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研究*
2018-09-28矫卫红
矫卫红
(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
0 引言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李克强总理将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阐述为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将其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由于过去国家对城镇化的粗放式管理,城镇化只局限于空间城市化,没有产生相应的人口城市化,以及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布局不合理、城市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必然。新型城镇化摒弃一味追求数量和速度,转变为以注重城镇化质量和城乡维度为主[1],要求以城市空间承载力为基础,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研究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城市平衡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新型城镇化目前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2],且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未有,因此成为学术界研究热门,从2012年以后文献数量激增[3]。目前我国有关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城乡关系[4-5]、地方政府行为[6-7]、空间格局[8-10]、金融支持[11-12]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地域上的评价主要包括全国[13]、城市群[14]、省域[15]、县市[16]等,评价方法主要有熵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AHP、聚类分析法。我国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分析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性,目前无法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山东省而言,单从人口城镇化率来看,其存在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问题,而新型城镇化不仅包括人口数量上的城镇化,更包括人民生活质量上的城镇化,因此,针对山东省17个市特点,构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其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各市均衡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研究区域状况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境内包括内陆和半岛两部分,陆地面积15.58万km2,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2016年山东省常住人口9 946.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9.02%,在全国排名12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35%。单从人口城镇化率来看,山东省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青岛市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70.0%,仅次于天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枣庄、聊城、菏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6%、46.2%、47.4%,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1)。因此,单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来看,注重促进区域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对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尤为重要。
图1 2016年山东省各市及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文章研究对象为山东省17个地级市,包括济南、德州、聊城、菏泽、泰安、莱芜、济宁、枣庄、临沂、日照、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淄博、东营、滨州。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17)》以及山东省各地级市2017年统计年鉴,对于年鉴中某些缺失的数据,从各市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及相关部门官网获得。
2.2 研究方法
2.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不仅局限于人口数量、土地空间的城镇化,更包括居民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因此,该文在参考了前人构建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10, 17]的基础上,分别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5个方面构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前两者反应的是城镇化数量因素,后三者反应的是城镇化质量因素。此外,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因此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产值比重呈增加趋势。且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增大,伴随着土地的扩建,城市空间的扩大以及服务人员、设施等的增多。因此该文依据以上原则构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选取指标依据3个原则:(1)全面不冗余:选取的指标能全面代表各自准则层(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发展特征,且指标各自之间概念不重叠,所反应的城镇化特点不交叉; (2)代表性强,数据可获得:在针对新型城镇化某一发展特征的几个相关代表性较强的指标中,选取最能代表该特征的那一指标,且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指标数据要便于获得。(3)可比较性: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代表性较强的指标,选取各市间该指标数据有变化且变化比较明显的指标,以便于比较各市之间的差异。该文构建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A人口城镇化B1人口密度C1(人/km2)城镇化率C2(%)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C3(%)土地城镇化B2城镇人均住宅居住面积D1(km2)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D2(km2)市内建成区面积D3(km2)经济城镇化B3城镇居民将人均生活消费支出E1(元)人均GDPE2(万元)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E3(%)第二、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E4(%)社会城镇化B4在校大学生数F1(人)卫生技术人员数F2(人)医院病床数F3(张)城镇登记失业率F4(%)环境城镇化B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G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G2(km2)污水集中处理率G3(%)
2.2.2 评价方法——熵值法
熵值法可以根据指标提供的信息量确定各指标权重,相比于专家通过主观打分计算权重结果更客观,因此该文选择熵值法计算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权重。步骤如下。
(1)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1)
(2)计算第i省份、第j指标比重:
(2)
(3)j指标信息熵:
(3)
(4)信息熵冗余度:
Nj=1-Mj
(4)
(5)j指标权重计算:
(5)
(6)准则层及综合指数得分计算:
(6)
其中,Xij指第i个省第j个指标的数原始据;Xmaxj、Xminj分别代表第j列所有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Yij为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数据;K=1/lnn,n为指标个数,m为城市数量。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式(1)~(5)得到准则层权重和指
标层单排序权重,并由此计算出指标总排序权重(表2),进而由式(6)得到准则层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及综合水平得分值,见表3。
表2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单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AB1(0.125 2)C10.087 90.011 0C20.242 60.030 4C30.669 40.083 8B2(0.175 2)D10.309 00.054 1D20.109 50.019 2D30.581 60.101 9B3(0.298 0)E10.260 50.077 6E20.076 40.022 8E30.512 70.152 8E40.150 40.044 8B4(0.238 4)F10.064 80.015 5F20.138 80.033 1F30.211 60.050 4F40.584 80.139 4B5(0.163 2)G10.135 00.022 0G20.280 80.045 8G30.584 20.095 3
表3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得分值
