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力除蹈袭“物”“我”两融
——读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2018-09-28吴文厦米可

流行色 2018年6期
关键词:郭熙李成山水画

吴文厦(米可)

在北宋“独步一时”的“并宋名手”,杰出的山水画大师郭熙,其作品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至抒发胸臆,能表现出大自然“峰峦秀起,烟云变灭,晻霭之间千态万状。”在学习传统上他主张“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反对出于一律。作品特色既有李成之秀媚,兼荆、关之风骨;有王维之清雅、兼董,巨之雄浑。他极重深入生活,提倡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形象,表现真山真水、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在创作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成为开启“刘、李、马夏又一变”的一代宗师。

我这里要谈的是郭熙在当时画坛蹈袭成法殆由陈迹,颓风甚盛的情况下,他为力除时弊,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了楷模,为我国山水画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

根据《图画见闻志》、《宜和画谱》记载,郭熙、河南温县人,主要活动在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初到元丰末期间(BC1067-1085年),为仁宗、 神宗时御画院“艺学”,他儿子郭思在《林泉高致》一书中,又提到“翰林待诏直长正议大夫郭熙淳夫撰”的话,虽然没有史料可以佐证,但从宋代邓椿在《画继》中说“昔神宗好熙画,一殿专背熙作”的记载,足见神宗是赏识他的,晋为“待诏”是完全可以推断的。

郭熙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政权迫于内忧外患,施行一些改良政策,经济获得了发展,出现了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根本腐朽,尽管生产上有了一些发展,人民都苦于税重,没有得到好处,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神宗即位后,内外交困,他决心消泯内忧,缓和阶级矛盾,提高生产,恢复国家元气,增加朝廷收入,对外整饬军备,振兴国防,解决外族侵略的武装威胁,他不顾大地主集团的反对,决定任用王安石、吕惠聊等人实行新政,以求喘息。新法的基本精神虽然只在旧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但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

随着政治上,经济上的改革,在哲学上引起了对宇宙起源的穷究,即精神(理)与物质(气)依存关系的深入探讨,哲学家之多,是前史罕见的;在文学形式上,杨亿、刘筠、柳开力反骈体、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体、王禹侢等人又进而改变词涩意艰的格调,提倡古雅简淡的作风,以后到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等人登高一呼,万山皆响,散文体便取得了支配地位,这就是文学史有名的“古文运动”;在戏剧方面、民间创造了“浑唱”,音乐、歌唱与演技相照应,是很新颖的一种表演形式。一时间,从政治、经济和文艺上都在起着急剧的变革。

时代要前进、社会在变革。绘画又是什么情况呢?

宋代的画院,是我国画院的极盛时代,给俸禄,赐金带,集名家入院,郭忠恕、高文进、黄居寀、董羽等纷纷云集,阵营蔚为壮观。

我们从《国画见闻志》的记载中,知道当时工画花竹、翎毛的黄筌与其子黄居寀的画幅是“图画殿廷墙壁、宫闱屏障,不可胜记”,不难看出黄氏父子是受到宋太祖分外垂爱的,作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的需要,花鸟画能作为宫廷内部的装饰,无疑是要占据上风的。而黄家画派的“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金碧花卉”画法,所绘对象又是珍禽瑞鸟,奇花异石,这些花鸟也都是培养在“绣闼雕栏,金笼翠架”之中的丰满肥硕的生物。这种富丽堂皇的作风,既粉饰了宋家天下的升平盛世,又满足了皇家生活的奢欲,当然是符合统治者口味的,黄筌父子在画院的显赫地位就可以想见了,其画法就成为“院品”、院体” 的程式,谁不规范,就休想进入画院。当时可以与黄派对峙的徐(熙)派,尽管徐派的“落墨花”意出古今,已独树一帜。当徐熙把作品送到画院,在品定画格时竞遭到黄筌责为“粗恶不入格”而拒之院外,雄踞一时的黄派被奉为典范,让人们“拘拘于专门之固守。”黄氏父子的作品被辗转摹仿、抄袭,成为一时的风习而沿袭了近百年的时间。

适应统治阶级,贵族生活情调与宫廷趣味的花鸟被所黄派所垄断,遭到如此厄运。那么山水画又是处于什么境况呢?

