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石严一毛七
2018-09-29李雄峰
李雄峰
对于重感情的人来说,最容易被两个词整得内心世界翻江倒海、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而我三十多年了,几乎每每都会被日常生活中一样东西拉回到从前的时光——食盐。
1981年,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被分到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初一(4)班,我便在其中。在大家彼此介绍的时候,一个个子高高、身材健硕的同学引起了全班的注意。他,也成了初中三年中我们班的风云人物。当然,这多少得“归功”于他的名——石严。那会儿的孩子们都淘,好给别人起外号,可竟无人正经地叫他“岩石”,大家一致通过了“一毛七”这个名号,就因为那时候商店的食盐,一毛七一袋。因此,石严=食盐=一毛七。
这么一想,从1984年初中毕业,离开母校,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石严,一晃儿,竟是三十多年。以至于生活中,每拿起一袋食盐,就会想起我这位老同学,真不知道他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只是现在的食盐,一袋一毛七可买不下来了。
回头仔细想来,当年为什么给石严起一个“一毛七”的外号?别看石严长得要比我们班所有男生都威猛很多,但是,他对待朋友却是个感情很细腻、举止很得体的人。由于“石严”的名字在那里摆着,所以,让同学们一下子就想到了商店里卖的“食盐”。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的食用盐有两种,一种是粗盐,颜色发灰,颗粒较粗,一袋卖一毛四;而另一种是精盐,颜色雪白,颗粒细腻,价格也比粗盐贵些,一袋一毛七。经过综合分析,大家认为,石严还是挺细致的一个人,于是,就把他归到了“精盐堆儿”了。
那时候,石严可实在不喜欢这个“一毛七”的外号,毕竟自己是班上身强力壮第一人。只不过,他静下来的举止,带有标志性的“一毛七”的属性—一上了初中的男孩子,往往也开始发育了,也好装成个大人了。一写作业的时候,石严总是静静地右手在本子上认真地写着,而左手却常常下意识地支在课桌上,并虚握着拳,仅伸出食指横在自己的鼻子下边,有意无意地划拢着渐渐生长出来的毛茸茸的小胡子。如此文绉绉的举止和他健硕的身量合体,的确搞笑。可每当同学们笑他的时候,他无一例外地报以一声:“嘁!”如此一来,倒是坐實了“一毛七”了——根手指头,一口小须毛,再加一声“嘁”,全凑齐了。有时候,他醒悟过来,原来自己不知不觉中,又成了一回“食盐”,还是“一毛七”的。
不过,现在我在做鸡蛋炒饭的时候,偶尔还会用石严当年在他家宴请我们几个好友时的做法—一蛋炒饭快出锅的时候,关火(我们那时使用的是煤气炉),此时再往蛋炒饭里放盐。石严告诉我们:“这时虽然没有火了,但锅还是热的,锅里的饭也是热的,用这余温足可以使盐融化于米饭当中,这样可以节约煤气。”
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又想念起我的这位初中同学石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