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创东盟教育合作新未来

2018-09-29向雯张稚妍

一带一路报道 2018年5期
关键词:贵州一带交流

文/图:本刊记者 向雯 张稚妍

七月的贵阳清爽宜人,丝丝凉风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在东盟学子一阵阵激昂有力的乐鼓声中,由中国外交部、中国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简称交流周)于26日在贵州省贵安新区拉开了帷幕。来自中国及东盟国家的3000余名嘉宾代表共赴此次盛会。

亮点一:朋友圈不断扩容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自2008年举办以来,如今已走过了11个年头。11年来,交流周规模和层次持续提升,已经由单一的教育交流平台发展成为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对加大贵州对外开放、提升贵州教育国际自信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11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相伴,互利互信,作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重要平台,交流周为中国与东盟的交往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今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这场以“教育合作新起点 人文交流新未来”为主题的盛会注定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未来。

在开幕式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说:“贵州将积极扩大教育合作的国际‘朋友圈’,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作出贵州贡献。”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表示,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新起点上,中国—东盟教育界应当聚焦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共赢发展、立体发展,为构建理念共通、繁荣共享、责任共担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

2018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和教育部第二部长英兰妮·拉杰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一直是双方交流方面的标志性活动,是双方回顾过往进步、规划未来行动的重要契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教育因互鉴而兴盛。一路走来,交流周由中国主导变成东盟主动全面参与,由中国和东盟“10+1”合作模式发展成为立足东盟、辐射全球的“10+1+N”的合作模式,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拓展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活动由4项增加到今年57项,内容由高等教育延伸到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等领域。

在本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学术探讨、高峰论坛、聊文化、讲情怀……一连串的人文交流活动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今年,交流周首次将哈萨克斯坦列为特邀伙伴国,在首届“中国-哈萨克斯坦大学校长合作对话”会上,中方10所高校与哈方9所高校共同签署了24份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探索中哈人才培养新模式,共享人才培养经验,共筑人文互通桥梁,建设更为紧密的“教育共同体”。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

阿里巴巴全球跨境电商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的项目课程开发协议签约仪式

教育部在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举办的首次国际研讨会也在交流周期间举办。此外,中国-东盟能力建设与科研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年会、中国-东盟学前教育发展对话、中国-东盟少儿艺术教育成果展、第五届中国-东盟茶文化论坛……一系列论坛活动纷纷精彩亮相。

数载打磨,成果颇丰。上至国家层面下到普通民众,交流周各项交流活动愈渐丰富,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青少年文化节和学生夏令营等制度化的长效交流机制已经形成;教育、文化、体育、科技、语言互通和传媒交流等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交流机制愈加完善。

来自泰国国立玛希隆大学齿学部的副院长表示,“我第一次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教育发展、探讨学术、推进各国校与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分享和推广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做法。”

亮点二:大数据融入“一带一路”

在开幕式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老挝教育部部长桑杜安·拉查塔邦,缅甸教育部部长苗登基共同启动云上丝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数据平台和中国-东盟及周边国家大数据警务国际交流合作基地。这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合作大数据平台,将在教育、旅游、科学、文化、经贸等方面实现率先突破,开启贵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共享和深入合作的数字创新通道。

近年来,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已把“大数据”打造成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大数据、大生态、扶贫合作等已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词。大数据与“一带一路”的结合,必然会给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大数据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贵州大学举行的 “一带一路”大数据教育与人才培养合作对话上,贵州大学、贵州云上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贵州省电子信息学会签署了《大数据教育与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孙峰表示,未来公司将会加强校企合作,为大数据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校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形成的巨大商机,市场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驱动下,各国(地区)高校与企业越来越多的展开合作, 实现师资及设备资源共享,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和技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双赢或多赢。

7月26日,“全球跨境电商教育联盟”(简称GET联盟)宣布成立。阿里巴巴国际站海外事业部总监林敬贤在大会上表示,电商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电商业务发展的关键。“我们相信,当未来几年电子商务变得更普及的时候,人才需求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

截至目前,GET联盟已经覆盖10个国家,培训了近7000名学生,近2000家中小企业。未来预计还将帮助上百万学生和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为他们提供电商思维和技能。

与会嘉宾代表签署大数据教育与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贵州省京剧团团长指导留学生

东盟各国留学生在开幕式上表演京剧节目《和风万里》

在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年会上,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与哈萨克斯坦教育部国际项目合作中心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上海大学与墨西哥瓜纳华托州莱昂市旅游局签署了《旅游管理硕士项目合作备忘录》。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理事刘宝利表示,联盟作为长期培养人才的平台,旨在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改进,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企业培养和输送国际化、本地化的专业人才。

联盟从去年成立至今,已在全球8个国家开设办事处,在8所成员高校开设预科中心,发展为国内唯一一家系统性开设大学预科课程的联盟,为成员高校培养优质生源。

亮点三:全产业链人才培养

4年前,17岁的老挝女孩张金树独自一人来到贵州大学,那时她的汉语水平仅限于会说“你好”“谢谢”这样的简单词汇,而现在她已经顺利通过汉语水平五级考试,认识近4000个汉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开幕式上,张金树和其他9名贵大留学生共同演绎了中国传统戏剧节目《和风万里》。身着红装,满脸油彩的张金树和搭档把京剧《打焦赞》中的经典片段表演得有板有眼,花枪在她手中麻利的上下翻飞,她活脱脱宛如一个活泼自信的“杨排风”。

能够深入品味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近距离接触当今的中国,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希望两个国家在高校教育领域能有更多交流和学习,让更多的老挝学生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张金树说:“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贵州早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打算继续留在中国学习,希望将来能够留在贵州工作。”

与此同时,在交流周永久会址二楼正举办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

由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学生技能竞赛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组成的11支参赛队伍。每支参赛队额定3人,其中2人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人是中国籍学生。他们被要求在5个小时内完成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首届学生技能竞赛比赛现场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王妃是本次比赛中唯一一名女选手,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这个比赛里我可以收获很多东西,因为这次比赛我得到了更多知识,交到了从其他国家来的新朋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亚龙智能装备集团总经理陈传周强调:“这些‘一带一路’国家的同学们,完全可以将从这次大赛中获得的技术带回他自己的国家,从而满足自己国家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这类技术是企业非常紧缺的。”

得益于交流周搭建的交流合作平台,东盟和贵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跨越山与海的阻隔,去到异国他乡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丰富人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东盟学生到贵州留学选择的专业和方向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最初学习汉语为主,逐渐转向计算机、土建、法律、管理、旅游、经济等热门专业,从最初的基础学习,转为攻读学士、硕士、博士等学历学位。

最新数据显示,贵州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从2008年的2所增加到如今的25所。截至2017年底,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互派留学生总数超过20万人,人员往来超过4900万人次。

心相通,情相近。人文交流,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未来,中国将与东盟继续牵手,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

嘉宾观点

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桑杜安·拉查塔邦

老挝教育部部长

东盟和中国持续深化人文交流、教育合作,将成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引擎。

苗登基

缅甸教育部部长

东盟与中国的教育合作已逐渐步入了质量提升新阶段,为区域和平、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

索蓬·纳帕通

泰国教育部副部长

东盟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具有战略意义,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魏国楠

贵州省副省长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不仅是国际交流的盛事,也是贵州对外开放的大事。通过大家的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思路,为“一带一路”建设凝聚智慧,为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宋宝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校应凝聚共识、汇集智慧,打造更多共赢合作的项目,让交流周更加务实,合作成果更加显著。

猜你喜欢

贵州一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交流平台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