山水画“自顾恺之始”,到宋代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进入我国山水画发展的“第二期”。这时期之前,李成、范宽、黄源均系山水画史上的一代宗师。 他们目尽名迹杰作, 熔铸古今,善于观察现实生活,胸罗天下名山大川,见地透脱,标新立异,足以“照耀古今,百世师法”。李成吸收了王维、荆浩、关同的技法,加之他性爱山川,把山东一带自然风光现之笔端,能“得山之貌”,他创造性地用劲利笔触和精绝的墨法,对于画面结构有特殊的研究,米芾赞他“无冗笔”,善于剪裁那些繁冗的细节,“勾勒不多而形极层迭、皱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集中扼要的表现主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范宽是个极重师造化的人,为了观察自然的变化规律,跑到终南山里居住,体验实感。他笔下的关陕一带实景,运笔坚实,质感很强,有突兀峻拔之势,能“得山之骨”;董源,是一位生活在南方的大家,善于仔细观察和体会自然物象,所作的江南山野风光,有“ 淡墨轻岚为一体”的潮润气氛,使景物灿然,宛有光照,能“得山之神”,有“天下第一董源”之誉。三位大师都是旗鼓称雄的健将,山水画的巨擘,对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三位大师之后,到了熙宋年间,山水画却是另外一翻局面,人们恪守成法,泥古不化,对李、范、董三位时师亦步亦趋、陈陈相因,本来他们都是师古人又师造化,重视写生功夫的,而后学只知株守一家成法,不知博取兼收,更不能取精用弘、融会贯通,他们的稿本被辗转临习,习者只学其皮毛,而不能得见精髓,其结果是承讹借桀,流弊滋生。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竟说:“人之无学者,谓之无格,无格者,谓之无前人之格法也”。这种舆论给因袭者提供了理论根据,必然会产生助纣为虐的结果,弄得山水画一片死气沉沉。《宣和画谱》有这样的话:“故学成者, 皆摹仿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圣朝名画评》 也提到黄怀玉学画范宽的《雪景山水》和刘翼临摹得很逼真,可以想见,当时囿于成法,蹈袭作风的盛行,把因袭成法或临摹古画当作创作,势必不能反映生动的客观现实,不能表现时代特征,就必然要衰落,要倒退。

郭熙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以精深的见地和切身的艺术实践。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以求力挽时弊,这在他儿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中,可以明晰地看出他的艺术思想。他严肃指出:“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即李成),关陕之士,惟辜范宽,一已之学,犹为蹈袭。”又指出:“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划之,版图何异?”他又对当时创作上千图.模的公式化、概念化以有力地剖析:“近者划手,有仁者乐山图作一叟支颐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于岩前……仁智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由于“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热”,“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就是说一个缺乏创造精神的画家,往往是他的艺术修养,绘画修养不充实;生活的经历、经验不足;对所描绘的自然物象不熟悉,把握不住它的自然特征,看不出它的微妙变化,岂能得见精华,对它产生由衷的爱,从而获得创造的灵感,达到“观山而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其作品当然是僵死的,没有情感、没有灵魂的,缺乏真挚动人的力量,缺乏艺术的魅力。

(二)

要打破创作上的蹈袭和沉闷局面,提高创作水平,创作出内容健康,意境新颖,诗情洋溢的作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进而指出;必须正确处理师承关系;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深入观察自然;严肃创作态度:

他首先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我们今天读到这些话,不得不佩服他识见的精辟,他不但在理论上这样提倡,在实践中也是身体力行的。《宣和画谱》 也提到他“稍稍取李成之法”黄山谷也说到郭熙在苏才翁家临摹过六幅李成的画。的确,在他的作品中是可以洞见到李成的风貌。但他是不拘泥于一家之法的,从他留给我们的作品中,还可以明显的看到关同和范宽的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王维的足迹。传统技法,是前辈从辛勤的艺术劳动中掌握到的绘画规律,诸如章法和笔墨上的法则,虚实、隐显、纵横、聚散、起伏、顿挫、紧缓、强弱等等...学习传统就是要用前辈已发现的掌握的规律来解决新的问题,完成新的任务,轻视传统的学习,就必然没有“法度渊源”而成为无源无根之境况,就不能发荣滋长。当然,在学习传统的时候,要警惕泥古不化,要“不局于家”,“兼收并览”、取各家之精华,融会贯通,郁然出之,弃各家之糟粕,总结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切忌株守一家,专事“仿某家某派”,要敢破敢立,善破善立。

