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与教师教学境界的提升

2018-09-29薛林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峨眉山境界月亮

薛林邦

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会推动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会促进教师教学境界的提升。

清代学者王国维总结出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谓之“立志境界”;“衣帶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谓之“追求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谓之“成功境界”。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由低到高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推而广之,不论为人、为学,还是为师,由于知识、能力等各人素质、修养的差别,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境界。作为教师,从初登讲台时忐忑不安地面对学生,到若干年后游刃有余、指点江山,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王”成为一名满腹经纶的名师,教学境界的一步步提升,都要经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的漫长过程。回首自己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不敢说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但过去那些循着一级级台阶艰难攀登的情形总是历历在目。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李白的许多古体诗名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畅诵《将进酒》,感受作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和自信,我们可以透过《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解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我们还可以研读《蜀道难》,体会太白先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生感叹。这些作品,教师喜欢教,因为它有深度和广度,能体现出授课者的学识水平,在课堂上或滔滔不绝,或娓娓道来;学生也喜欢听,因为内容生动丰富,学有所获,且印象深刻,所以听得或兴高采烈,或如痴如醉。相比之下,那些只有三言两语寥寥数十字的近体绝句诗,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老师觉得没讲头,学生学得没意思,学过也没印象。甚至到了高考前复习时再见到这些诗句,竟然连题目和作者都忘了。而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李白的绝句和杜甫的律诗一样,有着极高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同样不可忽视。就以《峨眉山月歌》来说,我在多次的教学过程中就感受颇深。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许许多多吟月抒情诗作中很普通的一首七言绝句小诗。作者在年轻时第一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踏上他大半生的漫游之路。这首诗是作者离开家乡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李白早期吟月诗的优秀代表作。但就因为它简单小巧,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

记得自己第一次给学生教这首诗,总觉得没什么可讲的。诗句内容十分浅显,无需多做解释,教师只需简单交代一下写作背景,学生读上两三遍就背下来了。一首诗教完,前后不过十五分钟。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轻松。但过后进行反思,总觉得单调乏味,和教小学生学唐诗没有两样。

第二次再教这首诗时,我经过仔细琢磨,结合李白诗的特点,抓住了本诗中最重要的意象——月亮,以此为核心和线索,启发学生体会诗中表现的意境。最后,我用四句现代流行的歌词概括出四句诗的内涵:

首句:半个月亮爬上来(峨眉山月半轮秋)。

次句:天上有个月亮,水中有个月亮(影入平羌江水流)。

三句:月亮走,我也走(夜发青溪向三峡)。

末句:月亮代表我的心(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样一首名符其实的“月亮之歌”,既突出了原诗中的意象,勾勒了诗的灵魂,又重现了诗的意境,提炼出诗人的感情。学生学得饶有兴趣,自己也觉得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很是得意了一阵。

第三次教学《峨眉山月歌》,恰逢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备课时,我又回顾了上次的教学过程,总有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感觉。于是,在前面用歌词改写的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进行了一项写作练习。我让同学们设想,自己在明年的九月,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坐上远行的列车,驰骋在秋天夜色里的情景和感受,写一首小诗。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巍巍祁连之巅托起一轮明月,

茫茫戈壁瀚海泛出道道清波。

滚滚的车轮奏响前进的节拍,

悠扬的汽笛携着亲人的嘱托。

飞驰的列车啊,

载我驶向理想的彼岸;

家乡的山水啊,

等我把你绘成最美的画卷。

另一名学生则围绕月亮展开想象:

昨晚的月亮,

凝着亲人的期盼,

伴我笔耕于小河岸边、打谷场上;

今夜的月亮,

带着理想的憧憬,

引我跋涉于大漠戈壁、山川原野;

明晨的月亮,

融着知识的甘甜,

陪我徜徉于未名湖畔、荷塘曲径。

这次教学虽然仍不乏瑕疵,但一堂课基本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自己感觉也比较满意。

时至今日,再反思这三节课,虽然教的是同一篇教材,面对的学生学习程度也不相上下,但课堂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大体上经历了从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再到高效课堂的转变。受冯友兰和王国维的启示,我试着把自己的这三堂课分别称为“教学三境界”。

第一次教学《峨眉山月歌》,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对诗句只做生硬死板的理解和翻译。教得平平淡淡,学得索然寡味。教与学都停留在教材内容的狭小范围内,没有一点挖掘和拓展。整个课堂波澜不起,如死水一潭,基本属于无效教学,或者是“教材境界”。

第二次教学这首诗,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核心意象,化用现代流行的歌词表达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突破了教材的苑囿,向课堂引进了一股清流,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比前一次增色不少。但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参与不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还是停留在“教师境界”。

第三次教学,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和教师进行改写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依照原作特点,学习作者的手法,大胆进行再创作。这样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既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训练了写作能力,使教学活动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走出教材,回归自我的心灵,从而真正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课堂教学达到了这种效果,则可以称之为“学生境界”。

由此看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素养、能力和教学的理念、方法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变革,同时也彰显着教学从低境界向高境界的提升,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Z06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峨眉山境界月亮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下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峨眉山游记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
最高境界
峨眉山月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