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洋淀千年造船之乡最美中国画舫是怎样造成的

2018-09-28雨霖铃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画舫白洋淀造船

雨霖铃

在河北白洋淀的万里水乡上,舟船如飞燕过隙。轻快地划行在明澈的水面……船,是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赖以营生的器具,它将白洋淀的水与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孕育出独特的北国水乡风光。

而这一艘艘轻舟小船的驶出之地,却是一个“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的湖边小村一马家寨。

马家寨是一个宁静的匠人村落,家家户户无论老少,都有一手祖传的造船绝活,他们的造船手艺。从宋代传承至今,已逾千年。千年时光里,从马家寨“水木匠人”手中诞生了无数杰作:乾隆游颐和园乘的龙舟、昆明湖中的画舫、电影《赤壁》中的大战船、国家领导人视察时坐的游船……甚至抗日战争时期,号称“水上飞将军”的抗日游击队雁翎队所用的船只,也是由马家寨人所造。

宋代水师营,千年造船乡

关于马家寨,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天庭负责钦点状元的魁星仙看中了马家寨,将“状元笔”对准了这个地方,正要点下的时候,另一位路过的神仙却一个不小心,将毛笔头踩扁。于是,毛笔变成了造船用的凿子,马家寨也从“状元福地”变成了“船工福地”……

有趣的传说之外,是马家寨造船业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那时候的马家寨还叫安定寨,由于四周分设两水门、两陆门,所以也叫四门寨。抗辽名将杨延昭在白洋淀兴建“塘泺防线”时。在安定寨操练水军。并派出能工巧匠建造战船,后来辽军败退,杨延昭班师回朝时,命令一位马姓偏将在此留守,同时还留下了造船的工匠、技师。以备后患。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后来,寨名改为“马家寨”,当初驻守此地的军人、工匠随着战事的平定,渐渐地完成了从军到民的转变,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他们开始从事民用船只的修建工作,并代代相传至今。

到了清朝,马家寨的造船工凭借富有想象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造船技术,深受皇室器重,成为皇家御用工匠。乾隆时期,皇帝游颐和园时乘坐的龙舟,就是由马家寨匠人制作,而北海、颐和园里的画舫也是出自他们之手;光绪年间,馬家寨的“草根”师傅为光绪皇帝营造过龙舟和吊船,捻匠薛小狗因为精湛的造船技艺深得七王爷载涛的赏识。

民国时期,马家寨的匠人们焕发出新的光彩。1926年。白洋淀大水频发。许多房屋、土地都被淹没,船对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家寨的造船业一举达到顶峰,八大造船厂相继崛起,包括东兴、永顺、同兴、四和顺、盛兴、两益公等,此外还有无数的民间小作坊紧随其后,从此,马家寨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抗日战争年间,马家寨的匠人还为当时白洋淀的水上抗日游击队雁翎队、三小队特制“枪排子”小船,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

建国以后,马家寨匠人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52年,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周扬来到白洋淀考察,指示要用船的形式建一个“水上文化宫”,由马家寨的老匠人贾忠承负责设计和监造。接下任务后,贾忠承特地从马家寨精挑了十余名造船能手,在没有先例和参照的情况下。成功修造了一座双层“白洋淀大花船”,内设餐厅、娱乐室、休息室、图书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等,这条船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新时代马家寨传统造船技艺的代表作之一。

如今,马家寨先后为颐和园、龙潭公园、北海公园等景区建造仿明清古画舫,还为天津、辽宁等地建造画舫、龙舟、现代游艇数百艘,获得广泛好评。而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中那些令人咋舌的大楼船、龙船,也全都由马家寨的造船厂负责修建。

马家寨人的造船绝活

旧时,修造船只的工匠多被称为“捻匠”,但在白洋淀一带,人们喜欢把马家寨的造船人称作“水木匠”,因为他们精湛的技艺即使是与营造房屋、家具的木匠相比,也毫不逊色。

马家寨水木匠造船有三大绝活:量才使用、甩线一手准、放印子。

首先是“量才使用”,由于马家寨的匠人所造的船多为木船,因此选材十分重要,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水木匠们喜欢从活树选起,现选现伐。选树时他们有三看:一看树上是否有“焦梢”(枯枝),如果有,那么必有腐烂、空心的根部,这样的材料不能用:二看树疤。树疤分为干、湿两种,如果是干树疤,表明这棵树年头虽久,但问题不大,树根内部没有腐烂,如果是湿树疤,摸起来潮湿、滑腻有树苔生长,那么这棵树疤下三尺是空的或是朽的,也不能用;三看树皮。树身有凸起条痕的,叫做“树龙”,正所谓“有龙必有凤(缝)”,也就是说这样的树,内部必定是空的,绝非造船良材。

