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之“矛”,攻彼之“盾”
2018-09-28朱孝锟
朱孝锟
对文本的研读,很重要的一点是呼唤读者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都有一种思维的定向和期待,但随着阅读的进行,文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审美形式打破了读者的期待,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否定”的发生。其在文本中表现为文本结构的不合谐处存在的或隐或显的相互抵触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在文本中有“矛盾”。叙事文本身就是由赋予它实质的种种矛盾构成的。孙绍振在《名作细读》等多部著作中都对研读教材、分析文本作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和差异,无矛盾无以分析。我们从应文本的矛盾处进行文本解读,寻找矛盾,正视文本中的矛盾,努力发现文本中所体现而未加描述的矛盾性,揭示文本掩飾矛盾的各种手段,打开阅读视野和文本作者实现视域的融洽,从而打破阅读主体的无意识状态,去创造性地构建审美对象。
这个矛盾点,可以是词语的矛盾,可以是语意的矛盾,也可以是情节的矛盾。
一、词语的矛盾碰撞出丰富的情感
在文本中总会存在一些“片言居要”“要言不烦”“言简意赅”的词语,从表面上看,这些词语或许会显得平淡无奇,但只要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挖掘出作者蕴含的情感,把握住文本彰显的价值,剖析出文本的核心要义。特别是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语言都要遵守语言法则,但在特殊的语境下,有些词语往往不墨守语言法则,而用矛盾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某一情境下说话者的特殊思想感情,从而形成了奇妙的语言现象,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可见该散文的主题就理解为: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在寂寞苦闷的境况中回忆儿时的生活,作者心里自然很甜美,于是在告别百草园时,不禁发出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感叹。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甜蜜回忆,从这个特殊的句子中便能流露无余。句中“似乎”是表示猜测估计,不肯定的语气词,“确凿”则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按语法的常规要求,“似乎”“确凿”是两个表示不同语气的词,不能同时用于一个句中,否则会造成语意的前后矛盾,成了病句,鲁迅却巧妙地连用了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先用“似乎”,表现了作者时隔多年后突然忆起童年往事时印象有些模糊的情形,再用“确凿”,表现作者进入回忆后很快记忆犹新的情状、这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记忆中模糊很快转入清晰的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童年时代虽然远逝,但童年生活却深留心间的思想内涵,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这奇妙的语言,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情感。
二、语意的矛盾聚焦丰厚的内涵
研读文本,语意上的矛盾也可成为我们的一个契机。如,在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中,鲁迅用“伟大”这个词评价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仅仅是一位普通医学专科学校的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也放弃了从医,时间是二十年后,作者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老师一般就是感激,怎么能说是“伟大”呢?这样矛盾就出来了,分析的空间就有了。从文本出发,揭示出这个经典文本里“伟大”的特殊性,就成了我们研读本课的突破口。抓住这个情感的聚焦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先感受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的优秀品质,然后通过补充资料等手段,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感受藤野先生能在那样的环境中这样对待一名中国学生,更深刻的地感受他的伟大,使藤野先生伟大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让学生理解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真情。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感觉上是矛盾的,那么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抓住这个情感的聚焦点展开教学,更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也使教学找到了一个进入文本的最佳切人点。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此有了温度,更有了深度、高度、广度和厚度。
循着这样的思路去研究思考,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个矛盾点,把“大文本”读到“精小处”,“厚文本”读“薄”,“深文本”读“平易”,“旧”文本读“新”,既不失小说教学的本位,而且有聚焦,有创新,有突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矛盾点,深入研读,力求获得对文本不一样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