紧接着郭熙指出了第二个重要问题:深入生活,观察自然,崇尚自然。在《林泉高致》的《山水训》一章中,他将体验生活、深入观察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套宝贵经验,告诉人们自然是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希望人们引起足够的注意。他说,“山形步步移”,在观察山的时候要“近看”,“远数里看”,“由形面面看”,观者要了解由形因视者之角度之变而异(就是透视变化关系)同时要领悟“四时之景不同”,朝暮、阴晴的“变态不同”的道理,才能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只要深入观察,就可发现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抓住“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的典型形象,概括其特征。还提醒人们要注意掌握真山、真水的精神和特色(也就是自然的个性):”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形势结构)近看之以取其质(形象结构):,“春山澹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粧,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四季的变化。只有入微的洞察和体验,在熟悉自然和理解自然的基础上,才能现现出“画之景外意”,“画之景外妙” 。他还特别指出要克服观察自然的“不淳熟”,否则就难以表现出“山之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睟(应为瘁)向背,颠顶朝揖”之美。通过深入自然山水,全面地观察山水气势,对于自然物象的状况和性质进行深刻的观察研究,有了深切的感受和理解,以抒写千变万化的并且有个性的诗意境界。达到“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物”“我” 两融的情境,开拓新的意境,突破陈套,创作出富有生气,引人入胜的作品来。

矫正时弊,欲求出新,繁荣创作,其流在传统,其源在生活。但是,作品的优劣终究归于画者之心,出于画者之手。郭熙提出了他的第三个主张:端正态度,严肃认真地创作。

他主张,凡一件作品,不管是鸿幅巨制或者扇面册页,都必须“注精以一之”,“神 与俱成之”,“严重以肃之”,“恪勤以周之”,否则就会出现“迹软懦而不决”,“体踈率而不齐”等一系列的弊病。他自己是做出了表率的, 据其子郭思所述,其父作画,意在笔先,每当他思考不成熟,精力不专注的时候,就放笔思索,有时一、二十天不去动笔,一俟成竹在胸才放笔挥洒,意出笔端。他对自己创作一丝不苟。总是反复酝酿推敲,“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事”。这是可等严肃的态度!

郭熙繁荣艺术创作的主张,经他的创作实践及其成就,充分证明是引之有效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及郭熙传世的作品,证明他是宋代杰出的山水大师,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他的作品里,明显地看到,郭熙在后来的艺术劳动中,虚心学习前代大师,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基本功的锻炼;重视从现实生活中吸收营养、提高了表现技法;在创作中严肃认真,“亦能自发胸臆”,“多有自得”,所描绘的山水作品贵能独创,以自成家。他用笔秃而较大,粗壮而浑厚,富有中锋的含蓄性,墨韵湿润,渲淡融和。在构图上,境界清旷,能达到妙处,很注意描绘云霭空濛,风雨晦明的变幻,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情境;高远、深远、平远的形势和四时的变易,能生动地表现出山水的“景外意”、“景外妙”,《宣和画谱》 记载他在“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崖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晚霭之间千态万状”。和李成相比,有出蓝之誉,当时的评论者推许他“ 独步一时”无人可及。从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早春图》、《古木遥山图》、《幽谷图》、《山村图》、《溪山秋雾图卷》、《关山春雪图》 、《秋山行旅图》、《窠石平远图)》……等画中看到,的确如文献所谈:“施为巧瞻,位置渊深”。邓椿在《画继》中把他的作品列为“铭心绝品”,难怪沉存中这样说过:“ 克明已往道宁逝,郭熙就得新来名”。王登在跋《溪山秋霁图卷》上题到“李成郭熙,并宋名手,一时画院诸人争效其法。”他的作品竟引起了大文豪苏轼的诗兴,题诗曰:“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登峬”。说明他作品是具有丰富,热烈的情感的。

郭熙的主张在他身上是卓见成效的,对稍后的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等人都有影响,直到明清的一此山水名家也大有他的遗风所在。他是李成、范宽、董源之后继起的山水大师,起了辉映过云与开启后来的伟大作用。当然,郭熙出于时代的局限,在他的画论中还有些剥削阶级的功利主义成份。但他对待艺术创作的主张和态度,仍然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猜你喜欢

郭熙李成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怀念李成章教授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杜鹃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