看完树的质量。接下来就是评估这棵树能造多大的船。这方面,马家寨的水木匠也有绝活:以手量树。以步测影。以手量树,就是双手环抱树身,用手掌测量树围。一巴掌长再加上中指的一节叫做“一手”,一棵树有几手宽,这样一量便知;以步测影,就是根据树木投在地上的影子来测算树的高度,在不同的时间下。有不同的换算比例,例如。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影长是树高的二倍。太阳出来后但还没到中午以前,影长则与树高相等。按照经验,一艘六舱船,至少需要五手粗、六米高的树。在此基础上,树围每增加一手,就能多排一只舱。

然后是“甩线一手准”,马家寨的水木匠们在造船时,放线手法与一般捻匠有所不同,他们放的是弧线而非直线,根据船上不同部位所需要的弧度,放出相应的弧线来,而且非常准确,不多不少,照着这样的弧线切割木板,不会浪费木材,省时又省力。但这项绝活对工匠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在马家寨,也只有做工多年的老师傅才能做到“甩线一手准”。

最后是“换印子”,也就是给船打补丁。一艘船行驶久了,难免磕磕碰碰,这时就需要给船“换印子”,把坏的地方换掉或是补上。在马家寨,当你去找水木匠“换印子”时,工匠师傅会先用工具把坏掉的部分挖空,然后无需工具的辅助。仅凭目测就能用斧头砍出一块替换木料,再经打磨,用钻钉固定,正好严丝合缝地补上空缺。这样的“换印子”服务便捷、高效率、质量有保证,深受白洋淀船家的赞誉。

除了这三大绝活,马家寨的水木匠还有一项能够体现他们智慧的技艺,那就是伐树。马家寨匠人伐树,多采用“本末倒置”法:先从树的顶部伐起。把小枝小杈直接砍下,然后锯掉最高的一截枝干,把它拴在次高的枝干上,分解后将它轻轻降落到地面,再锯掉第二高的枝干,以此类推,直到所有枝干被砍伐完毕,只剩光秃秃的树干时,也是从上到下,分段砍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当树的周围有民居或人家时,可以在不妨碍别人生活的情况下,有效率地将树“肢解”。便于运输。

画舫,无与伦比的水中琼楼

马家寨的匠人,不仅能造龙舟、战船,还能造画舫一那是中国古代船只中最美的艺术品。

白洋淀一带有水上婚嫁的习俗,平常陆地上用的花轿,在这里就变成了花船,新郎站在蓝色的船头翘首以盼,直到一条红色的彩船从芦苇深处划开碧波,徐徐而来,周边亲朋满聚,欢歌笑语飘荡在白洋淀的每一处角落……而载着这份喜庆欢乐的,就是马家寨人造的大花船。

在马家寨,花船与画舫一脉相承,水木匠既能为当地人修造别具特色的花船,也能为旧时皇家设计独有韵味的画舫。颐和园昆明湖中的阿兰福、太和、景龙、禧龙等豪华画舫,都是马家寨匠人的杰作,共同的特点是外观豪华大气,内里精致典雅,是昆明湖上独一的风景。

禧龙画舫是乾隆皇帝的御用画舫,乾隆曾在画舫上接見外国使节、大臣,整条船雕龙画凤,华美异常,由穿着色彩鲜艳服饰的船工用篙撑着前行。此外,还有乾隆下江南考察民情时乘坐的清宴舫,虽规模不及禧龙画舫,但船内陈设古雅。别具清流。乾隆几次南下,都会在清宴舫内广设雅席,邀请文臣名士、风流才子相聚。那时的清宴舫。各界名流趋之若鹜,郑板桥、吴敬梓、李方膺等著名文人都曾是清宴舫的座上宾,只可惜后来此舫随着战乱流落民间,再被官方收回时,已是伤痕累累,残缺锈迹。

1985年,颐和园管理处与故宫博物院携手,邀请马家寨师傅重建明清时期前人所建的画舫,以作传承兼接待游客之用。重建的第一条画舫,就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画舫安澜舫。辛文生与贾忠承两位师傅,带领团队依靠文献摸索,最终完成重建工作。安澜舫是一条双层画舫。下层是中国传统的龙舟式样,上部却是欧式装饰,居于船上,一边观赏湖光山色,一边品茗静心,人与景就这样完美交融。

安澜舫的成功重建,深深鼓舞了马家寨匠人。1992年,按照颐和园中石舫的样式,马家寨匠人等比建造了太和号画舫,让本是静止在湖畔,只做观景台之用的石舫活了起来。太和号的下层船体用玻璃钢特制,在日光照耀下,整艘画舫熠熠生辉;船体上层建有中式小楼,屋檐的四个边上分别安有龙头,下雨时,雨水会从顶上的四角空心柱流下,再从龙口吐出,景象壮美。令人称奇。

如今的马家寨水木匠。在新时代背景下锐意进取,早已抱团合拢,成立了白洋淀造船公司,承接全国各地旅游豪华画舫的修造与维护项目,马家寨的传统造船技艺,正渐渐迎来新的曙光。

猜你喜欢

画舫白洋淀造船
夜游秦淮河
崂山望海次韵台湾詹景裕族兄
雄安两赋
白洋淀深冬挖藕人
游北海公园
秋临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2014年我国船舶用钢需求约13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