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绘画遇见科技人文
2018-09-28李治军
李治军
摘要:科技与人文相互结合,往往会产生绝佳的效应,同期推动艺术文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二者同时呈现在画作当中,便意味着单一的领域能够折射出“情”与“理”,“美”与“真”统筹的光彩。本文中笔者就将以“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所进发出的光彩。
关键词:绘画;科技人文;艺术
中图分类号:J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84-01
一、潜能: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契机
1959年,英國著名小说家和科学家查尔斯·玻西·斯诺在英国国剑桥大学发表了“两种文化”的著名论点,其内容也构成了现代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第一次枪响”。
查尔斯·玻西·斯诺指出整个西方知识分子的生活被割裂为两种文化,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我们所历经的教育系统和知识生活,在这两种文化的作用下,被割裂为两个看似迥异的领域。
但与此论点相对的是,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人通过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与研究,无形中缩短了两个领域、两种文化间的距离,并且在二者相互融合、互动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前文所言的诺贝尔、爱因斯坦,又如达芬奇等)——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科技、人文存在能够结合的契机,以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学家、作家、慈善家富兰克林为例,其所开启的足以引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项科技发明,无疑都受到人文知识的牵引,在人类精神世界快速发展的诉求中,所谓科技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前行的动力。
二、创造: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力量
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力量足以在任何一个领域诱发伟大创造,例如达芬奇将诸如透视学、解剖学、几何学、物理学以及化学的信息、内容融合在自己的画作当中,让作品投射出理性和哲学的风采,就连他自己本人也说“欣赏我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艺术家”。
再比如与克里克一道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其本身也是人文艺术的高度爱好者,他曾经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的艺术画作、雕塑作品对其后来构建DNA模型,产生了极大的启发;
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时,同样受到“科学美”的牵引,如同拼图般完成对现有的、已发现化学元素的填充和布局后,仍期待更加“完美”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延续下去——这些典故和实例足以说明科技与人文艺术问没有严格的壁垒,当绘画遇见科技,当科技遇见人文,便如同不同方向的直线在纵横无际的世界中产生交集,其所产生的作品,无论归属于哪一个门类,都拥有不容小觑的力量。
三、拓展: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孕育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艺术与科学本拥有同样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创新。创新的程度、领域拓展的深度以及相关人员所取得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科学与艺术领域的结合层次。
严格意义来说,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为传统单一的艺术和科学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其历史流传和影响力的提升,增加了更多的筹码。
以《爱因斯坦踢出“尺缩效应”足球》一画为例,其画作非常形象地呈现出一个由爱因斯坦所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的内容,将一个正常大小的足球直接带入画面所示的方程L0中,将球速替换成“踢”出的高速足球,其得出的结果必然与画面如出一辙,足球会变成椭圆形—这就说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会为理论知识及艺术的双向传播拓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画作“写意”的核心点,开辟了“散透视”的创作手法,不可不谓是古代绘画的一次突破、一次拓展。
四、结语
纵观历史所记载的伟大画作、科技成就和科学探索,其都不是在单一领域“闭门造车”而出现的精华,其从酝酿到诞生,从探索到修改,到如今传世的模样,必然经过多样化的融合,而感知这些内容不但会让绘画的艺术呈现更具有科学性的美感,更会让今人在从事艺术相关的创作时,将力与美,真与纯有效提炼、融合、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