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的培养实践与探索
——以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2018-09-29吕月胜
文/吕月胜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干部部副部长,中铁人才交流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一、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一)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中国中铁作为一家有着120多年历史、40余年海外工程建设经验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时时刻刻响应祖国号召,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脉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纵观近年来的建设实践,想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抢抓机遇、有所作为,就必须紧跟国家宏观战略部署,着力培育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精通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二)适应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研究中心的分析,2016-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超过10.6万亿美元。根据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中心的数据,到2040年,全球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未来一段时期,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趋于饱和,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需求和力度将会持续增大,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国际工程班毕业生现场指导埃塞俄比亚实习生
国际工程班毕业生指导外籍员工做工程测量
(三)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实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海外市场份额至少需达到20%以上。从中国中铁当前海外业务的比重来看,与目标市场份额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其他国内大型建筑央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与世界500强中的先进跨国企业相比,在体制机制、经营理念、人才素质、发展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在公司多年的海外工程的建设实践中,虽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在一些项目上也付出了代价,受到了教训。这些教训的背后,表面上是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规则等诸多因素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措施不力,实质上是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做支撑。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差距和历史教训来看,必须培养一批“懂工程、会管理、外语好、商务精”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做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宏观规划。中国中铁“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中,将国际化人才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之一,按照分层分类培养的思路,明确了国际化人才培养“5281”行动计划,即重点培养打造50名具有国际战略视野、熟悉国际建筑市场运作规则、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国际化领导人才;200名外语好、懂管理、会商务的国际化经营管理骨干人才;800名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优秀潜质的后备人才;1000名国际工程、商务、外语、法律、财务等各类专业管理人才。同时,细化了各类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做法,其中,国际化后备人才的培养采取“3+1”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
(二)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调研论证。为让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全面深入的推广,中国中铁干部部多次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调研论证。先后多次与合作高校(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国中铁所属二级企业(18家综合施工单位和2家专业外经企业)以及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座谈交流,充分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经调研论证,合作高校、所属单位一致认为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应顺应时代发展、强化学生国际化知识培养、促进高校学生提前就业、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以国际化工程人才需求为导向,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强化学生国际化理论学习和工程技术提升,既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也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确定“3+1”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经多方研究论证,中国中铁最终确立了“3+1”订单式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项目从大三学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的学生,提前签订就业意向书,并专门为签订就业意向书的学生组建国际工程班。在大四学年,通过增设工程英语、商务礼仪、菲迪克条款、国际招投标等学习课程,强化学生国际工程、工程英语、商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国际工程项目理论的知识和技术。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中国中铁所属单位工作,优先安排到国(境)外工程项目工作,暂不适宜到国外的,优先安排到国内重难点项目锻炼。国际工程班学生作为中国中铁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战略储备资源,力争通过3年至5年的时间,逐步培养为中国中铁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骨干人才。同时,中国中铁为签约的学生提供大四学年的学费、住宿费和培养费。
(四)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2015年5月,中国中铁正式启动第一届“3+1”国际工程班的招生工作,20家所属企业派员参与了招生工作。截至2018年6月,中国中铁与合作高校共连续举办了四届“3+1”国际工程班,招收培养了国际工程班学生1246人,其中第一、二届国际工程班500余名毕业生已经走向海外工程项目。
1.把好引进关。为确保引进高质量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中国中铁在招收国际工程班学生时,严格按照人才引进办法开展招收国际工程班学生工作,在引进标准方面做到三个突出,突出海外志向、突出英语基础、突出综合素质,优先选拔有志于从事海外工程项目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引进过程中,按照发布公告、集中宣讲、所属单位面对面意向选择、面试、口语测试、统筹分配、签约等程序进行,确保招收的学生质量。
