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求索的诸葛亮

2018-09-28古树

新少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马谡出师表蜀国

古树

在中国,不知道诸葛亮的人真是太少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智慧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也许大家并不完全了解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在国画和音乐等方面也造诣很高。他能当得起这么一长串的称号,当然是一生持续努力学习和付出的结果。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奋斗了一生的诸葛亮的事迹。

躬耕南阳的豪门子弟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出山前“躬耕于南阳”,“躬耕”的意思是弯下腰来耕地,难道诸葛亮的出身是有文化的农民?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人,而琅琊诸葛氏是当时的豪门大族。那时候,少数人才有读书的机会,豪门大族意味着对教育资源和成长机会的垄断,也意味着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苛——因为每一个人都扛着让家族持续发展的责任。

自幼严格的责任教育和文化教育是大家族子弟们成才的基础。事实上也因为这样,诸葛家就出了好几位人才: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族弟诸葛诞分别是蜀国、吴国、魏国的重臣,都相当了得。兄弟三人分别在三个敌对的国家当大官,奇怪吧?那他们串通一气怎么办?这样想就低估古人的品格了,他们既没有串通,也没有人怀疑他们串通。“不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过去大族的治家理念,以防一人犯错全族毁灭的情况出现。

诸葛亮3岁时母亲去世,8岁时父亲去世,早熟的他比别人付出的努力更多,成就也更大一些。而在南阳种地的事情,其实与生活是不是困难也没有多大关系。种地是学习的一部分,在绝对依赖农业产出的古代,不了解农事的人是没资格当官的。

起于隆中的蜀国丞相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更是把刘备每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都描述得非常细致。这也确实是罗贯中的“演义”。古时的“三”是“多”的意思,刘备去请了几次,才把诸葛亮请出来,这个有史书记载。至于是不是正好三次,就没有人知道了。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好多次胜仗,让刘备从一个被打得东奔西跑的小军阀成为“三国鼎立”的一国之主,确实居功至伟。但那些奇谋怪智包括“火烧赤壁”等大功劳也都是“演义”出来的(赤壁之战的主要功劳应当记在周瑜名下)。

诸葛亮比带兵打仗更大的功绩,其实应当是另外两个方面:他对当时的形势判断而帮助刘备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他融合刘备军事集团与西南地方势力而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蜀汉政权。也就是说,他身为丞相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功绩,是大于作为军事家角色的。

“法治”是诸葛亮治国理念的根本。拿我们熟悉的“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说一下这事儿。马谡是诸葛亮非常喜爱的部下,因为街亭一战失利,被处以军法。之所以“挥泪”,是因为诸葛亮舍不得杀马谡;之所以必须“斩”,是因为“法”不容情,而且必须公平。“法”是治国治军的基礎,诸葛亮在蜀国“严刑峻法”却没有被怨恨,就是因为执法公正。

鞠躬尽瘁和死而后已

说诸葛亮是文学家,是因为他的文章极具文采。比如他的《隆中对》,既为刘备勾画出美好的战略远景,又是文章的典范。比如《诫子书》,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爱子之情表达得深切动人,成为后世学子修身励志的名篇。再比如《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在阐述国政的同时,动人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对事业的审慎勤恳,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言就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鞠躬”是弯下身子的意思,“尽”有最大限度、竭力做到的意思,“瘁”是劳累的意思。合起来,“鞠躬尽瘁”就是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死而后已”就简单了,就是到死为止(“已”即停止、结束)。

诸葛亮就是这样做的,他为了蜀汉一生操劳,要确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制定和执行法律,要发展地方经济,要抓好外交活动,要指挥对外战争,要管理官吏选拔人才,要治理社会安抚百姓……一直劳累到病死在五丈原(位于今陕西宝鸡)。而在诸葛亮死后,由于形势变化,也由于少了他这位优秀的丞相,蜀汉政权很快就灭亡了。

诸葛亮在历代丞相中并不能说是政绩功绩最大的,但他一定是最被认可最被人们记在心里的,这绝对就是因为他做人做事上的品格所闪耀的光辉。

(责任编辑 赵艳芳)

猜你喜欢

马谡出师表蜀国
梦回蜀国
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教学设计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出师表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论《出师表》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
乐不思蜀
马谡失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