台优势得以彰显,其信息的融通将会更为便利。

其二,稿件除信息性外还要兼备观点性,做到信息和评论并重。2015年央广推出“央广评论”和“央广时评”。2016年《报摘》敏锐把握党情民意,推出了一系列评论,有关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管党治党十六讲》,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化解戾气需要多管齐下》,以及必须立刻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将法律之剑高悬于“港独”分子之顶》《阐明法律红线 遏制“港独”势力》等。近年来,传播平台迅速扩充,传播主体日益多元,意味着表达的多元、思想观念的多元,这给传统舆论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更需要主流媒体的权威栏目及时传递观点、引导舆论。

(二)声音符号多元化

广播是声音的媒介,声音是线性传播,但并非“一元”传播。广播新闻一直以来以速度快、接收门槛低、伴随性强等特点,拥有自己的话语优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广播新闻的突围必须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声音传播的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不断的改革,《报摘》在声音符号的编辑上逐渐走向多元化,无论是现场同期声的有力运用,还是对品牌主持人的打造,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今,广播节目乃至整个广播行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将声音符号的多元化继续下去成为必要之举,总体来说,要做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兼容、客观理性和情感贴近并举。

所谓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兼容,就是指在打造精品的语言性内容的同时,要兼顾一些非語言因素,例如节目中配乐、自然音响等,要还原节目氛围,让节目更加饱满真实。⑤而客观理性和情感贴近并举则意味着在保证所播发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的同时,要合理利用声音符号贴近受众的心灵,例如播放领导人讲话音响、播放群众说话、活动的音响,等等。

(三)播发平台矩阵化

《报摘》最为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精华新闻汇总,当前受众碎片化的接受习惯更加凸显了这一功能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媒体平台也逐步开拓了新闻汇总这项功能。比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每天早晨的6点左右会推送《来了!新闻早班车》,总结前一天发生的新闻,包括“要闻”“社会”“政策”和“生活提示”等板块,同时配发相关语音。同样的传播方式还有“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其每天早上6点左右的固定推送《早啊!新闻来了》,7点左右固定推送《嗨!七点出发》等,在新闻汇总这一新业务上,新媒体的功能和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作为传统广播音频节目,《报摘》也应进一步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平台,逐步扩大自己的传播领域及影响范围。据观察,《报摘》的官方微博号“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在2014年5月22日就停止运营了,但是账号已经积累了近13万的粉丝,这样“放弃”未免有些可惜。在受众接收习惯差异明显、选择逐渐增多的今天,《报摘》这样的品牌节目也应该开疆拓土,丰富自己的传播平台,形成传播矩阵。当然,内容形式可以根据平台的不同进行调整,尤其是新媒体平台,更要结合新媒体的趣味性等因素,多利用H5游戏、短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改造节目形式,吸引受众。

三、结语

改革开放40年来,《报摘》的创新和进步,是节目自身与时俱进的成果,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广播节目在不断适应传播方式的变化,满足更为丰富的受众需求。当今,国内外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国内主流媒体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舆论引导责任,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显得尤为迫切。这就要求主流媒体不但要紧跟时代,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更要勿忘初心,继续打磨名牌节目、经典栏目,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多光彩。

注释

诸雄潮:《人民广播70年——广播和祖国共同前进》,《中国广播》,2011年第1期。

②李向明:《新闻写作常识》,广播出版社, 1982年2月版,第89~90页。

③④ 刘园丁、王晓晖、蔡万麟:《广播和祖国共同前进——<报摘><联播>90年代至今的故事》, 《中国广播》,2011年第1期。

⑤孟伟、梅琼林:《论广播非语言符号系统的传播价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2期。

(作者诸雄潮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对港澳节目中心副主任,郑宇飞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
谈新媒体时代下农村广播节目的创新之路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探究老年广播节目的创新趋势
试析戏剧广播节目的创新之路
融媒体形势下如何提高广播节目与听众的粘合度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对少儿广播节目的研究:以《阳光伙伴》节目为例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