2.把好培养关。在大四学年的培养过程中,国际工程班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学计划范围内的课程,还要学习企业方增设的工程英语、国际工程招投标、菲迪克条款等12门国际工程相关的知识,并配备了一批有多年海外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内部专家进行授课。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客观感知,选取了“一带一路”沿线重点项目——中老铁路,作为国际工程班实习实践基地,学生不仅能增强国际工程知识理论,而且能强化社会实践本领。同时,还为不同的合作高校制定了一家中国中铁所属单位作为对口联系单位,每年定期组织2-3次以“中国中铁”为主题实践活动和现场教学。
3.把好就业关。对国际工程班毕业的学生,实行“两优”安排,根据所属单位实际需求,优先将毕业生安排到“一带一路”沿线的重点项目和地区;暂不适宜安排到海外工作的,优先安排到国内重难点大项目历练,增强基础知识和技术本领。同时,要求各单位为每一名国际工程班毕业生选配道德品行好、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强的专业指导老师,有条件的还要选配思想生活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对毕业生在思想上引导、工作上指导、心理上辅导、生活中帮扶,帮助制定毕业生见习计划并督促执行。
4.把好跟踪关。为让国际工程班毕业生能安心工作、扎根企业发展,中国中铁建立了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跟踪培养机制,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定期了解掌握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思想状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毕业生的合理诉求,努力解决国际工程班毕业生的实际困难。每年12月底前,要求各单位向干部部提交国际化后备人才培养报告,主要包括上一年度培养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建议、本年度国际工程班毕业生的思想、工作、成长、培训、生活等情况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情况等。
三、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3+1”国际工程班实施4年来,受到媒体、学生家长、学生的高度关注,受到合作高校、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好评,部分高校已经将该项人才培养模式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教学成果奖,并把此项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进行推广运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挑战。
(一)招生的难度增大。一方面是人才争夺竞争加剧。部分兄弟央企单位效仿“3+1”国际工程班人才培养模式,自2018年开始也在相关高校开展国际化人才订单式培养工作,学生的选择面更多更广。另一方面是学生的选择和顾虑较多。大三学生面临读研、考公务员、就业等多种选择,对国际工程班的招生怀着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真实就业的意愿不强。同时,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仍担心海外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休息休假、职业发展等方面问题,特别是受媒体报道的国外局势不稳、病毒肆虐、安全无保障等新闻的影响,对去海外工作存在心理障碍。
(二)毕业生的诉求增多。据近两年国际青年人才的抽样调查显示,在目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中,占比较高的依次有素质提升(68.33%)、职业发展(56.67%)和提高工资待遇(51.67%)。在激励工作积极性的正面因素中,占比较高的有完成工作的成就感(73.33%)、良好的同事关系(68.33%)、较高的薪酬待遇(61.67%)、公平正义的晋升机会(58.33%)、领导的关注(56.67%)和直接领导的鼓励(51.67%)。据调查,部分国际工程班毕业生对工作心理期望较高,参加工作后对工作现状及待遇不是十分满意,与自我的期望值差距较大,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辞职,并通过自媒体等媒介传播出一些不良情绪,一定程度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就业选择。
(三)国际化后备人才的可逆化发展受影响。受不同国别政治、地域文化、标准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工程项目与国内工程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工程技术标准与国内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际工程班毕业生因缺少社会工作实践,缺乏国内大工程大项目高标准项目的历练,毕业后即到海外工程项目工作,其能力水平较难适应更高标准的国外工程项目建设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备人才的可逆化发展。
四、优化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培养建议
(一)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权责。中国中铁组织体系庞大,拥有二级企业42家,三级实体企业670余家,人才培养的权责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中国中铁干部部应侧重把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和人才招收的统筹工作,二级企业应重点做好人才的引进、安排和国际工程班毕业生的思想引导等工作,三级企业应具体负责好指导老师的选派、工作项目(任务)的安排、考核、评优推荐等工作。
中老铁路跨湄公河特大桥主桥基础施工全面完成
(二)优化国内国外两个人才成长培养平台。人才培养的最前沿和主阵地还是工程项目部,参加国际工程班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在毕业后应优先安排到国外项目工作。对暂时不宜安排国外工作的,要优先安排到国内重点难点项目进行历练,做好国际化人才的储备,待时机成熟再安排到海外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同时,要逐步建立“国内—国外”双向轮岗交流机制,让缺乏国内工程项目历练的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多方历练,让具备经验和能力的人才有机会到国际舞台施展才华。
(三)持续强化校企合作。要与合作高校加强交流,密切关注本单位签约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与高校形成培养合力。各合作高校的对口联系单位每学年要认真组织2-3次冠名“中国中铁”的主题活动,每年要选派一批具有丰富海外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为学生授课,选派本单位从合作高校毕业的优秀校友到校现身说法,要经常性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学习情况。
(四)持续加强跟踪培养。要进一步健全国际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各二级企业应确定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国际化后备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安排专人负责国际工程班毕业生培养工作,有计划、按进度推进国际工程班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优等各项工作。
(五)深度关心关爱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充分了解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的实际需要,及时发现他们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存在的各种困难,在其比较关心的培训培养、成长、薪酬福利、休假等方面,严格落实有关政策待遇,确保境外薪酬是国内同岗位的1.5-3倍,落实每年带薪休假不低于40天的休息休假政策,畅通国内、国外两条互通的成长发展渠道,对国外工作人员回到国内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同类岗位职级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缓解压力,维护国际化员工身心健康。通过一系列关心关爱措施的实施,切实提升国际化工程后备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其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发展,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