城市人口城镇化得分土地城镇化得分经济城镇化得分社会城镇化得分环境城镇化得分综合水平得分排名日照0.131 00.125 90.261 40.167 10.147 80.149 91枣庄0.154 30.073 40.229 50.167 50.070 70.146 12济宁0.112 10.106 20.198 30.140 90.083 00.132 23潍坊0.121 10.098 10.189 00.183 50.048 30.131 94淄博0.119 80.103 10.165 20.092 40.121 70.114 25菏泽0.117 30.073 40.150 40.110 60.123 00.110 76莱芜0.102 00.155 00.121 50.064 70.078 60.104 47威海0.081 80.100 80.122 00.076 80.103 70.099 58烟台0.036 10.046 60.207 70.094 30.134 00.099 58济南0.106 50.069 00.089 50.097 60.094 10.091 49东营0.060 60.080 10.106 60.105 30.040 70.085 110德州0.041 60.082 30.094 70.030 90.015 20.079 311青岛0.026 80.023 30.093 10.067 60.072 60.063 212泰安0.029 20.067 80.092 50.031 60.056 90.059 913临沂0.036 10.032 80.062 20.022 70.030 50.055 514滨州0.011 30.025 20.057 30.001 50.107 20.042 415聊城0.014 70.011 30.011 10.003 70.013 50.010 216
运用Arc-GIS 12.0软件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从国家地理信息系统获取1: 400万山东省地级市行政地理地图,将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及综合水平得分值输入数据库作为属性数据,采用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将17个市得分值进行划分,得到4类临界值,手动划分得到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图,结果见图2~7。
图2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图3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图4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图5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图6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环境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图7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由图4可知,相比于人口、土地、社会、环境城镇化,山东省经济城镇化水平最高,且17个市中有9个市经济城镇化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均贯穿在山东省行政边界东北最远边界点与西南最远边界点的连线上,呈现东北、中、西南城镇化水平较高,西北、东南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这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特点吻合,进一步说明经济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经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山东省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青岛,其次是济南、济宁、潍坊、淄博、菏泽、威海; 最低的是临沂、滨州和聊城,这主要与青岛是沿海城市,而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有关,具有发展经济有利的地理和政治优势; 而临沂、滨州和聊城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可能与其人口密度太大,不利于城镇化整体进程有关。
山东省社会城镇化表现出中部、西南高,西北、东南低的特点,其中潍坊、济南、青岛是山东省17个市中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 其次是济宁和菏泽; 发展最低的是莱芜、威海、德州、枣庄、泰安、临沂、滨州和聊城。对比山东省各市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社会城镇化水平等级最高的潍坊、济南、青岛,其社会的其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最高; 而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很高的烟台、淄博,其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却很低,说明社会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其经济城镇化水平一定高,社会城镇化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衡量标准。
环境城镇化代表了城镇化的质量与健康指数,是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由图6可知,山东省环境生态化表现为沿海城市发展程度高,内陆城市发展程度低的特点,且以青岛为唯一峰值,烟台、菏泽、淄博、临沂为第二峰值; 且在环境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的城市中又以聊城、德州得分值最低(表3)。青岛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不仅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且生态环境优美,相比于其他市区,环境城镇化水平要高; 聊城、德州市环境城镇化水平较低,这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环境城镇化是城镇化的质量表现,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支持, 2016年聊城、山东市人口密度分别为685人/km2、559人/km2,在山东省位居第5和第9位,而人均GDP却是山东省最低水平,因此其环境水平相对于其他市则较低。
土地城镇化体现了居民聚落在土地空间上的再分布,随着城镇化人口数量的增多,城镇土地空间有密集度增加以及向外扩张的趋势,是新型城镇化的数量指标。山东省土地城镇化体现出以莱芜为最高值中心,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宁为第二高值的倒“C”型的特点。莱芜是山东省占地最小的城市,面积仅有2 246km2,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3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空间密集度增加,土地城镇化最高。
人口城镇化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呈现以济南为最高值,以菏泽、济宁、淄博、潍坊、青岛为第二高值的特点,与经济城镇化特征相似,且表现出经济城镇化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也比较高的特点,进一步体现出经济城镇化在城镇化中的驱动作用。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交通和科技中心,相比于其他省市,对农村居民向其内部转移、提高当地人口城镇化率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图7)是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环境城镇化的综合体现,代表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水平。由图7可知,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以济南、青岛市最高,临沂、滨州、聊城等城市最低,空间分布也现东北、西南城镇化水平较高,西北、东南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与经济城镇化分布相似,由此说明经济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
4 结果与建议
4.1 结果
该文针对山东省自身特点,构建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和综合得分值,并利用Arc-GIS12.0得到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空间分异图,得到以下结果:山东省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整体呈现出“东北和西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点。其中,经济城镇化表现为“东北、西南和中部城市突出、西北和东南城市发展较落后”的特点,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特征相吻合; 社会城镇化表现出中部、西南高,西北、东南低的特点; 土地城镇化体现出以莱芜为最高值中心,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宁为第二高值的倒“C”型特点; 人口城镇化则以济南为最高值,以菏泽、济宁、淄博、潍坊、青岛为第二高值; 环境城镇化表现出“沿海城市高、中部城市低”的特征。
4.2 建议
山东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为极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西北和东南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因此,加大对西北和东南城市扶持力度是关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经济是影响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因素,西北和东南城市经济水平落后,则注定其城镇化水平较慢,山东省在统筹全省新型城镇化平衡发展过程中,从注重当地经济发展入手是根本,可增加省政府对西北和东南城市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 其次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实现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可从改革户籍政策入手,增加进入城镇的农村户口转变为城镇户口的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城镇感; 再次,努力实现土地城镇化和人口数量城镇化的平衡发展,改变目前山东省城镇化土地空间大大提高,而人口数量上的城镇化进度缓慢,导致城市成为“空城”的现状,因此可放慢土地扩大建设的速度,将重心转到提高人口数量城镇化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